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道意縱橫

文|拜嘯霖(陝西)

圖|網路

千年古道意縱橫

古道是“終南秦楚古道”,是秦嶺南麓古代秦、楚官道的遺蹟。

除了專業“驢友”,以前普通西安人到“秦楚古道”旅遊的不多,知道的更是廖若星辰。概因其在秦嶺牛背梁自然保護區,靠近“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牛背梁景區開發的早,名大之故。實則“秦楚古道”無論人文歷史、地理地貌,還是自然風光更值得傾心關注。

“週末‘秦楚古道’遊客多得讓人受不了,都是柞水旅遊推廣這幾年搞的‘高山杜鵑花節’。”葛經理兩手一攤,面露難色,一邊抱怨,一邊解釋“近一個小時等待景區擺渡車”的無可奈何。“昨天剛剛開完2019年的‘高山杜鵑花攝影節’啟動儀式。”

千年古道意縱橫

早上不到八點,車子從東郊居住區出發,經繞城、西柞高速,至營盤下高速,沿S102省道10多分鐘(再直行幾分鐘即至牛背梁森林公園),穿路右首“秦楚古道”牌樓進入專用道,行約7公里左右,即到花門樓——景區大門口,就是我們現在等待“景區擺渡車”的地方。

(一)

“景區擺渡車”沿著陡峭、狹窄的盤山路行駛約30多分鐘到達停車場。停車場中間有一人工湖,南側有休息的藤木涼亭,整個場地形狀

象個

“銅錢”。標識牌介紹,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 “耍錢場”(同一標識牌“廠”、“場”不分),早已看不出歷史的遺蹟。史料記載,“耍錢場”是秦楚古道上的古驛站,原本是個堆放木料的場地。因往來秦楚的官家、商賈、兵勇、行人多在此歇腳休閒、宴飲補給、耍錢娛樂,發展成一個風月賭場,當年也曾是車水馬龍,人流不息,燈火通明,晝夜喧囂。

民間流傳趙匡胤年輕時也曾在此耍過錢,開過賭場。

歷史上的趙匡胤,祖籍涿州,生於洛陽,從小習武,受後周皇帝世宗柴榮器重,掌管殿前禁軍,後周恭帝即位不久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為宋朝開國皇帝。其為歷史彰表的貢獻,是先後滅亡了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局面,基本實現了統一。

千年古道意縱橫

趙匡胤被後世譽為“武術家、軍事家”,以“兵武”成大業,極其忌憚“兵權”之重,兩次“杯酒釋兵權”,罷裁“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 “擬武重文”,推崇文治,為後來的“武將難覓,兵力羸弱,官員腐敗,屈辱苟延”埋下了禍根。

公元947年的春天,是後晉末年,也是後漢初年,就是趙匡胤遇到後漢隱帝時的樞密使、後周太祖郭威,投身行伍之前,他以一身武藝闖蕩江湖,謀取功名財貨。汴梁(今河南開封)不濟,復州(今湖北天門、仙桃、監利一帶)、隨州(今湖北隨州一帶)附權門受挫,至長安難安身,奔終南欲尋“捷徑”,在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行人如織的驛站“堆木場”暫住謀生。趙匡胤信奉 “人生誠如賭,富貴險中求”,陝西境內就有“趙匡胤與道教陳摶老祖賭棋輸華山”的傳說。也有傳說趙匡胤原本就是個浪蕩子弟,不學無術,不事商賈,迷戀賭博,熱衷鬥毆,結交了一幫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吃喝嫖賭,橫行霸道,惡名遠揚。人人見了都躲著三分,怕著三分,讓著三分。在“秦楚古道”的交通要道—— “堆木場”驛站,趙匡胤又發揮其所長,與追隨的兄弟在此

