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閱卷標準放寬背後的真問題——從一道北京市語文考題說起

中考閱卷標準放寬背後的真問題——從一道北京市語文考題說起

最近幾年,關於中考閱卷放水的訊息瘋傳,真真假假的各種小道訊息頻出。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們對待一件事,不但要關注發生了什麼,更應該關注為什麼會發生,影響是什麼等等。套用歷史研究的一個說法,不但應該努力掌握具體真實的“史實”,還應該有高明的“史識”,才有可能得出正確的“史論”。對中考問題亦如是。

中考閱卷標準屬於秘密,並不對外公佈,所以那些各種的所謂這個給分,那個不給分之類的說法,大多都只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而已,沒有什麼真憑實據。但是,今年有人似乎抓到了“實錘”。請看下面這道試題。

9。在北海公園裡遊覽,當你看到具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五龍亭,你能聯想到的帶有“亭”(或“樓”“閣”)字的一句古詩是________________”。(允許有一個不會寫的字用拼音替代)(1分)(摘自2019年北京市中考語文古詩文閱讀默寫部分)

這個

“允許有一個不會寫的字用拼音替代”

就是很多人眼裡的“實錘”。因為這個說法不是出自保了密的閱卷標準,而是直接公開印在了試卷上,是指導學生作答的表述,但“一個不小心”,同時也傳遞了非常明確的閱卷標準資訊。

原來古詩文默寫不是錯一個字這個空就不給分嗎?怎麼居然中考還可以接受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呢?又不是考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再說了,用拼音代替可以給分,是不是實際閱卷中某一個字寫錯了也可以給分啊?語文就是要不能寫錯別字,寫了錯別字還給分,豈有此理,這明顯屬於放水嘛!

以上理由屬於模擬語氣,但歡迎對號入座,因為很多人會持同樣的理由,而且認定這個理由無可反駁。

但其實,這個尖銳的批評聲音,不應該只在今年發出來,我們來看下面兩道題。

10.這首詩描寫了長江的風光。在我國古代詩詞中,還有許多含“江”(長江)的詩句,其中,你讀過的兩句詩是“ ____①____ ”和“ _____②____”。(每句詩中允許有一個不會寫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摘自2018年北京市中考語文古詩文閱讀部分)

3。(3)在我國大西北,有歷史名城,有塞外邊關,有異域文化,有大漠風光……許多流傳千古的詩句都與它們相關。其中,你讀過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句詩中允許有一個不會寫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摘自2017年北京市中考語文默寫部分)

原來,“每句詩中允許有一個不會寫的字用拼音替代”,這個標準不是今年才有,而是近兩三年的一個常規操作。

那是不是由此可以說明,這個題在閱卷上放水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呢?畢竟,之前的好像沒有過這樣的作答說明吧?

且慢,不要輕易從這個題中得出“放水”的結論!

我們再往前追溯一年,看看2016年在這類問題上如何操作。

10.請你從下面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2分)

(1)上文描繪了三峽的景色。說到三峽,你會想到的古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

(2)當你眼前呈現出長江寬闊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時,你會想到的古詩句是

_________ ,_________ 。(摘自2016年北京市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部分)

可以清楚地看到2016年的標準是“任選一題”,並沒有什麼“每句詩中允許有一個不會寫的字用拼音替代”,這個說法2017年之後才有。這樣一對比,更清晰地看出標準逐步放寬了,從“任選一題”但不可以寫錯別字,到“可以用拼音替代”這不就是標準放寬的明證嗎?

