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雲霧霞一朵,夕陽紫翠忽成嵐——宋·鈞窯之美

高山雲霧霞一朵,夕陽紫翠忽成嵐——宋·鈞窯之美

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各具特色,創造了許多陶瓷發展史上的典範作品。鈞窯就是在名家輩出,群星燦爛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它以“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忽成嵐”的乳光粼粼藍天彩霞般的“窯變”釉色著稱於世,為歷代中外陶瓷鑑賞家所推崇。

鈞窯瓷器的主要特徵是具有蛋白石般光澤的青色,並雜有紅色、紫色的或深或淺的斑塊,尤其是銅紅釉的燒製成功,在世界陶瓷工藝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開後來元、明、清彩瓷之先河(如元代景德鎮的釉裡紅,明代的霽紅,清代的郎窯紅等)還使後世英、法、德、日國家的許多學者,競相仿製,稱之為中國紅。 此外江蘇省宜興的宜鈞,廣東省石灣的廣鈞也者是模仿鈞瓷的結果,但具有其地方風格,故有“宜興陶器石灣瓦,不如鈞瓷古且雅。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的說法。

鈞瓷的產地主要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後鎮,方誌說:“禹州瓷器出神後山,山在州西六十里”僅考古發現的古代窯址及遺址就達一百多處。此處群山環抱,且景色宜人,瓷土、釉藥,耐火材料和煤的諸量非常豐富,所謂:“南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處處有”即其真實寫照。

其實鈞窯始創於唐代,因為這個地區的陶窯,自唐代到宋代的幾百年間,生產從未間斷,技術和質量且不斷提高,形成了一個前後連貫的龐大的陶瓷生產體系。唐代時期,神後鎮藝人在原來陶瓷生產的基礎上率先燒出了多彩的花彩,史稱“唐鈞”因此人們習慣稱鈞窯“興於唐,盛於宋”。正是由於宋代宮廷看上了這裡優秀的制瓷工藝,才在此建立官窯場,專門生產宮廷用瓷。

高山雲霧霞一朵,夕陽紫翠忽成嵐——宋·鈞窯之美

鈞瓷是我國瓷苑中的一朵奇葩。奇就奇在所有花瓷、彩瓷,無不是塗花、描花、貼花全靠人工描繪,唯獨鈞瓷是“窯變”成色。只須在瓷胎上塗施同一種釉,便能燒出五光十色的器皿,且紅裡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裡泛紅,五彩滲化,相映生輝,正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豔麗絕倫,獨步天下。

鈞窯的釉色乳光瑩潤,類翠似玉,色彩之豐富,不可屈指。比較名貴的釉色有:雞血紅,海棠紅、火焰紅、胭脂紅、硃砂紅、玫瑰紫、丁香紫、茄皮紫、葡萄紫、蔥翠青、梅子青、鸚哥綠、雨過天青、月白、魚肚白、孔雀藍、寶石藍等等 。這些釉色紅紫掩映,青綠錯雜,交相輝映,瑰麗多姿。同一窯的產品施同一種釉,燒製出的釉色卻千變萬化,各不相同;有的在朦朧的粉紅色當中,有深紅色的斑點密集,如海棠初醉;有的在瑩潤的玉青色當中,散綴粉紅色苔斑,如出水芙蓉;有的在胭脂紅上隱隱顯出雪白的色絲,如兔飛鳥走……。如果鈞窯中出現罕見的紫翠斑、彩霞斑、天青班、翠玉斑、瑪瑙斑、翡翠班則更加珍貴,最難得的還有貓眼透如意,寶中藏玉珠。。。。。更為絕妙的是鈞窯還能隨著不同光線顯出各種光色效果。

鈞瓷之名貴,還在於它的表面由於釉色的為化和各種奇妙紋路相交疊置,而渾然構成一幅幅神奇絕倫的國畫;有的如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映著飛流直下的銀河,道不盡的流金溢彩;有的像雨過天晴,七彩虹橋飛架兩岸,繪不出的仙山瓊閣;有的則是瑞雪紛飛,千里冰封;而有的呈現焰火怒放,絢麗多姿……