開起

了賭場。當地山民流傳,“趙匡胤開賭場,贏了就要銀錢,輸了不給銀,別人討要動手就打”,至今還有流傳的歌謠:“古道有個趙匡胤,賭錢場上稱光棍,輸錢他不給,贏了要金銀,要是掏得慢,揮起拳頭就打人。” 趙匡胤只贏不輸,在這裡“黑”了不少金銀。但也有碰到硬茬倒黴的時候,據說有一次石守信和王審琦來此耍錢,趙匡胤輸錢不給,被石、王打得鼻青臉腫,賭場被砸散了攤。有道是不打不成交,王審琦和石守信後來與趙匡胤都到了後周太祖郭威帳下,隨周世宗柴榮南征北伐,戰功顯赫,王審琦成為殿前都虞侯,石守信官至殿前都指揮使、義成軍節度使,石與趙還結為異姓兄弟。“陳橋兵變”時,石、王是核心骨幹,為趙匡胤立了大功。

趙匡胤稱帝后,此地改名為“耍錢場”,歌謠不敢公開唱,民間卻留下一句歇後語:“趙匡胤賭錢——輸打贏要”。

站在“耍錢場”故址,趙匡胤賭博的大石板和坐過的石墩,依然擺在原地,內心不由感嘆:道理向來都是強權者的遮羞布,歷史在某些方面就是“功成者”的粉飾畫,又有誰在意其當初的下流與暗處的齷齪;在這風雲際會、人來人往的“秦楚古道”上,有多少人為了“終南捷徑”或“長安功名”,歷盡艱險到了“耍錢場”,抱著“賭命亦無妨”的心理,把血汗錢、肉皮囊和無盡的期望葬送在這裡……我彷彿聽見“耍錢場”喧囂的聲音驚擾終南的幽靜,我彷彿看見“耍錢場”藉助那魅惑的燈火在欺騙著漫漫長夜。

(二)

千年古道意縱橫

從“耍錢場”前行數十米,有一頗具古意的木質路牌,是“秦楚古道”的概略:“‘秦楚古道’屬歷史上貫通西柞‘義穀道’中的一段,南起花門樓,北至天都池,全程18公里。據《柞水縣誌》載,‘該道於南北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拓寬至2。5公尺,可通古代兵車,是歷史上由秦入楚的咽喉要道。’由此得名‘秦楚古道’。”

千年古道意縱橫

關於“義穀道”,有史料記載 “‘大峪’原名‘義谷’,系古長安縣八大峪之一,南起秦嶺光頭山西粱埡口,北至大峪口,全長17公里。‘義谷水’自長安縣界流入今柞水縣營盤鎮乾佑河。歷史上曾稱‘義谷’為‘大義谷’,近代簡化為‘大峪’”。另一有史料記載,“南北朝晉國公倡修大義谷(大峪)至舊縣關(今柞水縣城)大道,名曰“義穀道”,從此南北之阻始通。” 從這兩條史料的記載來看,“義穀道”位於現柞水“秦楚古道”遺址以東,就是有的資料所記載的今秦嶺北麓大峪(今長安區)到秦嶺南麓的楊四廟村、碾盤村一線,簡單的說,即“柞水營盤—長安大峪道”,與“終南秦楚古道”景區的介紹還有些出入。

木質路牌相距不遠處,路右側的灰色金屬標牌文字為:“古道遺址,這條古道,是中國歷史上秦楚相通的官道。歷經一千五百多年曆史風雨,古道大部分已經蕩然無存,唯有跨越終南山這一段清晰可見。”

腳下亂石鋪道,凹凸起伏,石間青草崢嶸。抬頭觀望,古石亂階,極不規則,一條亂石間草的小道緩坡伸向高處……

“秦楚古道”,最早是北周武帝在公元562年,藉助終南有原小道擴建而成。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概念,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修築過程:第一階段,為秦朝初年至末時期修築,起始咸陽,終至秦嶺終南山,綿亙300餘里;第二階段,為東漢、西漢王朝時期修築,從陝西柞水至安康、河南內鄉,至湖北襄陽,長約500公里;第三階段,為三國時期修築,自湖北襄陽起,經荊門至江陵紀南城(楚國故都遺址,荊州古城北十里許),長約150公里。