且慢!且慢!且慢!依然不要輕易得出在這個題上閱卷“放水”這個結論,更不要就此指責“放水”大錯特錯。

單擺浮擱地從一兩個事實出發,哪怕這一兩個事實是真實存在的事實,而不是虛擬的事實,由此得出一個預設的結論,這樣的結論很不靠譜。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2019年的其他兩道默寫題。

7。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_________。”(《論語·子張》)(1分)

8。莫笑農家臘酒渾,山重水複疑無路, _________。(陸游《遊山西村》)(2分)

原來這兩道默寫題並沒有“每句詩中允許有一個不會寫的字用拼音替代”的字樣。其實不只是2019年如此,之前的年份也是如此。

為什麼同是背誦默寫題,但標準卻不相同呢?或者說為什麼執行了雙重標準呢?我們不妨回過頭來一起捋一捋看起來“放水”的這幾道題,看看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原來,這幾道題都是在考查學生課外古詩文積累的水平,而不是單純地考查課內的古詩文,當然,也有一些可以用課內古詩文回答。

那是不是因為是課外古詩文背誦默寫的考查,不需要要求得那麼高,所以就“放水”有理呢?

對此,

我的觀點是,不僅課外古詩文,包括課內古詩文背誦默寫的考查,都應該“放水”。

而且,現在這個“水”放得還不夠,還應該多放。

這個觀點不是故作驚人之語,也不是今天才提出來。七、八年前我在寫民間版的中考試題分析時,就談到相關思考,提出不宜在古詩文背誦默寫上要求過於苛刻,在平時的考試中就應該放寬標準,不要死揪一兩個錯別字就扣分,但奈何因為人微言輕,這個倡議最終不了了之。

今天看來,中考課外古詩文背誦默寫的考查在這方面撕開了一個口子,實現了我當時提出的預期。我希望這個口子越撕越大,直到把課內古詩文也包含進來,錯一兩個字沒關係,只要知道這句詩就好。

中考閱卷標準放寬背後的真問題——從一道北京市語文考題說起

為什麼會持此看起來似乎很不合常理的觀點?下面試論之:

考試是指揮棒,而且這個指揮棒的威力特別巨大。雖然考試中涉及到的古詩文背誦默寫的只有不到10分的試題,範圍也常常劃定在幾十首詩文之內。但為了拿到這點兒分數,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可遠不止十分之一(按照百分卷佔10分的比例估算),效果如何呢?典型的高投入,低產出。

為了不丟分,針對考試劃定的有限的幾十首詩文,老師常常要求學生反反覆覆地背誦默寫。有一些學生早都已經會了,但在班級教學的情況下,他常常還不得不“陪綁”,和其他同學一起再默寫一遍。我們有些老師在實際教學又堅定地奉行“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要努力爭取每個人都要過關,要全班都對,於是,這反覆的次數就更多了。

真能做到全班都不出錯嗎?說實話,我常說即使揪著每個學生的耳朵告訴一遍,哪些字詞容易出錯,然後馬上考,也不一定能做到全班都對。要想做到全班都不出錯,代價實在太大。不但已經會的會因為機械重複而厭倦,那些不會的也會厭倦。為了牢固地掌握某個知識點,把學生弄厭倦了,即使學生最終掌握了,也嚴重地得不償失。

當然,老師也有老師不得已的苦衷,學生也有學生不得已的困惑,畢竟所謂一分一操場,那可不是傳說,而是事實,所以誰也不敢輕視,誰也不敢放棄,即使再厭煩,再痛苦,也要這樣做。

而且,閱卷標準的嚴苛,更加劇了平時備考在這個問題上的高標準,嚴要求。有的老師不但要求“誰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小燕子”的“燕”不能寫成“大雁”的“雁”,即使寫成“燕”,上面的“廿”也要封口,看起來沒封口的都要扣分,甚至覺得“干戈寥落四周星”中的“周”裡面到底是“士”還是“土”也要認真揪一揪。

難道“高標準,嚴要求”不好嗎?這個還真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具體問題,要看具體情境。仍然以古詩文背誦默寫該不該放水為例來討論。

前面的那些考查課外古詩文積累的試題,如果僅僅是為了答對拿分,當然寫得越簡單越好,但想一想,以下兩個考生,哪一個水平更高呢?

