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復仇何等壯烈

…文…大江東去

親人無辜被殺,除了報仇別無選擇。

春秋時,有一樁復仇故事驚天動地,主角是伍子胥,吳楚兩國軍隊也被捲了進來。

受奸人費無忌唆使,楚平王下令誅殺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計劃中,伍子胥也在被殺名單之內,但他為人桀驁不馴,忍辱負重,具有成大事的毅力和才能,所以不屑於像申生那樣坐以待斃,而選擇公子重耳流亡求生那種方法,留得有用之身,誓為父兄報仇。

伍子胥的復仇物件是楚平王,作為臣屬,他沒有任何正常渠道向君王討還公道,何況追殺者已趕到眼前,連逆來順受的機會也不給他。

所有的為親人復仇故事,不論古今中外,底色都是悲壯的,是被壓迫被欺凌一方的反抗,因此,它合乎倫理,具有正義性質。但,復仇過程和結果,在法理上卻又是一回事兒,這是普通人不解審判官給復仇者定重罪的原因所在。

伍子胥躲過重重圍追抓捕,吃盡苦頭逃到吳國,十幾年一直為復仇而活著。終於,他獲得吳王闔閭的信任和重用,可是,仇人楚平王已經死去十年了。換成他人,仇恨或許就此融解,但伍子胥的仇恨則濃得無法化開,怨毒的種子早在心田裡發芽長成大樹,家恨變成國仇,他又把目標瞄準了楚平王之子楚昭王。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與孫武率吳軍攻入楚國都城郢都,楚昭王逃亡。伍子胥找到楚平王的墳墓,挖出屍體,鞭屍三百,以解多年積恨。

一家之仇,殃及吳楚兩國軍民,伍子胥的復仇行動是邪非邪?古來譭譽參半。司馬遷有“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之贊;揚雄以“鞭屍籍館為子胥之罪”;蘇軾說揚雄之見“豈不陋哉”!轉而對伍子胥不吝讚美之辭:“父不受誅,子復仇,禮也。生則斬首,死則鞭屍,發其至痛,無所擇也。”除了復仇,別無選擇!王安石也以“折不測之楚,仇執恥血,名震天下,豈不壯哉”來稱道伍子胥。

伍子胥復仇故事,血腥氣濃郁,可是,若因此說他失去理智、反應過激、不夠冷靜,則讓人寒心。司馬遷乃史學巨擘,王安石、蘇軾是文學大家、高官,他們的智識是高遠的,這一點今人也須真心服氣。以德報怨當然高尚,但何以報德?孔子的態度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伍子胥快意恩仇,單論十年報仇不晚這一點,他比刺客豫讓、荊軻之流的手段更宏大,客觀上不乏維護正義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