這些資訊顯示,北起咸陽,南至江陵的“秦楚古道”全程約在1600裡左右。這條古道,從最初的山間小道,發展成不僅可以行人,還可以行兵車、騾馬的大道,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促進了南北的商貿,乃至與歐亞國家的國際貿易:來自南方富庶之地的鹽、茶、絲綢、糧油、瓷器,來自北方的戰馬、牛羊、皮毛、珍奇……都曾在這條古道上南來北往。從功用來說,“秦楚古道”具有多個功能:一是作為行軍打仗,運送糧草輜重的“軍道”。古道是秦入楚的咽喉要道,也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其修建首先是源於軍事需求;二是作為朝廷與地方傳遞公文、奏摺、軍情的“驛道”;三是地方向朝廷繳納糧食、稅銀、貢品的“官道”;四是老百姓通行、商賈經商的“商道”。

古道連秦楚,三徑落終南。其實古代從長安到荊楚,經過終南山有三條古道。除了位於今長安正南,北起長安區翠華山天池,南到柞水縣花門樓的秦楚古道,還有一條位於今西安的東南,就是唐代詩人韓愈南貶途中所寫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中“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中的“藍關古道”,秦時稱“武關道”,唐代以後多稱“商山道”、“商州道”、“藍商道”、“商於道”,位於今藍田縣境內。第三條是位於今長安西南周至縣境內“午子古道”(也稱“子午道”),有名的綠茶“午子仙毫”最早的產地就位於這一古道上。也有把“長柞古道”稱作“商於道”,似有牽強,因“長柞道”是古代自長安至金州(安康),然後才向東南往古楚地,“商於道”是對秦代自商州至河南內鄉七於鎮道路的簡稱。“商於道”多指今西安東北的秦楚古道——“藍關古道”,此道是秦滅六國後修建的九大馳道之一。

我在研究蒙元歷史時發現,當年蒙古軍隊與南宋、金國打仗時,有三條行軍路線,一條是從鳳翔直向南,經過鳳縣,至漢中,直行進入四川,沿漢江向東可入湖北、河南;還有一條是自京兆(今長安),越“秦楚古道”,過金州(今安康),沿漢水繞道進入河南南陽,繼而向東,直搗汴京;第三條是自京兆(今西安),翻“藍關古道”,經商州,進入湖北、河南。

戰馬聲不聞,烽煙已散盡。經過近2000年的歷史變遷,風雨滄桑,如今這些古道遺蹟多已難覓其蹤影,唯有這位於“長柞”段上高低不平的毛石,雜草相間的亂石路,似乎還有絲縷遠去的歷史資訊或古風遺韻,惹得城裡人懷古探幽,沿階登攀。

(三)

千年古道意縱橫

沿著山間亂石小道一路前行,道路兩邊草木蔥蘢,林蔭幽靜,遠處山花爛漫。恍惚間似有一隊人馬行走在古道上,時而旌旗獵獵,時而兵車轔轔,時而商隊相連,時而馬鳴人笑,時而驛馬飛奔……

行約十來分鐘,一處木質小屋擋在眼前,右側枯木樁懸掛藍框黑底黃字招牌“秦楚古道”,顯然是現代景觀,景區資料介紹此處是“古道客棧遺址”,已沒有絲毫的遺蹟或故址的味道。

千年古道意縱橫

繼續輕快前行,過前嶺、觀雲臺、腳伕嶺、刀口石、轉景樓、拴馬樁、紅樺林、曬藥臺、劉秀避難處、太白醒酒石、黑風口,古道兩邊野花盛開,景物變煥,美不勝收,但總體印象比較淡然,山花淡然、林木淡然、林道淡然。或許這就是古代那些高人喜歡在此清修悟道的原因,拋卻繁華與虛妄的誘惑,於淡然中歸於寧靜,於淡然中迴歸自我。

