你說“生”與“不生”誰是主流?

我今年三十六歲,讀高中的時候就在一套語文卷題目裡知道了“丁克”的意思。原以為,這都是大城市裡年輕人趕時髦的一種人生態度,但慢慢地卻逐漸和自己越靠越近,自己竟也快成了一名“丁克一族”了。

2012年,在北京楊閘環島附近的一個書攤上看到一本舊書,是一本散文,隨手翻了幾頁也能挑起些許我閱讀的興趣,現在回想大機率是因為目錄裡有一篇關於“雞”的文章。我花五塊錢,買下了它,看著這本披著散文皮的“雞”書,內心還頗有幾分不懷好意的刺激。

等我坐定,閒來無事,拿來翻閱,才發現內容完全和自己預想的不一樣。“雞”文說的是關於“母雞學公雞打鳴被主人殺”的事。不過內容之詼諧,讓我記憶深刻。

母雞被主人養來,本是想下蛋來吃。可母雞看打鳴的公雞耀武揚威,清晨爭鳴,不可一世的樣子,心生豔羨,乾脆就“蛋也不下了,就學著公雞打鳴”,一來二去,學得倒也有幾分“神似”。可是最後,主人家來了客人,把這隻“母雞”殺了,燉成了一鍋肉。

如果主人只想要聽雞打鳴的話,那麼這隻雞就和其他公雞無差別。可是,偏偏主人養母雞是為了下蛋。一個不會下蛋的母雞,招致殺身之禍,看來也在所難免。

料想,母雞之間的談話,大多可能是“誰生的蛋最多,誰生的蛋最大,怎麼才能天天下蛋,怎麼才能下雙黃蛋”,而公雞之間的談論,多圍繞著“怎麼能叫第一聲,怎麼叫聲音更洪亮,怎麼打理尾巴毛色更漂亮”。如果,一隻母雞,站到公雞群裡,也和公雞交流打鳴的事,公雞無所謂,但是主人答應嗎?

“生”與“不生”,權力在自己。但是,主人怎麼看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生與不生都一樣,那大概是主人家還沒有來“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