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廿四)顧炎武

本文由《胡適的北大哲學課》讀書筆記整理而來。

中國哲學簡史(廿四)顧炎武

顧炎武,1613-1682年。三十二歲的時候明朝滅亡了,他的母親教導他不能當新朝的官,故此他終身不士。顧炎武的學術,一講實學,二講實用。著有《音學五書》《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

顧炎武很崇敬朱熹,他曾捐錢助建朱子祠,但他很反對宋明以來的理學。他說:那些門客聚集數百人,整天討論心,討論性,不求博學多識,但求一以貫通。放著四海窮困不管,而整天講危微精一。顧炎武認為他們都是虛學。

顧炎武說的“博學於文”,並不是說多看書,而是要自一身到天下國家,這都是需要博學的。因此他研究國家制度、郡國利病、歷史形式、山川險要、民生狀況。他希望用實際的學問來替代空談心性的舊學問。

中國哲學簡史(廿四)顧炎武

顧炎武講經學,也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他說,古人學理學、經學,沒有十幾年的功底是不能通的。當今這些人,放著五經都不讀了,妄圖靠著隻言片語的解讀來達到徹悟。他反對禪宗、反對心性、反對主觀臆斷聖人言。教人讀經書,要從文字入手。用校勘、訓詁這些辦法來解讀經書。

考訂古書,即今天的校勘學。這是學術史上的一大進步,凡事不能靠主觀,要依據“證”。這種方法並非顧炎武發明的,在他之前陳第便作了《毛詩古音考》,並提出“本證”和“旁證”的方法。本證是用《詩經》來證《詩經》,旁證是用《周易》《楚辭》等來證《詩經》。

中國哲學簡史(廿四)顧炎武

陳第的《毛詩古音考》作於1601-1606年間,顧炎武的《音學五書》作於1650-1680年間。顧炎武大多采用的是陳弟的方法,要考證一個古音,也需要列舉本證和旁證。但是索羅的更廣,材料更豐富,證據更多。比如陳弟考證“服”在古時候的讀音是“逼”,共列出本證十四條,旁證十一條。顧炎武本證增加到了十七條,旁證增加到了十五條。

清朝三百年來,整理古書,幾乎全部用的這種方法。其過程雖然很繁瑣,但是正因為這幾百年的努力,才讓今人有書可讀。我們讀兩千多年的經典能讀通,能讀懂,全在於這個時期用科學的方法來整理古人儲存下來的經典。為了考證一個字的古音古義,在沒有電子搜尋的年代,靠翻書來搜求證據。這標誌著空談玄說的虛無學問已經成為了歷史,而講究有理有據解釋經典的學說開闢出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中國哲學簡史(廿一)程顥

中國哲學簡史(廿二)程頤

中國哲學簡史(廿三)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