前嶺有屹立於懸崖邊上的木質小屋,牆上刻有王維最有名的詩篇:“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刀口石”、“紅樺林”都是以景的特點而名,“腳伕嶺”是腳伕經常歇腳換氣兒的地方。“拴馬樁、曬藥臺、劉秀避難處”都源自歷史人物和民間傳說,“拴馬樁”弄不清是哪個皇帝或名人拴過馬的石頭,“曬藥臺”是一塊大石頭平臺,據傳是藥王孫思邈在秦嶺採藥時晾曬藥材的地方; “劉秀避難處”據傳是劉秀被王莽追殺曾在此石後躲避。“古長柞界碑”可知古代長安與柞水不是以終南山分界,長安的管轄區域延伸至終南山以南。“黑風口”似乎在提醒氣候惡劣時這裡風狂天黑的可怕。轉景樓是一座鋼管鐵質凌空觀景臺,視野開闊,八面來風,空氣清新,極目遠眺,美景無限。

冥冥中似有神助,走到觀雲臺的時候,天氣突然暗淡了下來,在“耍錢場”時還陽光燦爛,有云從不同的方向湧來,又有金色的陽光時不時從雲縫透射出來,樹木、花草與遠處的山峰互為襯托,幻化出萬千氣象……

千年古道意縱橫

看到“太白醒酒石”的時候,我和同行者開玩笑,此地當有一壺老酒,與友人敞開心扉,暢飲敘情,酒至微醺,感受愜意與放縱——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這是李白的詩《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大意是說傍晚時分,他從終南山上走到華門樓,遇到複姓“斛斯”山野隱士,主人熱情地邀請到他家,拿出珍藏多年的好酒,笑談歡言,休息放鬆,暢飲美酒,頻頻舉杯,酒酣處情不自禁,放聲高歌,忘記了時間,已是月明星稀的深夜,賓主閒適而快樂,徹底放鬆身心,忘記了世俗間的算計奸詐、猜測心機。

過“太白醒酒石”不遠,遇一背礦泉水的腳伕,負重背靠著路邊石頭歇腳,與之攀談。

“老鄉,背上這水有多少斤?”

“六七十斤吧。”

“一天在山裡走幾趟?”

“一趟累得都夠嗆,早上天不明,四點就要從家裡走。”

“你是哪個村的?”

“花門樓下邊的泰豐村。”

“一直從花門樓走上來?”

“比花門樓還遠,單趟走二十多公里。”

“你主要是運水,還是買水?”

“不是的,我主要上山挖藥材,順便背點水賣,山上缺。

“這山上還有藥材?”

“咦,那是你不知道,終南山自古就有藥山之稱,唐代的名醫孫思邈、王燾就在山上採過藥、研過藥。我在一本書上看到說這山上‘俯首滿山盡靈丹’,藥用植物2271種,長安、柞水這一帶就有640多種。”

提到草藥,腳伕一下子來了興趣,很是健談。

“常見的草藥都有啥?你經常採啥藥?”

“藏紅花、百部、黃柏、蛇床子、胖大海、白鮮皮、土茯苓、冰片、牛膝、大黃、連翅、車蒡子……多的說不完。” 腳伕邊掰手指頭邊說。

“我主要在山上找野生的龍膽草、柴胡和黃芪,運氣好了也能見到終南山野參,與東北的人參不一樣,藥材鋪子收的價高。”

“這山上的草藥有啥不一樣?”

“這些我不懂!我外孫女上大學,給我說過一些。好像說秦嶺山脈擋住了南北的氣流,夏季南方溼潤的氣流到不了北邊,所以北邊氣候乾燥;冬天又把北邊的寒流給擋住了,故而南邊氣候沒有那麼寒冷。這不一樣的氣候、自然,適合於很多名貴藥材的生長。人家收藥材的人也說,終南的野生藥材藥效比別的地方好,人工種植的更是沒法比,所以給我們的價也高。”

腳伕越說越興奮。說完藥材,他神秘地悄聲給我說:“這山裡的野蜂蜜、蜂膠珍貴的很,好多治不好的氣管病一吃就好。你給我個電話,碰上採到了我給你個信兒,想要了你來。”

似乎有推銷之嫌,因為在太白山也見到過類似的野蜂蜜、蜂膠,都是拿白糖、食用膠加澱粉人工制的。但也有當地的朋友說確有野生的好蜂蜜、蜂膠,極為難得。雖然留了手機號碼,但想到這裡,我故意轉開了話題。

“從花門樓到“耍錢場”有什麼景點或者好玩的?”

