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曲水話流觴,傳統文化說蘭亭

我知道曲水流觴的故事,是從王羲之的書法貼《蘭亭集序》中瞭解到的。第一段是這麼寫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千年曲水話流觴,傳統文化說蘭亭

王曦之說的是一個古代的習俗。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大家聚集在水邊,舉行儀式,祈求吉祥,叫“修禊”。永和九年,也就是354年的三月初三,王曦之和當時的多位名士在蘭亭參加了修禊。大家坐在水邊,把觴放在水裡,觴沿著水,任其漂流,流經誰那裡,觴停住了,誰就作詩一首,作不出詩,就罰酒。

王曦之是東晉時人,當時的文人雅士在春暖花開的時候,來一出流觴之事。至 於“流觴”的記載 , 最早可上溯到周公時代 。 《晉書。束哲傳》 記束哲的話:“昔周公城洛邑 , 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雲羽觴隨波 ” 束哲所聞如此 , 雖未必字字可信,但西晉初期已有此說法,則是事實。特別是“流水泛酒”這句話,可見西晉以前社會上早有流觴的風俗了。

曲水流觴中的觴是什麼樣的材質呢?觴是一種盛酒器,我們今天叫杯子,但是在古代是旁邊有兩個耳朵,耳杯是一個俗名,它有一個好聽的學名叫“羽觴”。“羽觴”有各種材質,有銅器,有漆器,有玉器,有銀器 ,那是生活中的實用器,如果是陶製的,當是明器 。

但是在蘭亭這麼風雅的集會上,用的應該是漆器,因為只有木胎輕的漆杯才有可能漂起,其它材質的杯子可能放在水面上不久就會沉到水裡去。

千年曲水話流觴,傳統文化說蘭亭

建國初期,在紹興地區考古發掘, 清理了不少漢晉六朝墓葬,出土很多橢圓形陶杯明器,都是兩旁有耳的。這種形 制,現代生活中早已絕跡。當時就有考古學者試將這種杯子置於水面,由於兩旁有耳 ,杯身相當穩定 , 順流而下,不會倒翻。由此聯想到當年蘭亭的曲水流觴,用的一定是這種杯子。

曲水流觴的景況在壁畫、瓷器等形式中都有表現,特別是清朝康熙朝的青花筆筒,大碗、棒槌瓶等瓷器上都有曲水流觴的故事。

曲水流觴只是文人雅士在蘭亭的一次修禊,然,表現出來的傳統文化卻蘊含豐富,首先王曦之記錄這次活動的《蘭亭集序》貼成為書法界的千古絕唱,宋代黃庭堅評:“《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覆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任意。摹寫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於心,會其妙處耳。”

其次,這篇序言疏朗簡淨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序言描繪了蘭亭的景緻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蘭亭集序》成為名篇佳作。

第三,是詩酒文化結合最緊密的一次活動。中國文化源遠流傳,從《詩經》中走出來的詩酒,在這次三月三的活動中得到充分展現,雖然參與人的詩作沒有整合雅集,但是王曦之的序言卻記錄出高雅,晉代有名的大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人,在蘭亭修禊後,舉行飲酒賦詩的活動,為後世文人所仿效。所謂的“曲水流觴”,就是遊樂的文人們,引水環曲成渠,曰“曲水”,然後將盛酒的“觴”浮於水面,使之順流飄下。觴杯飄至曲折拐彎處,當杯子緩緩經過賓客面前時,即可取過一飲而盡,然後吟詩作賦,以為娛樂,此即曲水流觴。

千年曲水話流觴,傳統文化說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