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雍齒的背叛使劉邦陷入絕境,卻意外與張良結識

在項梁一直忙著北上尋找與章邯的主力部隊決戰的時刻,有一個人也從未閒著,他就是沛公劉邦。

起兵後的劉邦首先向北進攻胡陵,後來又據守在豐邑地區。劉邦率領的沛縣義軍相繼又攻陷了薛縣、戚縣等地,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就當劉邦率軍在前線打仗的時候,一個壞訊息傳來了:據守豐邑的雍齒背叛了劉邦,投靠了魏王。

這無異於在劉邦的背後狠狠插了一刀。雍齒是何人,為什麼要背叛劉邦呢?

雍齒和劉邦是老鄉,同樣也是沛縣人。史料上記載他是“沛豪”,由此可知他在當地是有著一定勢力的。但是他和劉邦的關係並不是很融洽,不過在另外一個“沛豪”王陵的調解下,二人關係得到了一定的緩和。

劉邦起事以後,不計前嫌,將固守大本營的任務交給了雍齒。這原本是劉邦用人大度,對其信任之舉,但是雍齒對此並不領情,對昔日與劉邦的過節常常耿耿於懷,對劉邦的領導很不屑。在《史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雍齒雅不欲屬沛公。”

而正在這個時候,一個說客的一番話讓雍齒決定要叛變了。而派出這個說客的正是已經是扶持起了魏王的周市。周市本是魏國人,在陳勝派他“北徇魏地”的時候乘機獨立。他要擴張自己的地盤,自然就會與劉邦發生矛盾。周市並沒有打算從武力上與劉邦抗衡,而是選擇了挖牆腳。

中國史:雍齒的背叛使劉邦陷入絕境,卻意外與張良結識

雍齒

他派人對據守在豐邑的雍齒說了這樣的一番話:“豐,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數十城。齒今下魏,魏以齒為侯守豐。不下,且屠豐。”

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首先,來這首先表明豐邑是魏王一度想遷都的地方,原本就是魏國的地盤 。其次,現在魏國已經光復,魏王也佔據了幾十座的城池。最後給了雍齒兩個選擇:其一就是歸順魏國,魏王可以封他為侯,並且仍然可以駐紮在豐邑;其二就是選擇抵抗,魏王將發重兵攻打豐邑,在城破的時候,豐邑將會被屠城。

在這種威逼利誘下,原本就和劉邦有矛盾的雍齒自然就選擇了投降魏國。在雍齒心裡,劉邦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兒子,無論是從血統還是實際的兵力上,劉邦與魏王都不是一個等量級的。

當得知後院起火後,劉邦第一個反應就是馬上回師攻打雍齒。豐邑對於劉邦來說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城池,這對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史:雍齒的背叛使劉邦陷入絕境,卻意外與張良結識

首先,豐邑是劉邦成長之地,自己的父母和妻兒現如今都在豐邑。可以說,豐邑是他安身立命的大本營。在自己的事業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大本營卻被別人佔領,這無疑會使自已成為無根的浮萍一樣。一個連自已發跡地都無法保住的人,還有什麼資格去號令三軍呢?

最重要的是,豐邑的反叛形成了一股可怕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根據《史記·曹丞相世家》記載,在豐邑的雍齒反叛後,駐守在方與、胡陵、薛縣等地的劉邦的部將都紛紛投靠了魏王,等於說劉邦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地盤轉眼間都成了魏王的勢力範圍。此時的劉邦,除了一直不離不棄的蕭何、樊噲等人,基本上快成為了一個孤家寡人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劉邦無論如何也要把豐邑拿下。

但事情遠比想象中複雜。在其他戰場無往不利的沛縣子弟兵在攻打豐邑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這種困難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首先,雍齒既然決意反叛,那對豐邑的防守可以說是拼了命,再加上有魏王派出的軍隊協助,攻打豐邑實際上並不輕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邦所率領的軍隊大多數士兵原本也是豐邑人,與之交戰的對手大多是熟悉的左鄰右舍甚至是親兄弟,這樣的仗實在是很難打得贏。

一籌莫展的劉邦想到了借兵。而借兵的第一個物件就是當時的楚王景駒。但還沒有見到景駒,景駒就被項梁打敗了。而劉邦看到項梁此時的力量,選擇了投靠項梁。項梁對劉邦十分欣賞,在得知劉邦的遭遇後,立即借給了劉邦五千精兵、十名戰將。帶著這些人,劉邦終於收復了豐邑。

雍齒背叛的這段經歷對劉邦來說可謂是相當重要。他選擇投靠項梁,不僅讓自己從割據一方的遊擊司令成為了抗秦武裝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在這期間遇到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良師:張良。

說到張良,很多人都會想起劉邦的對他的評價,“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而子房,正是張良的字。在《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張良是韓國老牌的貴族。他的祖父張開地曾經是昭侯、韓宣惠王及韓襄哀王的宰相,其父張平則當過韓相里王及韓悼惠王的丞相。張平死後的20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

中國史:雍齒的背叛使劉邦陷入絕境,卻意外與張良結識

張良

在韓國滅亡後,張良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巨大變化。他也從一個鐘鳴鼎食的貴族公子成為了秦始皇統治下的庶人。身負國仇家恨的張良此時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刺殺秦始皇。