“人家說花門樓是古代驛站,是南來北往的當官的休息、做生意的集散、兵馬補給、懂文墨的人遊樂的地方,相當於人的 “喉嚨”,由這兒進入“秦楚古道”上終南山。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從長安到鎮安視察防務在這裡住過。”

據柞水地方誌記載,李世民曾在此安營紮寨、休養練兵、遊山賞水,留有《望終南山》詩,“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巖煙”是其中的佳句。

“從華門樓向上第一站是雷劈石。” 腳伕給我講了關於“雷劈石”的幾個傳說。

“‘雷劈石’象刀劈開的兩塊石頭。有說是雷公劈橫行鄉里、虐待親孃的不孝子時力氣太大把石頭劈開了,警示人們要修德行善,孝敬老人;有說石頭是蟒蛇精禍害路過的男人被雷公劈為兩半;有的說是王母娘娘劈開石頭,把逃到這裡的七仙女和董永分開;還有的說是雷公為幫百姓修路,把擋在路中間的石頭劈開……”

“過了‘雷劈石’就是滴水巖,也叫黑琊溝瀑布。滴水自天而降,散落成溪,緩緩流向遠方,梅雨季節水量大時宛如高山瀑布。”

“再向上就是王跛子客棧,在半山腰,傳說王跛子就是八仙中的鐵柺李,善於做藥膳,曾經在瘟疫流行時救過方圓幾十里老百姓,也有的流傳藥膳來自於到山上採藥的孫思邈。”

“過了王跛子客棧就是李家坪財神廟,靈驗的很,現在我們當地人還講究到廟裡上香求財。尤其是做生意的更講究到這裡上香,近年也有不少西安的大老闆過來燒香”。

一路和腳伕攀談,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道路的分岔口,腳伕建議我們上山走右邊的“杜鵑群林”道,返回時走左邊的亂石古道。

看著腳伕躬身負重前行的背影,不由為他的樂觀而感嘆,也許快樂與財富並不強關聯,在初級階段也許快樂與財富成正比,到一定階段財富對快樂的邊際效應會漸漸下降。

(四)

千年古道意縱橫

“終南五月杜鵑來,聲聲催得枝枝開。”

近年到秦楚古道長柞段的人,都是奔著杜鵑來的。聽杜鵑的聲音,感受杜鵑啼血的古韻,看高山杜鵑花的超凡脫俗,領略杜鵑西施般的驚豔,仙女般的縹緲。

千年古道意縱橫

這時節,關中平原上的杏花、桃花、櫻花、梨花等早已殘敗凋零,花落成泥,唯有終南山腰那一抹豔麗的亮色,或白、或紅、或紫、或黃、或粉、或淡紅、或桃紅、或淡紫、或紫紅,成為滿山翠綠中最驚心的風景。

千年古道意縱橫

千年古道意縱橫

千年古道意縱橫

千年古道意縱橫

據採藥腳伕說,終南山秦楚古道的杜鵑,是世界四大高山花卉之一,觀賞和應用價值較高,有28個品種,為野生杜鵑花科高山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也稱“高冠杜鵑”。秦嶺橫亙在中國中部,是亞熱帶溼潤氣候與暖溫帶半溼潤氣候的分界線,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成為杜鵑花的寶貴基因庫。秦嶺杜鵑樹形優美,葉子常綠,花開型大,花繁色豔,以套瓣、重瓣為主,也有少量單瓣,花期1個月左右,一般在每年的4月底-6月初開放,花開時節,漫山遍野,魅力無限。

剛走進杜鵑叢林的那個時段,天氣陰沉,沒有聽到想象中的杜鵑鳥啼叫聲,看到的杜鵑花並沒有想象中的驚豔奪目,大多已經顯出頹敗之意,花朵邊緣或枯萎或奄奄,毫無精神,不免有些失望。同行的小魏說,可能是前幾天突然的倒春寒降溫所致。

沿略顯泥濘的土路繼續前行,如在林蔭洞中穿行,兩邊有不知名的小花獨自芬芳,或黃,或紅,或紫……也是一種意韻。

踟躕間,前面小魏喊:“這裡杜鵑花繁的很。”

