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者練習“制心”,為何應當從最基礎的數息入手?

打坐的真正目的何在?兩個字:“制心”。

無論打坐者最初是為了身體健康還是其它目的,隨著他的進步,最後一定會發現,實際上他打坐的目的終究只是為了調適自己,令身心得自在,而不是身不由主、心念妄馳。

沒有人希望自己承受煩惱痛苦,而煩惱痛苦的具體表現,無非是兩大方面,一是身體不調,二是心理不適。而這兩方面最終又是相互影響的,既可以構成惡性迴圈,也可以構成良性迴圈。

打坐者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構建身心之間的和諧,也即良性迴圈。

而這其中的關竅,就是“制心”的能力,或者說能否“降伏其心”。心是身的主使,身是心的體現與應用,所以一旦我們陷入“心猿意馬”,便會總是處於不由自主的狀態,通俗而言就是不能完全自控的狀態。

打坐者煉身其實還是為了煉心,而煉心終究也無非是令心得自在,自己的意志做得了自己的心的主人。

如果曉了上述道理,我們就不要輕易言談“放任自然”,“不制而制”的說法。因為這種說法的成立,有一個基本前提,得是具有強大的自制、自控或節制能力的人才可得應用的。他因為已經自制過度、自控過度、節制過度,導致身心雖然能做到不犯非行,卻已經是不活潑的,走向了矯枉過正的一面,此時才反而需要放任而不是自制。

打坐者練習“制心”,為何應當從最基礎的數息入手?

但是上述這樣的人其實是少數,因為他們已經是賢聖君子。對於絕大多數打坐者來說,問題根本不是他自控過度,而是他的自控能力是嚴重不足的。因此,他在練習打坐時,初步學習恰當用心時,一開始不應過度複雜,不應好高騖遠,不應求玄妙,就是應當先練習最簡單也是最根本的制止妄念的能力。

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制止妄念持續序列的能力,他才真正具備了身心強大的基礎。

入手處是什麼?當然是先學會內省,自觀其心,能察覺自心妄念。但是我們往往也會發現,哪怕我們能察覺妄念,但是依然還是常常不由自主。這是我們自心力量不強的體現。

怎麼辦?當然得繼續加強覺觀,但是僅僅如此是不夠的,最基礎的辦法是應當加強專注力訓練,就是所謂修止。因為心的觀力,實際上是建立在止力的基礎上的。

正因如此,訓練心的專注力的數息與隨息方法。因為只有當你能夠了了分明地數息、隨息,令身心逐步自然得寂止,你才有可能了了分明的覺觀,才有可能妄念一起便察覺,並不使之繼續序列。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我們才能說初步降伏了自心,初步能夠制心一處,初步掌控了自心。

事實上,多數打坐者用心的問題,不在於他不懂得“內觀”,而是他只懂得“內觀”的理論,但是實踐上是很糟糕的。而造成這種理論與實踐脫節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是他並沒有真正習得心“止”,沒有每天在入座之時,先練習三五組數息或隨息。實際上,這是基本功,除非你已經是完全徹底得定之人,否則天天練習是有必要的。這就像習武者不能放棄扎馬步,唱京劇者不忘記吊嗓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