在張良看來,只要秦始皇一死,剛剛建立的秦帝國就會分崩離析,而韓國就能夠趁機光復。事實上,這是一種極其魯莽但也十分無奈的行為。

張良的這一計劃不僅大膽,而且非常困難。為了求得適合的刺客,張良散盡家財。在這段時期,他的弟弟病死了,但是張良一心復仇,只是將弟弟草草埋葬了。在尋找刺客的途中,張良遇到了一個名為“滄海君”的賢人,這個人為張良的決心所感動,於是向張良推薦了一名超級大力士。這個大力士不但身材雄偉,而且擅長操縱重達120斤的鐵錐,能夠讓這個鐵錐近距離擊中目標。用這種方式來刺殺秦始皇是一種再好不過的方式了。

張良選取的地方是博浪沙。博浪沙在三川郡陽武縣的南面,位於洛陽到大梁的東西大道之上。這個地方在戰國時期處於韓魏之間。張良本身就是韓國人,對韓魏之間的地形、山川都非常熟悉。當得知秦始皇要出巡後,張良判定博浪沙是車隊的必經之地。

中國史:雍齒的背叛使劉邦陷入絕境,卻意外與張良結識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西出咸陽,開始自己的第三次出巡。當浩浩蕩蕩的車隊經過博浪沙的時候,大力士的鐵錐準確擊中目標,但可惜只是一輛副車。秦始皇大怒,下令在全國追捕刺殺者。然而,張良卻神不知、鬼不覺得全身而退,逃到了秦國統治較為薄弱的下邳,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睢寧地區。

後世的蘇軾在《留侯論》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是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用這段話來概括張良的遭遇是再恰當不過了。張良用刺殺的方式並沒有殺掉秦始皇,反而差點自己丟掉了性命。這一次的失敗,讓張良即便是猛虎也要潛伏著爪牙忍受著。而正在這時,張良遇到了一個奇怪的老人。

一天,隱匿在下邳的張良在橋邊散步,迎面走來了一個衣衫普通、鬚髮皆白的老頭。這位老人走到張良的身邊故意將鞋子扔到了橋下,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

中國史:雍齒的背叛使劉邦陷入絕境,卻意外與張良結識

此時的張良正血氣方剛,對老人的行為感到十分不滿,甚至想要揍他一頓。但是看到他已經年老,張良忍住了自己的火氣下去撿老人的鞋子。誰知老人得寸進尺,繼續說:“你給我穿上吧。”從未伺候過他人的張良忍住了心中的憤怒,跪下身來給老人穿上了鞋。

老人看到張良的行為,似乎覺得比較滿意,於是大笑著離去了。張良突然有些吃驚了,只好目送著老人離去。但沒過多久,老人回頭看了看張良,又走了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天明的時刻,你到這個地方與我相會吧。”

張良雖然一頭霧水,但還是答應了老人發出的約定。 五天之後,天剛剛亮,張良依照約定如期而至,但老人早已經在那裡了。老人對張良十分不滿,讓他五天後再來。張良自知理虧,便向老人賠禮道歉了。

這一次,張良在雞剛剛打鳴的時候就來到橋頭,沒有想到的是,老人比他更先一步。老人再次責備了他,並且相約五天後再度在此相見。到了第五天,張良夜晚根本不敢睡覺,並且很早就來到了橋邊。沒過多久,老人也過來了,看到早到的張良,老人表示很欣慰,從懷中取出一冊書交給了張良。老人對張良說:“讀通這本書,你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13年以後,你可以到濟北來看我,古城山下的那塊黃色石頭就是我。”說完之後,老人便轉身離去,也不再回頭。

天亮以後,張良翻看老人留給他的書,竟然是《太公兵法》,這是一部相傳為姜尚所作的兵家奇書。張良大喜過望,時時研讀,他的韜略和智謀都有了極大的增進。

中國史:雍齒的背叛使劉邦陷入絕境,卻意外與張良結識

由人變成石頭自然不可信,但是這位老人很可能就是戰國末年黃老道家的傳人。老人憑藉著自己閱人的智慧,看出張良並非一般人。老人認為張良血氣方剛,年少氣盛,是一塊未經打磨的璞玉。所以出於憐才,老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考驗著張良的耐心。所幸的是,張良經受住了考驗。

而學成後的張良,已經由儒家弟子轉變成了道家弟子。他的血性還在,只是變成了一團和氣而不是殺氣。

有人說,一個二十多歲左右的人若是沒有血性,註定是不會有出息的,而到了三十多歲還只有血性的時候,他依然是沒有出息的。

張良已經在博浪沙證明了他的血性,而現在則是證明他頭腦的時候了。10年之後,陳勝、吳廣等人起兵抗秦,張良認為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已經到了。沒過多久,楚國貴族景駒自立為楚王,而張良也準備投奔他。而在半路上,張良遇到了劉邦,兩人一見如故。張良於是改變主意,投靠了劉邦。劉邦任命張良為廄將,也就是管理軍馬的人。

從這以後,張良和劉邦二人相輔相成,成為了後世君主和臣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