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問,千古迷茫,詩詞中的酒花月之問

中國的詩人一向有哲學傳統,喜歡思考一些終極的哲學問題。從詩人屈原的《天問》開始,詩人們就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千古一問。這些問題,一般都藉助於或酒、或花、或月,一起提出;有一些作者有了答案,有一些作者也沒有答案,但都能啟迪我們的思考。

東漢曹操在《短歌行》裡提問: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千古一問,千古迷茫,詩詞中的酒花月之問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曹操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其後參與鎮壓黃巾軍。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財起兵,與袁紹等共討董卓。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主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擊破烏桓,統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同年進攻荊州,與孫權、劉備聯軍展開赤壁之戰,敗歸。可以說,曹操終其一生,在為統一國家而努力,但未能成功。

所以,曹操發出了“人生幾何”的感慨!感嘆這一生太短了,短到自己還沒有統一國家就老了。在這首詩裡,曹操為自己壯志未酬,時不我待而苦惱!

而唐代詩人劉希夷則身為年輕人的迷茫,他在《代悲白頭翁》中問到: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千古一問,千古迷茫,詩詞中的酒花月之問

洛陽桃花

洛陽城東的桃花李花隨風飄轉,飛來飛去,不知落入了誰家?後面他自答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落入了誰家?年年歲歲繁花依舊,歲歲年年看花之人卻不相同。這兩句,以優美、流暢、工整的對句集中地表現青春易老世事無常的感嘆,富於詩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歷來廣為傳誦。

這裡生動地展現了年輕人的迷茫心態,年年歲歲,花月相似;但人事變化無常,世事難料。真是“誰的青春不迷茫”?

詩仙李白則繼承了屈原《天問》的傳統,他在《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中問到: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千古一問,千古迷茫,詩詞中的酒花月之問

青天明月

青天上明月高懸起於何時?我現在停下酒杯且一問之。這裡純粹是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裡的奇蹟,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

李白的好奇是這亙古如斯的一輪明月,究竟是從何時就有的呢?而到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則是對人與月的關係的好奇: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千古一問,千古迷茫,詩詞中的酒花月之問

江畔何人初見月

結合全詩,可以看到這個問句的空靈。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絡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

這彷彿是在接著李白的問題往下問。“青天有月來幾時呢?”,“

江畔何人初見月呢?

”,“

江月何年初照人呢?

,問句層層遞進,一樣的好奇,一樣的迷茫,卻又哀而不傷,是一種盛唐氣象。

但到了宋代大詩人蘇軾,則完完全全是一個人生問題了。他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問到: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千古一問,千古迷茫,詩詞中的酒花月之問

把酒問青天

這麼好的時光,朗朗明月,一生能有幾回呢?結合蘇軾坎坷的一生,能理解他會這樣發問。

這種感慨,蘇軾有過很多。比如,他在《東欄梨花》裡就寫到: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又如他在《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中寫到: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都是這種情緒的發洩。蘇東坡一生坎坷,經歷父死妻亡,兄弟分散,自己幾經貶謫,當然是期望美好的時光能夠留住。他先是問了“明月幾時有”,後面又發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