千年古道意縱橫

千年古道意縱橫

疾步上前,是三兩樹白色的杜鵑,樹型高大,花繁錦秀,白中緋紅,如同美人粉腮,有清雅脫俗之感。近旁還有一樹更為驚奇,樹幹光禿,枝葉稀少,惟腰部數朵桃紅色杜鵑花隨風舞動,清奇而動心,絕然唐代詩人成彥雄“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的意境。

躬身前行數十米,有鋼管搭就的觀景臺,已有數人攀登其上,欣喜之聲陣陣傳來。

登觀景臺,令人興奮不已,半山腰的杜鵑花面積之大,範圍之廣,完全超出想象。簇簇相擁,樹樹相連,沿著漫坡伸向遠處,花色以白色居多,偶有粉色、緋紅色、紫色夾雜其中,像仙境中飄來的亮彩油畫,汲天地精華,沐陽光雨露,怒放在秦嶺南麓,聖潔清純,美輪美奐!觀景臺上的遊客忘情地挪動著身影,變換著角度,拍照留念,感嘆歡呼!

一位天真的女遊客感嘆:“太美了,真想在此夢入花香!”

(五)

在凡夫俗子的眼裡,終南山始終是個謎,是長壽的象徵。從古至今,探尋終南山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在終南山修煉尋求長壽者從未間斷。

千年古道意縱橫

終南山西起寶雞眉縣太白山,東到藍田縣境內的玉山。後因太白山高大宏偉,冰川地貌與終南山迥異,便把其獨立開來,以周至縣境駱峪河(西駱峪)為界,西稱“太白”,東稱“終南”。老百姓把終南分為東終南(藍田段)、中終南(長安段)和西終南(戶縣周至段)。

“終南”之名,最早出現於《尚書•禹貢》、《詩經•國風•秦風》“歌曰: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大意是說終南山有楸樹、楠木,有杞柳、棠梨。在《山海經》裡,終南山被簡稱為“南山”,這也是關中百姓的日常叫法。我們常聽到的“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白居易《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中的“南山”均指終南山。

現代人為老年人祝壽時常說的 “壽比南山”、“壽比南山不老松”也指“終南山”,出自《詩經•小雅》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與此相關有兩個傳說:一說“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在終南山頂成仙昇天,終南山沾了仙氣,成為長壽山的象徵。一說壽星彭祖隱居於終南山。周文王姬昌建立西周後,到終南山拜訪,邀其出山,遭婉拒。彭祖念其為明君,說了一番吉祥的祝福語:“我活了八百八十歲,歷經堯、舜、禹、夏、商、周,我能長壽是因為吸納了終南山的靈氣。我雖然壽長,但與億萬年的終南山、千百年的終南山松柏比起來,根本算不上什麼。我祝願文王的周朝江山,壽比這終南山和山上的松柏。”後來,周朝存續八百年,成為中國歷史上統治最長的朝代。

天下修行終南為冠。終南山是古代士大夫隱居修行的首選之地,一是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一是源於內心深處對“終南捷徑”的渴望。

民間傳說終南山有仙氣,現代科學探測終南山的氧氣比西安城內高出四倍,負氧離子豐富,是天然氧吧。

“終南捷徑”源於唐代一個叫盧藏用的人。據說其20歲中舉,州縣無缺,入終南山訪仙學道,聲名外播,三年後奉詔任左拾遺,後官至中書舍人、吏部侍郎、黃門侍郎、尚書左丞。唐代道教為國教,在王屋山(今河南濟源)修道的道士司馬禎奉詔赴京長安(今西安)講道。離京時,盧藏用送司馬禎出長安,勸導說:“修道不必再回中原王屋山,長安之南的終南山大有佳處,何必捨近求遠呢?” 司馬禎看不慣盧藏用把修道當作入仕招牌的投機行為,揶揄諷刺說:“是呀,終南乃捷徑也。”實則唐代多有政治抱負難展、不得志不如意者入終南,禮佛、修道,尋覓、渴望“捷徑”,比較有名的如白居易在草堂寺歸隱,王維在輞川歸隱……

