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夫 《孫子兵法》: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是兵書,兵書毫無疑問就是用來指導打仗的。但是,孫武與其他軍事家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第一次提出了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所謂“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戰爭是關涉國家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執政者必須慎重對待。而戰爭的最高境界,是儘量避免戰爭,最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劉立夫 《孫子兵法》: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完美地體現了中國人的大智慧。孫子生活在“禮崩樂壞”春秋末期,戰爭已成常態。即使這樣,也沒有哪一位思想家鼓勵發動戰爭。老子說兵為“不詳之器”,孔子說“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墨子倡導“兼愛”、“非攻”,孟子甚至提出“春秋無義戰”。正是基於這樣的戰爭共識,才有孫武所謂的“慎戰”理念。

劉立夫 《孫子兵法》: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戰爭的最高藝術,不是硬碰硬,而是以不流血的方式,讓對手放棄抵抗,讓對方交出城池,不搞持久戰,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於天下,這才是謀劃戰爭的最高準則。

劉立夫 《孫子兵法》: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說,最好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戰勝敵人,再次就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就是攻打敵人的城池。而攻打敵人的城池,非到迫不得已,不會輕易去做,那會造成難以避免的傷亡,甚至是災難性的後果。

“兵者,詭道也”。為了擊敗對手,必須用手段,甚至無所不用其極,而無論採用哪種手段,都是為了降低我方的損失。所謂“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最終的目的,還是要防止拼消耗,達到“全勝”。

劉立夫 《孫子兵法》: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儘管如此,很多執政者仍然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為了兼併、為了爭勝、為了榮譽,往往不惜一切代價,為戰爭而流盡最後一滴血。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戰爭不僅是交戰各方軍事謀略的比拼,也是國家軍事力量的比拼,更是國家財力物力的比拼。關鍵是打後勤,打經濟。一旦僵持不下,必然會造成交戰國家的物價上漲,財力枯竭,百姓的貧困,長久的戰爭狀態足以拖垮一個國家。這就是“慎戰”之因。

劉立夫 《孫子兵法》: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世界上有三大兵書《孫子兵法》、《戰爭論》、《五輪書》,其戰爭的境界是有差異的。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在戰爭中,最終解決問題的是戰鬥,是流血。戰爭中追求的目的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打垮敵人,消滅敵人的軍隊,佔領敵國領土,入侵敵國地區,待敵進攻等。達到這些目的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戰鬥。”日人軍事家宮本武藏在《五輪書》中強調“正面殺敵,不留後患,斬草除根”。比較《孫子兵法》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三者的境界顯然不在同一個層次。孫武之所以為“兵聖”,無需舉出更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