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衣冠南渡之東晉建立

衣冠南渡既是一個固定片語,也是一個歷史事件,已經成為常用典故。衣冠南渡最初指的是西晉末,晉元帝司馬睿避亂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的事件,當時大批縉紳﹑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隨之南下,史稱“衣冠南渡”。其後,中國歷史上幾次人口、經濟、文化中心的較大的轉移,一般都以“衣冠南渡”名之。如唐朝中後期的安史之亂後,大量中原人向南方遷移,定都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如北宋末靖康之亂後,宋高宗渡江,以臨安(今杭州)為行都,中原士庶南遷之事件。

歷史故事--衣冠南渡之東晉建立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政權和文明首次南遷,由西晉京師洛陽南渡至建康(今南京)。西晉晉懷帝、晉愍帝時期中原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部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並最終釀成永嘉之禍,中央朝廷受到威脅,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豪強,協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政權。晉統治者衣冠南渡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這是第一次比較重大的南移事件。

歷史故事--衣冠南渡之東晉建立

司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咸寧二年(276年)生於洛陽。其父為琅琊王司馬覲,祖父為司馬懿五子司馬伷,西晉派六路大軍伐吳時,司馬伷即為東路大軍統帥。司馬伷去世後,其子司馬覲承襲琅琊王一爵,但終生碌碌無為,相關史料較為缺乏。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從而控制了曹魏政府的實權。之後,司馬懿分別派諸子出任境內幾個重要地區的都督。司馬伷以寧朔將軍之職坐鎮鄴城。鄴城是曹操封魏時的都城,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為屯兵屯糧的重鎮。司馬伷被委鎮此地,反映了司馬懿對他的重視。司馬睿15歲時,其父去世,他便成為了第三代琅琊王。在洛陽居住時,司馬睿結交了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後者乃是天下名士領袖王衍的族弟。王導預感天下即將大亂,於是極力勸說司馬睿儘早返回封國加以準備,併成為司馬睿倚重的謀臣。

歷史故事--衣冠南渡之東晉建立

永興元年(304年)七月,“八王之亂”進入高潮。東海王司馬越挾待晉惠帝司馬衷親征鄴城。當時,坐鎮鄴城的將軍是皇太弟成都王司馬穎(前不久,司馬穎擊殺了執政的長沙王司馬乂,強迫惠帝封他為皇位繼承人)。在取得了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等職務之後,司馬穎將皇帝的乘輿服御盡數劫入老巢,並以鄴城遙制洛陽。司馬穎的橫暴和專權,引起了另外一些實力派人物的不滿。尚書令司馬越乘機以惠帝的名義釋出檄書,徵召四方軍隊討伐司馬穎。時任左將軍的司馬睿奉命參加了討鄴戰爭,年二十九歲。

歷史故事--衣冠南渡之東晉建立

兩軍在蕩陰(今河南湯陰)展開激戰。結果司馬越兵敗,遁回封國東海。晉惠帝司馬衷及隨軍大臣被司馬穎劫掠入鄴,司馬睿也在其中。不久司馬睿的叔父東安王司馬繇因得罪司馬穎而遭殺害。司馬睿害怕禍事殃及自己,潛逃出鄴。在出奔洛陽的途中,他行至黃河岸邊曾被津吏捕獲,險遭不幸。司馬睿到達洛陽,馬上將家眷接出赴往琅邪(今山東膠南縣)去了。

永興二年(305年),東海王司馬越起兵下邳,準備西迎惠帝時,起用琅邪王司馬睿為平東(後遷安東)將軍兼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為他看管後方。司馬睿受命後,請王衍從弟、參東海王越軍事的王導為司馬,委以重任。

歷史故事--衣冠南渡之東晉建立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司馬睿偕王導渡江至建鄴。晉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漸南移江東。永嘉南渡後,王導始終居機樞之地,王敦則總征討於上游,王氏家族近屬居內外之任,佈列顯要者人數甚多。以王導、王敦為代表所構成的王氏家族勢力在當時是非常牢固的,這使“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維持了二十餘年,直到庾氏家族興起,抑制王氏並凌駕於王氏為止。

建興四年(316年),劉曜長圍長安,12月11日,晉愍帝無奈出降,西晉亡。建興五年(317年)4月6日,司馬睿承製改元,即晉王位(尚未稱帝),改元建武,東晉建立,史稱東晉。司馬睿即位後,因為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單力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援,皇位不穩。但是,他重用了王導。王導運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援司馬睿,使北方南遷計程車族也決意擁護司馬睿,穩定了東晉政權,維持了偏安局面。

歷史故事--衣冠南渡之東晉建立

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司馬睿完全信任王導,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蕭何”。王導也經常勸諫司馬睿克己勤儉,優待南方,與人為善。司馬睿和王導在草創期上演了一場君臣相敬相愛的佳話。琅琊王家也達到了權勢的高峰,除了王導擔任丞相,王敦控制著長江中游,兵強馬壯;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員是王家人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另外,王家在南朝時期出了八位皇后。大權旁落引起司馬睿極大的不滿,他引用劉隗、刁協、戴淵等為心腹,試圖壓制王氏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