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南嶽懷讓所說的“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句話的意思。

這裡的“說似一物即不中”是說:因為我們的心性不像這個客觀世界上存在的任何物質,所以要用這些東西來形容心性的話肯定是行不通的,是錯誤的。

那我們的心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其實它是屬於: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非香非臭;非觸非法。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性不像世界上如肉身似的任何客觀存在的東西那樣,不是處在裡面就是處在外面,要麼就在中間;也不像它們那樣有過去現在和將來等成住壞空的現象;以及像其那樣有各種味道或各種顏色;也是不能用觸覺就能夠感覺到的,甚至連意根都可能無法意識到它。

也就是說心是無色無味無形且六根對它都不起作用的很神秘的存在,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東方神秘性的一部分。所以當某僧人問雲門和尚“法身是什麼樣的”時候,雲門答曰“六不收”的原因。這裡的法身相當於心性,六不收是指六根收不到關於心的資訊。

雖說心是無形無相很神秘的,但它又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這又可以被稱為是“實相無相”。要之,佛或禪對於什麼是心是極端重視的,因為我們能否覺悟成佛唯有靠它,其它外在的東西都沒有作用,這也就是不識本心,學佛無益之說的原因所在吧。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所以佛家又將其稱為是不生不滅的“真我”或“法身”,而將肉身視為是因緣和合的假我。故當一般佛或禪要我們參究“我是誰”的時候,就是要我們去弄明白“心”是誰的,而不是指肉身。

正因為佛教是極其重視修心的,故又常常被稱為佛心宗。禪門裡也有許許多多關於學禪要先識本心重視本心的公案,因為畢竟只有確認了確實有那麼個“心”的存在,才能真正更好地去用心了。

當然,現代科學一般認為心約等於腦,但是對於古人,我們當然不能苛求他們能有現代人才有的認知。但從他們的這種對於心的種種樸素看法中,可以得出他們的探索是多麼的樸實認真且又是多麼充滿艱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