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揭秘 耶利米書 耶利米做的軛可不可能送給各國

聖經揭秘 耶利米書 耶利米做的軛可不可能送給各國

第27章中文標題是耶利米負軛,作者編這個故事的第一句說事情發生在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登基的時候,而後面第3句又說是西底家的時候。對此問題,有些經學家承認是個抄寫錯誤,就是說不承認是原作者寫錯。這個辦法是不錯,聖經上絕大多數問題都可以推到抄寫錯誤上,但是既然聖經有那麼多抄寫錯誤,怎麼不坦然修正並承認別人指出聖經的問題,而是既不修正,又不承認別人指出的問題呢,所以他們對聖經的問題其實還是很糾結,不知道該怎麼辦好的。現代本就直接修改為西底家,呂震中版也直接修改為西底家,不過在括號裡備註原文寫約雅敬,而和合本則寫約雅敬,另外在備註裡寫:約雅敬是西底家的別名。

和合本備註的就是強解聖經,根據聖經記載,約雅敬的弟弟就叫西底家,他怎麼可能有個別名也叫西底家呢。聖經裡很多名字本來是隨便編的,所以有些名字同名的特別多,比如歷代志上3:15-16寫約雅敬的弟弟和兒子都叫西底家,以前我們還列過很多,爺爺和孫子同名字的,比如歷代志上6:25-26寫亞希摩的父親和兒子都叫以利加拿,現實中這種可能性很小。名字主要是用來區分人的,家裡的人都同名字那還怎麼叫呢。當然,夫妻雙方同名的情況是有不少,特別是以前,取名的資源少,大村的話同村裡同名同性的人就多,而且很多人都是跟同村的人結婚。

扯遠了,回頭講故事吧。

作者說,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登基的時候,耶和華又有吩咐下來,他叫耶利米自己做一副繩和軛,加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後戴著這副軛到耶路撒冷去,透過各國來見猶大王西底家的使臣,把繩和軛送到以東、摩押、亞捫、推羅和西頓王那裡去,並且讓這些使臣跟他們的王說,我們的神耶和華說:我用大能的臂膀創造出來的大地和大地上的人民、牲畜,我看中誰就交給誰,現在我已將這些地都交給我的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手中,包括田野的一切走獸也都歸他使用,你們各國都要服侍他和他的兒孫,直到巴比倫的末日到來,到那時,巴比倫會成為多國和大君王的奴僕。

耶和華繼續發揮他的囉嗦特長:無論哪一國哪一邦,如果不肯服侍巴比倫王,不肯背上他的負軛,我就要用刀劍、饑荒和瘟疫懲罰他們,再讓我的僕人巴比倫王去將他們剿滅。你們不能聽你們的先知、占卜的、解夢的、觀兆的和行各種邪術的。他們如果說你們不會服侍巴比倫王,那都是在撒謊騙人,那會使你們被我趕出本地、讓你們滅亡。哪一邦肯背上巴比倫王的負軛並服侍他的,我才讓他們仍在本地存留和耕種居住。

耶利米接到命令,就屁顛屁顛往王宮去,將耶和華的話跟西底家轉達,然後他又對祭司和百姓說:耶和華跟你們說不可聽先知們跟你們說假預言,他們跟你們說,耶和華殿中被擄到巴比倫的器皿將會被帶回來,那些都是騙人的,你們聽耶和華的話好好地服侍巴比倫王,就能存活,否則的話就會致使這城被毀成荒場。他們如果是真先知、真的是耶和華派他們來傳話的,你就讓他們祈求耶和華,使神殿和王宮以及耶路撒冷剩下的器皿不要帶被擄到巴比倫去,耶和華告訴我,他要使神殿剩下的柱子、銅海、盆座和其它一切在耶哥尼雅被擄時剩下的器皿都被帶到巴比倫去存在那裡,直到我又重新眷顧以色列人的日子到來,我會再將這些器皿帶回到本地。

故事講完。上一個故事講耶利米去神殿講話,被祭司、先知和眾民抓住,差點被處死,後來有沒有去坐牢不知道,因為作者沒有繼續往下編。這個故事作者本來想編在西底家登基的時候,可能是受上個故事的記憶影響,又寫成在約雅敬登基的時候。

這個故事的標題叫耶利米負軛。軛是什麼東西呢,它本來是指畜拉車或牛耕田時肩膀上的橫木,為了容易放置平穩,這個橫木一般呈彎曲狀,有點像弓,不過如果是雙排牲畜拉的車,直的橫木就自然可以放穩,就不用彎曲。因為牲畜是四肢著地,套在肩膀上的軛有點像放在脖子上,所以為了方便起見一般都說戴在牲畜的脖子上。牲畜戴上軛,一般是要拉重物或者打仗、耕地等,那都是重活,所以軛的引伸含義是束縛、控制和重負。

故事開始的時候,耶和華說叫耶利米去做一副軛戴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後又說要把繩和軛交給那麼多國的使者,那麼這一副軛肯定不夠,而且故事的後面也沒有說耶利米把軛交給那麼多國的使者,只說他和西底家說了話,然後又跟祭司和百姓說了話,所以前面說的軛等於白說,耶利米根本沒有去做,也沒有交給各國的使者。作者編故事還是跟前面的一樣,編到後面就忘記了前面。我們以前說過,因為聖經比較古老,故事編得比較原始,前面說一大堆只是隨便一說,用於指某一個喻意,後面並不會真的去做,這是很常見的。就比如以賽亞書第6章,神呼召以賽亞做先知那一章,神交給以賽亞的任務是要把以色列的百姓弄迷糊,這事凡人根本沒法做,作者也不會寫自己真的去做這件事。耶利米書中這種事也不少,比如第25章說耶和華讓耶利米送憤怒的酒杯給各國的國民喝,這也是無法完成的任務,後面自然就不會寫他具體怎麼去完成任務。

