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交趾究竟暗藏啥玄機?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交趾中的“趾”,是“腳趾”的“趾”,還是“南阯”的“阯”,在不同史書中有不同的寫法,《三國志》、《漢書》、《後漢書》、《晉書》等書均作“阯”,而《正字通》則作“趾”。

交趾,古地名,先秦時為百越支下駱越的15分部之一,秦征服百越諸部族時屬象郡,趙佗自立時為南越國的一部分,漢武帝滅南越國時分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至前111年,交趾作為郡名出現在中國古代版圖及古籍。

交趾,在不同的古籍裡,解釋各不相同,如《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對“

南方曰蠻,雕題交趾

”的解釋:

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

。《史記·五帝本紀》:

帝顓頊高陽者……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

。春秋左丘明撰,西晉杜預注以及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

阯音止,交州也

。南北朝後,交趾,一般作交址。《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武帝

(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

南征交址,擬

(陳朝永修侯陳擬)

從焉

。宋代地理名著《嶺外代答·古蹟門·261交址》:

交州記曰:“交址之人,出南定縣,足骨無節,身有毛,臥者更扶始得起

。《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五循吏》:(邵曄)

景德

(1004-1007年)

中,假光祿卿,充交址安撫國信使

古地名交趾究竟暗藏啥玄機?

因此,交趾,即是交阯,又作交址,甚至稱交州。所以,交趾中“趾”字,是一個簡單的地名假借字,是假借“阯”或者“址”,跟南蠻人的腳趾沾不上邊。

首先,交。

交,象形字,象人兩腿交叉形。本義:交叉。可在很多詞語中,“交”並不是“交叉”的本義,而是“相會”、“結合”的意思,如交會、互動、交匯、交談、交配、交際等。在表示“相會”、“結合”意思時,“交”本字就是“交加走字底”,引申為“相交之處”或“毗鄰之處”,即邊界。交州是國家(秦漢時期)的邊疆地區。邊界,也稱為交界或交接,是內與外的相會或相合。如郊區即交區,是城市與鄉村的交接之處;邊疆,是國與國之間交界或交接的區域。

古地名交趾究竟暗藏啥玄機?

其次,止。

趾、阯、址三個字都是“止”聲。止,趾的本字,象形字。從“止”的甲骨文字形看:上象腳趾頭,下象腳面和腳掌。止,作名詞時,同本義:腳;作動詞時,意為“停步”、“不走”、“休息”。當“止”作本義解時,相當於“底”。“底”的古音讀“毒duk”,故“底下”在今粵語中讀作“毒duk6下haa6”。“止”,作動詞時,有“停止”之意,故“止”可假借為“亭”或“停”。“亭”、“停”的古音讀“逗dòu”,故亭,留也;停,逗留也。《一切經音義經》:

漢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古地名交趾究竟暗藏啥玄機?

最後,趾、阯和址三字關係。

趾、阯、址三個字都是形聲字。故趾,“足”與“止”結合起來表示“處於靜止狀態的腳”,本義:站著的腳;阯,“阜”與“止”聯合起來表示“處於靜止狀態的土山”,本義:地基,基部;址,同“阯”。“趾”的本字是“止”,而“止”通“停”,有“停止”、“停滯”的意思。在“交趾”中,“趾”的意思與“交”一樣,也表示“相會”、“結合”。這個中原因:止,作動詞時,通“亭”、“停”,在古音中讀“逗”;“交”,作動詞時,有“相會”意思時,也可讀“逗”。這樣,至、致等字就可表示緊密結合,如至交(交誼最深)、緻密(精緻緊密)。為此,“阯”假借“會”時,就有“相會”、“相合”之意。

綜上所述,“交阯”是一個連綿詞,交(特別是本字)本意就是“相會”,再加上“阯”假借“會”。這樣,“交阯”意思就是相合、相會,引申為交接、交界、邊界,意指(秦漢時期)廣州(東吳黃武五年(226年)才稱廣州,之前有稱楚庭(楚亭)、羊城、穗城)周邊地區是邊界區域。

筆者按:引申,指由一事一義推衍而及他事他義。交阯,雖在不同的古籍有不同的解釋,但最終的引申義是指三國前廣州周邊地區是中原與嶺南之間邊界區域。正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