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唯獨燕國沒有進行變法?錯,只有燕國的變法獨闢蹊徑

禪讓源自於悠遠的堯舜禹的傳說,也許僅是出於後世儒家理想化的描摹而已;真正將這美麗的神話付諸實踐的是戰國時期的燕王噲,他才是歷史上首次將自己的國家拱手讓給別人的第一個君王。

僅此一點,就可以讓燕王噲名留青史。我想這也是燕王噲讓國的初衷之一。

戰國七雄中唯獨燕國沒有進行變法?錯,只有燕國的變法獨闢蹊徑

在燕國漫長的八百年國祚傳承中,燕王噲之前的君主,在歷史的長河中早已湮滅無聞,在後人的眼中寂寂無名,唯有燕王噲的卓立獨行,讓千年之後的我們還時常提起,慨嘆、驚詫、擊節讚賞、噴沫痛罵

~~

燕王噲是不是蠢啊?據史料記載,燕王噲可不是一位愚闇之君。

燕王噲當政之時,不近女色之親、不好長夜之飲,不睹糜絢之舞、不喜絲竹之聲、不大起樓臺館舍,不湎溺於遊弋田獵,而是艱苦節儉、憂國憂民、勤於政事,甚至親自操起耒耜耕田種地,這樣的君主說他是愚君真是罔顧事實。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這個變革包涵範圍之廣滲入腠理之深往往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它涉及法律制度風俗文化思想觀念等方方面面。

就以政治制度而言,變化不可謂不大。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在公侯以下一般都是卿執政,卿不但文武不分而且世代沿襲。

戰國七雄中唯獨燕國沒有進行變法?錯,只有燕國的變法獨闢蹊徑

可是到了戰國時代就已發生了明顯變化,各諸侯國相繼設立了相和將,相為文官之首,將為武官之首,不但文武分治,而且不論將還是相,都由國君任免,不可世襲,且有一定任期。

既然官員制度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那麼君主的傳承延續難道就能一成不變?既然禪讓,讓賢,古已有之,這個時候把它拿來傳承出新又有何不可?

所以戰國時期興起的禪讓之風(不止燕王噲,趙武靈王、宋王偃也都進行了禪讓;秦孝公、魏惠王都表示過想禪讓)不能僅僅看作是對堯舜的簡單模仿,而是對歷來世襲君主繼承製度的一種大膽打破、嘗試與探索,不能武斷地概論為沽名釣譽之作秀。

很顯然,燕王噲的讓國是自發自主自願的。他把國君之位讓給相國之子,因為他覺得之子具有治國之才,不但辦事利索果斷,而且善於統率臣下。

當有人提出雖然他將國君之位讓於之子,但官員任免權還沒讓渡時,他立即將三百石以上官員的印綬收起來全部交給了之子。如此可以看出他完全出自自願地讓位,而不是假惺惺作態。

之子接管政權三年,並未發生什麼異常之事,可見所讓之人也非不得人心。燕王噲算是選擇了一位賢人。

只是由於太子姬平不服,一直籌劃奪權,才引發了三年之後的全國大亂。這可以看作是貴族勢力的反動。

燕王噲打算透過禪讓而革新政治,以太子平為首的舊貴族不理解,像秦國貴族反對商鞅變法、趙國貴戚抵制胡服騎射一模一樣。

燕王噲、包括當政的之子,在這方面所做工作應該說有所欠缺,沒有把思想工作、安撫工作、後續工作做通做好。

如果僅以讓國失敗的結果來批判次此禪國的舉動則是有欠公允的。

太子平蓄謀奪權,和將軍市被率軍攻打王宮,當時的老百姓一度支援之子而反抗太子平,可見人心之所向。

戰國七雄中唯獨燕國沒有進行變法?錯,只有燕國的變法獨闢蹊徑

太子平又勾結齊軍進攻本國,導致事態升級。而齊國只是想趁亂攻伐燕國,撈取自己的好處。

在齊國大軍的插手下,之子力不能敵,被齊軍打敗活捉處死。燕王噲自殺。

最終這一驚世駭俗的禪國政治變革被極其頑固強大的各方面舊勢力扼殺於搖籃之中,不能不說是戰國時代大變革洪流的一項損失。

君主代代世襲難道就天經地義、永遠正確?要知道以前的卿大夫也是代代世襲的,到戰國時卻大部分被任命制所取代。卿大夫權力交接的制度可以變革,為什麼君主的權力交割不可以變化呢?

所以,我認為燕王噲的禪讓舉動,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他對君主世襲制度提出了挑戰,是獨闢蹊徑,是探索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