話說,幸好戴軛的事只是寫文章說說而已,否則的話,就算他真的有打了五副軛,背到王宮去再胡言亂語,最大可能發生的事不是被轟出門外,就是被下入大牢、等候處死。他自己發神經也就罷了,別人怎麼可能陪他一起發神經,別國的使臣也怎麼可能陪他一起發神經呢。另外,根據歷史書,猶大當時是約雅斤被擄,巴比倫人立了西底家為王,不是正常的改朝換代,他登基的時候,附近各國是不可能會派使臣來慶賀的,除此之外的時候,要湊齊各國使臣都在耶路撒冷也幾乎不可能。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寫在書裡輕輕巧巧,現實中要做到就千難萬難,實現的機率很小。

在這個故事中,耶和華首先要耶利米去傳達給各國的資訊是,他老耶已經支援巴比倫王來霸佔各國的土地、奴役各國的百姓,你們識相的就趁早投降,否則的話,耶和華會降下刀劍、饑荒和瘟疫,到時地還是要給巴比倫佔了,你們的人則被殺死或遷走,甚至全部滅絕。後來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其實各國並沒有隨隨便便就投降了巴比倫,列王紀下的第25章還說,在約雅斤時大部分壯年人已被擄走的情況下,耶路撒冷還堅守兩年都,最後因為城內饑荒才被攻破呢。

這一段話告訴我們幾個道理。第一,作者筆下的神並不能讓任何事情如意地發展,很明顯,如果按神意,各國得迅速投降,事實上巴比倫王征服它們都花了不少時間、心機以及人力物力,按神理,最終巴比倫王雖佔有了各國,但事情發展並不如他希望的那麼順利。第二,作者筆下的神也不知道各國是會投降還是會反抗,否則的話就不用派先知出來勸說。從以上這兩點都可以推出第三點,就是作者筆下的神並不全知。他既不掌控一切,也不能作預測。如果他真的掌控一切並且能作預測的話,他想要讓人們知道他的這項本事,就不應該叫耶利米去勸各國投降,而是準確地說出,各國面對巴比倫的選擇是投降還是抵抗,抵抗的能抵抗多久,最後在哪一年被巴比倫滅亡,百姓的結局怎麼樣。這些道理說起來是很簡單的,但是基督徒一般不容易弄明白,他們大多不會去分析,只會盲目地相信,就是迷信。

這個故事裡作者又反覆強調不能聽“那些先知”的話,說他們不是耶和華打發來的,說的也不是耶和華的話,在上一章第5-6句,作者又這麼寫:不聽我從早起來差遣到你們那裡去我僕人“眾先知”的話,我就必使這殿如示羅。這個問題我們以前也說過多次,是耶和華派來的“真先知”,還是別的神派來的“假先知”,他們又沒在額頭上寫字,耶和華自己不幫老百姓分辨清楚,老百姓怎麼能分辨呢。

就像在上一個故事中,耶利米第一次向眾民說了耶和華的話,人們都說他該死,後來他替自己辯解,人們又說,他是奉耶和華的名來說話的,他不該死。如果按這個說法,眾民應該是對耶和華很忠心才對,但是唯一不足的是分辨不出是不是耶和華派來的真先知。但是這個罪不在眾民,而是在耶和華,他既沒給真先知信物,也沒在真先知額頭上寫字,也沒有給先知一點證明自己是真先知的辦法,比如會飛、會變之類的。另外他也沒有出手把那些假先知及時消滅,如果他們借耶和華的名說自己的話,讓他將要說的時候就變成啞巴,什麼話也說不出來,這不是很好嗎,或者直接就把他擊倒,讓人們一看就知道這個假先知又被耶和華處死,還可以杜絕別人再以他的名說假話來敗壞他的名聲。

故事中作者在多處說,如果聽耶和華的話,投降巴比倫王,耶路撒冷就不至於變成荒場,百姓也仍可在本地生活、不至於遭遇災禍和被擄走。這個說法就跟他前面說過很多次,如果改正什麼錯的話耶和華就會後悔、如果遵守安息日不工作的話耶和華就會後悔等等,意思是耶和華會改變主意,這個改變主意明顯跟歷史不符,而且跟作者在前面預言過不知多少次的耶路撒冷要變成荒場、以色列人要被刀劍、饑荒和瘟疫殺死、剩下的人被擄走相矛盾。試想,如果西底家這次聽從作者編的神話,直接投降巴比倫王,那麼前面如此多的預言不準了怎麼辦呢,要把這些話摔到作者的臉上或者耶和華的臉上嗎。

第16句,作者編“那先知”說,耶和華殿的器皿快要從巴比倫帶回來。這很明顯是他自己生編硬造出來的話栽贓給生編出來的人身上,猶大從大衛起立國幾百年,後來耶和華殿的器皿給搶過好幾次,哪有一次東西有拿回來過呢,更何況這次是給那麼遠那麼強的國掠去的,所以就算有假先知,也不可能會這麼預言。作者自己才是真正的編造假的耶和華預言,第19-22句說,約雅斤被擄時剩下的柱子、銅海、盆座及一切器皿都要被擄到巴比倫儲存,直到耶和華眷顧以色列的日子,就會將這些器皿都帶回來。根據列王紀下25:13-15,銅柱、銅海和盆座都已被打碎,已不可帶回,至於其它器皿,雖然在以斯拉記1:9-10說居魯士都有提出來發還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這事基本上是以斯拉記編造的。設巴薩這個名字只有在以斯拉記裡見到,另外列王記裡提到的鍋、鏟子、蠟剪、調羹、火鼎這些器皿在以斯拉記裡都沒有提到,顯而易見,這是因為各編各的,所以對應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