退可以悟道修身,進可以入仕廟堂,是理想的天堂,還是無奈的隱居,或許兼而有之。當然,也不乏修佛、求道的修行者隱居終南山,千年的隱士傳統,給終南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記錄終南山隱士的書籍,最有名的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書中記載有5000多人在終南山中修行。該書揭開了終南山隱士群體神秘面紗讓,隨之國內各種媒體也開始爭相報道。尤其20世紀90年後,又有許多抱著各種目的入終南山隱居者。

遊歷在群山萬壑、白雲縹緲終南山,我在想:終南山沒有隱士,或許是對凡俗之人感悟美和探尋神秘慾望的一種輕慢或壓抑,也是對終南山如此美妙仙境的一種傲慢或浪費。

除了隱居,探秘、穿越是另一個向度的選擇。

五年之前,一位做企業好旅遊的朋友給我說,他們的“驢友”圈走遍了“儻駱古道、藍關古道、長空(華山)棧道、褒斜棧道、秦直道、秦楚古道、陳倉古道、關山古道”等陝西境內的八條絕美古道,歷史悠久,人文燦爛,景色各異。唯有穿越“終南山”讓人流連忘返,可以在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道路,感受不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

據這位好旅遊的企業老闆說,“驢友”穿越“終南山”的路線目前至少有八條路線,其中一條適合於騎行,另外七條適合於徒步。

騎行的路線,自灃峪口穿越,全程約220公里左右。

第一天行程大概為120公里,西交大東南門→灃峪口轉盤(黎園坪-青崗樹-雞窩子)→分水嶺(以南為長江水域,以北為黃河水域)→廣貨街→黃花嶺→營盤→秦豐村;第二天行程100公里,秦豐村→秦楚古道→終南山→翠華山滑雪場→太乙宮→西交大東南門。

徒步的路線,從秦嶺南的柞水營盤向北穿越“終南山”七條路線,自東向西依次為:

營盤至庫峪口線。從營盤出發,沿碾盤、龔家坪、老屋場、王家溝前行,越秦嶺分水嶺,經高砭、紅廟子、西木斯、十里廟,出長安庫峪口。

營盤至大峪線。從營盤出發,沿碾盤、爐子石前行,越秦嶺分水嶺,經甘花溪、板廟子、十里廟,出長安大峪口。

營盤至小峪口碾盤線。從營盤出發,沿碾盤、高碾子、蒿灘子前行,越秦嶺分水嶺,經蒿灘溝、宋華嶺、小金坪,出長安小峪口。

營盤至小峪口泰豐線。從營盤出發,沿泰豐、高碾子、蒿灘子前行,越秦嶺分水嶺,經蒿灘溝、宋華嶺、小金坪,出長安小峪口。

營盤至太乙峪口泰豐線。從營盤出發,沿泰豐、華門樓、終南秦楚古道,越秦嶺分水嶺,經甘湫池、水湫池、翠華山景區,出長安太乙峪口。

營盤至小峪口線。從營盤出發,沿泰豐、華門樓、終南秦楚古道,越秦嶺分水嶺,經十八槽、小金坪,出長安小峪口。

營盤至石砭峪口線。營盤出發,沿泰豐、華門樓、終南秦楚古道,越秦嶺分水嶺,經冉家坪、老龍橋、青岔,出長安石砭峪口。

以上七條徒步路線反向亦可。其實還有兩條可變的路線,因山路複雜選擇的比較少,就是無論從碾盤,還是泰豐,經高碾子、蒿灘子越秦嶺分水嶺,也可過宋華嶺,穿十八槽,過甘湫池、水湫池、翠華山景區,出長安太乙峪口。

“無論是騎行路線,還是徒步路線都是穿越秦嶺終南山長安段,都可至柞水營盤鎮,從這個意以上都可稱作‘秦楚道’。”

我這位喜歡探秘尋幽的企業家“驢友”,對終南山南北麓連通秦楚的路線瞭如指掌,如數家珍。我聽說他已在相繼征服秦嶺北坡分佈於潼關、華陰、華縣、渭南、藍田、長安、戶縣、周至、眉縣、寶雞的72個峪口。

