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囊螢的主人公讀什麼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要說歷史,那必少不了

《史記》

,有著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之稱的《史記》記載了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幾千年歷史;而漢武帝以後發生的歷史,最全面的記載便要屬

《資治通鑑》

了。

在中國歷史上,讀書人刻苦學習以建功立業的“榜樣”和“標杆”,能家喻戶曉傳誦至今的,莫過於以下三個典故:

“囊螢映雪”、“懸樑刺股”

“鑿壁偷光”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囊螢的主人公是車胤;映雪的主人公則是孫康;懸樑的主人公是孫敬;刺股的主人公是蘇秦;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則是本文的主角

匡衡

匡衡少年之時因家窮而

“鑿壁偷光”

、勤於讀書的故事,按照今天的流行語,其可謂典型的“勵志哥”:少年勤學苦讀,中年得為宰相,晚年得封侯歸土,可謂完美人生。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然而,細讀漢書乃至

《資治通鑑》

,卻發現,此公窮小子得志之後,不但助紂為虐,而且害及民族英雄陳湯,成為一個有才無德,以致危害國家民族之典型,今且擇其史實而論之:

史載,匡衡得仕於漢廷,是在漢元帝

“好儒”

的大形勢,匡衡投機於無德無才的外戚權臣史高。當是時,史高正與儒學領袖蕭望之爭權奪利,為了贏得漢元帝的好感,不學無術的史高便推薦有

“善講詩經”

的匡衡為官。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匡衡在得到皇帝的重用而被任命為宰相後,又拍上了皇帝身邊“紅人”

石顯

的馬屁:處處事事以石顯的馬首是瞻,不管青紅皂白,不論是非曲直。

當石顯要求他處心積慮整治不願意和他做親家的民族英雄

甘延壽

之時,他便以宰相之尊,不惜歪曲事實,大力否定甘延壽和他的副手

陳湯

在西域建立的不世功勳。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有一次,大將軍陳湯率一支奇兵突襲匈奴,並斬殺了單于,這是一件相當振奮人心的訊息,以至於幾千年後,“郅支之戰”前,陳湯的那句: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依然迴盪在每個華人的心中。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而匡衡與石顯二人卻擔心陳湯得到豐厚的獎賞後超過他們,便聯名上了一道奏摺,彈劾陳湯有

"父喪不歸;打了勝仗目中無人,假傳聖者,貪功冒進,擊殺的郅支單于是假的"

等等不忠不孝不義的情節。

這樣的結果讓人唏噓,別人在前線浴血拼殺的時候,這幫腐儒只會躲在後方吟風頌月,如今見到賞賜了,又為了一己私利棄民族大義於不顧,天下豈有這般道理?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可以說,

民族英雄陳湯和甘延壽

在“郅支之戰”後的人生起伏和大起大落的悲慘命運,就拜這位“勵志哥”匡衡宰相的上下其手和反覆構陷。

更令人不齒的是,當成帝即位,

石顯失勢,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

,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雖然從表面上看匡衡做的是一件剷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之事。但對比他前期對石顯的“投靠”和“阿諛”,實可見其之

“小人之無德”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而且,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史載元帝曾封匡衡為安樂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

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被免為庶人。一代“勵志哥”就這樣告別了他為之奮鬥了一生的大漢王朝。其死後不久,漢為王莽所篡。

相信所有出身窮困的讀書人,都曾用匡衡鑿壁偷光等故事來激勵自己勤奮學習。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然而一旦是研及匡衡之史,始知勤學飽學之士,若其秉持之心不正,若其口言詩禮而身行不道,則其危害國家將更甚矣!匡衡飽讀詩書之後,只為個人官位升遷和“封侯保位”,而與奸佞同流合汙,作出違背歷史公義、詆譭民族英雄之失德大事,由此可見儒術治國之虛偽,可見禮治教化之無能為力。

尤其是當一個人目的不純、動機非善、心術不正時,讀書愈多,知識愈淵博,官位愈高,其危害亦愈大,此可深為後世行政教化者警之鑑之!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這就是匡衡的人生“怪圈”:

因為貧窮而奮發,奮發而有名有位,有名有位而忘形,忘形而身敗名裂。

每讀

《資治通鑑》

至此,不禁讓人掩卷長嘆,匡衡以勤奮讀書充滿正能量的形象登上歷史舞臺,卻最終因自己的貪慾而極不光彩地謝幕!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中國人很重視歷史,習慣把歷朝歷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興衰得失和精華都濃縮排史書,二十四史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中國文化的“氣”,很大程度是靠著這些歷史經典傳下來的。《史記》和《資治通鑑》

,無疑是其中最優秀的兩部。

司馬遷的文筆太好,很多篇章氣勢磅礴,恣意縱橫,而且創造了“紀傳體”這一體裁,遺憾的則是時代限制,我們並不能從《史記》中看到如匡衡這樣的,漢武帝之後的歷史。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這時候,《資治通鑑》出現了。司馬光帶著一批北宋最優秀的歷史學家,花了19年時間,寫出了這部“編年體”史書,從戰國開始到五代結束,記錄了

1362年

的歷史,以時間為線索,一年又一年,一個又一個人物,你方唱罷我登臺。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清朝王鳴盛曾用一句話來概括《資治通鑑》:

“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

《資治通鑑》還被稱為

“皇帝教科書”

,這是一部濃縮了中國古代政治運作、權力法則的史學鉅著,也是古代帝王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必讀之書。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黑格爾說過,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杜牧也說過類似的話:“秦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我覺得他們說得很有道理。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幾個核心套路在《資治通鑑》中總是一再出現,十分值得一讀。

很多人不是不喜歡歷史,只是覺得史書中的文言文晦澀難懂,沒有點功底看不下去。但我讀的這套《資治通鑑》是

帶有白話文註釋和翻譯版本的,翻譯準確,通俗易懂

不管是學生還是成年人,閱讀起來都完全沒問題。並且還是

精裝收藏版本

,紙質精良,內容完善,印刷清晰。

並且最重要的是,整套共6冊,現在的價格只要

69.9

,不到一頓飯的錢,就可以拿到一整套不可多得的歷史鉅著,實在是個機會啊!

點選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匡衡: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少年,為何最後成了一個貪官和庸才

資治通鑑

¥

69。9

度小店

月銷81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