甲考生:能輕輕鬆鬆想出十個以上符合要求的詩句,但偶爾有個別詩句字詞可能寫錯。

乙考生:只能寫出極為有限的一兩句符合要求的詩句,但絕對不會有任何字詞出差錯。

我想,毫無疑問,大家一定認定甲考生水平更高,並且存豔羨之情,但考試分數實在性命攸關,在實際操作中卻很可能要向乙看齊。再進一步思考,甲、乙考生達到相應的水平,都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你是考生,你更希望選擇哪一個人所走過的道路呢?

中考閱卷標準放寬背後的真問題——從一道北京市語文考題說起

看起來這是個兩難的問題,似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真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聽我講一個若干年前在我的課堂上實際發生的故事吧。

學完了《題破山寺後禪院》這首詩,過幾天,我在班裡要求全體同學默寫了一遍。這天上課,我拿著這一沓批改完的默寫小篇子走進課堂。

“同學們,咱們班哪個男同學的力氣最大?”我一本正經地嚴肅提問,但提問的卻是看起來完全和語文課沒關,一個徹底沒頭沒腦的問題。

學生甲:“×××力氣最大。”他的回答指向了班級中一個長得又高又壯的男生。

學生乙:“×××的力氣最大。那天他一鐵砂掌就把消防栓上的玻璃打碎了。”他找了一個看似不可辯駁的理由。

學生丙:……

但不管他們怎麼說,我都只是搖頭,再搖頭。等他們靜下來之後,我把手堅定地指向了班裡又瘦又小的男同學。“他的力氣最大!”全體都驚訝得合不攏嘴。

“我也有充分的理由,因為他連“破山寺後禪院”都能“tí”得起來,試問你們誰能做得到?”我特意拉長聲音強調了這個字,而且一邊說一邊把這個字大大地寫在了黑板上。

全體鬨堂大笑,原來這個同學把詩歌題目中的“題”錯誤地寫成了“提”。鬧了個大笑話。等大家笑夠了,我慢慢開了腔兒。

“出錯了沒關係,但要弄明白為什麼出錯。”

“提”是個形聲字,“扌”是形旁,“是”是聲旁,本義是把東西懸空著拎起來。而“題”也是形聲字,“頁”是形旁,“是”是聲旁,凡是帶有“頁”這個形旁的字,常常都和頭有關係,所以“題”這個字最初是“額頭”的意思,後來引申義就有了“寫在什麼上面”。

“題破山寺後禪院”就是題寫在破山寺後禪院的一首詩。類似的我們學過很多,比如,《題西林壁》、《題臨安邸》、《題花山寺壁》《題都城南莊》《題烏江亭》等。有的是非常明確地說題寫在牆壁上,有的是題寫在某個地方。

我一邊說一邊慢慢地把這些詩的名字寫在黑板上,也讓學生跟著複習複習,背一背。我沒有罰抄,但我相信,這比罰抄五遍甚至十遍都要有效得多,學生不僅改正了錯誤,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且我還自然而然地做了很多擴充套件。

我們現在動的,不是手部小肌肉,而是腦子。

腦子是個好東西,要經常動腦想一想。

同樣都是花很多時間精力背誦古詩文,我們是要為了準確率而在有限的範圍內不斷機械重複,甚至重複到要嘔吐的程度,還是我們要真正擴充套件積累的數量,並由此進一步提高質量呢?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不僅僅“溫故”有助於“知新”,而且,“知新”也有助於“溫故”。

常常是因為不斷“知新”,在不知不覺、自然而然中就糾正了原來的錯誤。

一切為考試服務,老師為了考而教,學生為了考而學,結果把“學”的本質給徹底整擰巴了。

隨之,連前面我所提到的最基本的關於溫故知新的常識也被丟掉了。

談到這裡,我想結論已經很清楚了。

中考在詩詞背誦默寫問題上的“放水”,不僅僅有利於老師教,也有利於學生學,凡是有利於教,有利於學,符合基本的學習規律的變革都應該大力支援,我願意為此鼓與呼。

【補充說明】

本文只討論古詩文背誦默寫這一類特定問題“放水”的利與弊,留言也請圍繞這個進行,其他的千萬別問我。我只是一線老師,“別的咱也不知道,即使知道了咱也不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