在秦嶺終南山南北麓,目前有兩個旅遊景區。北麓是西安市長安區的翠華山景區,翠華山原名太乙山,因太乙真人曾在此修煉而得名,是終南主峰至天池段;南麓是柞水終南山秦楚古道,是從終南主峰至華門樓段。

穿越秦嶺終南山南北的道路,寄託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也傳遞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交流著秦、楚兩地不同的文化。

(六)

千年古道意縱橫

走出令人愉悅的杜鵑叢林,穿過一塊巨石刀開的狹窄小道(刀口石),就是傳說中的鷹嘴石,遠遠的就聽見人聲。

“小心,小心抓牢,千萬注意安全!”

一女遊客坐在鷹嘴石上方擺弄姿態照相,雙腿懸空,下面就是深淵,極為兇險。鷹嘴石左前側約四五米有枯樹虯枝,無一枝葉,禿枝奇異。枯樹左前方是一塊龜裂的斜坡巨石,遠處雲霧變幻,群峰綿延,也有遊客排隊照相。

千年古道意縱橫

翻過緩坡,是高山草甸,終南山頂已入眼簾。草甸如青綠的絨毯,遊客頗為閒適,多人一群,兩個一夥,或坐或臥聊天休息,或喝水進食補充能量,或極目遠望欣賞美景,輕鬆、淡然、快樂。過廣闊的高山草甸,見凹地間一池清水,池邊一圈雜色野花,藍天白雲映於水中,傳說是王母娘娘的梳妝鏡。

千年古道意縱橫

山上的訊號塔清晰可見,沿著人行小道輕行,孤石突兀,右側坡緩青綠,左側刀割壁絕,其後蒼山疊嶂。前行幾十步,長條形巨石上書:“第四季冰川遺蹟”。行二十米左右,也有巨石高聳,直入雲端,上書“終南山”,應該是山之最高階。沿其右方小道前行,可見鐵索鋼管欄杆,左右兩石均鐫刻有文字,左下石為“黃河長江分水嶺”,右上多層母子石為“中國南北分界線”。山的北面城市在煙雲縹緲中,生機盎然,是長安。我也禁不住行人熱情與意境空靈的誘惑,爬上“終南山”巨石,張開雙臂,自由呼吸,感受“伸手觸白雲,高可及仙人”的意韻。

“南草北木”沿山頂小路清晰呈現,南、北坡自然分居小道兩邊。南坡是絨毯般的高山草甸,北坡是鬱鬱蔥蔥的喬木、灌木,“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小路北邊的景色層次分明:青淺的綠草,潔白的殘雪,枝葉發黃的毛竹,遠山青翠的冷杉林,瓦藍的天空遊弋的白雲,至少有五層。沿小路西南行五六百米 ,有“南草北木”標誌石,旁有兩根豎立鋼管懸掛四塊帶箭頭標牌,指向山頂,自上而下依次為“第四季冰川遺蹟”、“南草北木•湘子問天石”、“中國南北分界線”、“黃河長江分水嶺”。標牌南側有陝西藍天救援隊和秦楚古道景區所立的不鏽鋼警示牌,文字為“未開發區域,嚴禁遊客進入”,應是探險“驢友”北下翠華山景區道,未曾核實。

千年古道意縱橫

千年古道意縱橫

站在海拔2604米的終南山主峰獨自遠眺,南望山峰交錯,溝壑縱橫,風雲變幻,奇峰突兀,有層巒疊翠,色彩斑斕的迷人風景,又有“第四紀冰川遺蹟”的鬼斧神工,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北望海市蜃樓般的城市,塵世間的功利與喧囂,一切都如影如風,如夢如幻。時空在那一刻彷彿凝固,天地間唯有自我,唯有靈魂的曠達、自由、純潔與釋然。內心突然萌生一個閃念:遠古的楚地有一故人,意念此刻穿越崇山峻嶺、萬里江河——

“故人在楚,

餘在秦,

身在古道驛,

耳聽車轔轔,

心冥江畔津……”

思緒無邊任馳騁,千年古道意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