鈞瓷展現給世人那豐富的意蘊,淋漓的釉色,主要是運用了彩釉流動的自然變化,構成了夢幻般的景色,出神入化,情景交融。

高山雲霧霞一朵,夕陽紫翠忽成嵐——宋·鈞窯之美

而釉面紋片也是鈞瓷的一絕,伴隨著清脆悅耳。如琴似鈴的開片聲,猶如在寧靜的一池春水中,擊之一石,霎那間水波粼粼,漣漪道道,釉面上呈現出千姿百態,妙趣橫生的紋片,動靜相生,韻味無窮。古往今來的鈞瓷鑑賞家們,根據這些紋路的形象給以各種各樣的名稱:如舉世聞名的“蚯蚓走泥紋”就是在釉面上出現顏色深淺不一的曲折紋路,有似蚯蚓在泥地上爬過的痕跡,自然多變,穿插迂迴,為鈞瓷所特有,如果開片的紋路交錯細密,形成許多小眼,星星點點,狀如魚子,則稱之為“魚子紋”,而那種紋片大小適中,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猶如冰面上的裂痕,就形象的稱之為“冰裂紋”

鈞窯作為宋五大名窯之一,其燒造的瓷器不僅以多變的釉色為世人所稱道,而且其器物造型也以濃渾厚、圓潤、古雅健康而大方的藝術特色見長。鈞瓷的造型多取材於商周青銅器,但並不是一昧地抄襲模仿,而是經過加工改造,去掉了繁瑣的紋飾,使得更適合於陶瓷的成型製作。由於北宋時期鈞窯作為御用珍品,作工精細是它的主要特徵。尤其是盆、奩等器物,無不精工細作,極盡富麗堂皇之能事,在視覺上給人以皇家奢華的印象。加之宋徽宗是個很重視精化文化享受的皇帝,鈞窯御用產品,造型嚴謹,形體美觀,線條清晰,別開生面,更迫使了鈞窯藝人對器型的研究。

為了突出鈞窯釉色的“窯變”特徵,充分發揮釉質變化豐富的美感 ,鈞窯藝要在造型上還採用了幾種特殊的工藝處理手法,強調造型上的高低起伏變化與釉子的流動性相適應,不但突出強化了器物造型線條和裝飾的美,而且可以增加釉子因厚薄的不同,而呈現色彩變化的豐富性。

窯瓷器的生產製作自元末以後漸次衰敗。明代萬曆年間,鈞瓷的“鈞”字因犯了神宗的名諱,窯場被官府封閉,此後鈞瓷生產一蹶不振,陷於瀕臨絕境的地步,尤其是鈞瓷燒製過程中自然窯變的奧秘更是技藝失傳,無人知曉。 直到清光緒五年(1880年),鈞瓷的燒製開始有了初步的成果,蘆氏兄弟燒製出了色彩單調的孔雀綠和碧藍相間的仿宋鈞“雨過天晴”器,此後又在“天晴”器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抹紅、飛紅等新工藝。

蘆氏仿宋鈞是近代最早、也是較為成功的仿偽之作,對恢復鈞瓷的生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其精品之作雖已達到了真假難分的程度,但還是有較為明顯的破綻。如仿宋鈞釉絕無“蚯蚓走泥紋”,窯變紅斑發暗,且內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鈞自然。1907年,蘆氏第二代藝人蘆光東已成為一名優秀的鈞瓷工匠,燒製的鈞瓷精品與宋鈞相比,幾能亂真。鈞窯瓷器仿製品的大量出現應該是近幾年來的事,由於鈞窯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紋裝飾,故其作偽者主要是偽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

北宋朝廷設立官窯生產鈞瓷是專供御用的,嚴禁民間使用,凡是燒壞的一律砸碎深埋。它不可能流散於民間。現代仿鈞的產地一般還是源於禹州的神垕鎮,無論是器物的造型,還是釉色的變化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神垕鈞瓷的造型一般是仿宋、金、元時期的民窯器形,製作工藝和斑彩裝飾也力求與之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