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懸海隅的西貢離島鹽田梓,竟是香港第一條教友村,出了許多名人

鹽田梓是一個孤懸海隅的西貢離島。

19世紀初,陳氏移居該島,建立了鹽田梓村。不久,兩位義大利神父——和神父( Simeon Volonteri)和柯神父(CajetanoOrigo)到訪鹽田梓村。由於,這是一條“單姓氏”村落,長幼階級分明,管理也相對單一,只要村中長老帶頭信奉天主教,族群都會望風景從。順理成章,在1866年,全村村民都接受洗禮,開始信奉天主教了。鹽田梓村也成為了香港第一條全村信教的“教友村”。

小知識

鹽田梓的“梓”字,是“鄉梓”的意思,即是“家鄉”。陳氏一族原居於深圳觀瀾一帶,因心念故鄉,故把此地命名為“鹽田梓”。因為“梓”與“仔”(讀音為“子”),故又有人把此島讀為“鹽田仔”。

天主教與西貢

開埠初期(1842-1898年),新界還是屬於大清帝國治下的地方;對於遠渡而來的傳教士而言,到新界傳教是向“真正的中國人”傳教。因此,他們努力學習客家話,又把自己裝扮成中國人一樣,為的就是與“新界人”溝通。其實,居於新界的,有本地人,也有客家人。相對上水、元朗一帶的本地人,處於弱勢的客家人比較容易接受天主教會信仰。因此,客家人聚居的西貢,成為了天主教傳教的重點地區。。

孤懸海隅的西貢離島鹽田梓,竟是香港第一條教友村,出了許多名人

孤懸海隅的西貢離島鹽田梓,竟是香港第一條教友村,出了許多名人

鹽田梓的主要活動範圍是碼頭一帶。如果有時間,不妨環島一遊,欣賞島上自然風光。

聖若瑟小堂

鹽田梓村的教友雖然環境並不富裕,但他們依然樂意捐出土地興建教堂和學校。聖若瑟小堂就是今日仍然存在的天主教教堂。它興建於1890年,設計簡約而富有中國色彩,裡面還有一尊聖福若瑟神父的聖像,紀念這位封教會封了聖的聖人1880年前後在鹽田梓宣教的事蹟。到了2005年,聖若瑟小堂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地區文化遺產優異獎。

孤懸海隅的西貢離島鹽田梓,竟是香港第一條教友村,出了許多名人

2005年,聖若瑟小堂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地區文化遺產優異獎”。

澄波學校

除了教堂,島上還保留著一間學校——澄波學校。它建於1920年前,為島上及附近諸島客家人子弟提供教育。早期,只有十多名村內學童入讀;發展至後期澄波學校成為了在附近捕魚或生活的漁民子弟的學校。隨著村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全數遷出,澄波學校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而今,學校也改建鹽田梓文化資源展覽室。

孤懸海隅的西貢離島鹽田梓,竟是香港第一條教友村,出了許多名人

昔日的澄波學校現已改為鹽田梓文物陳列室

古代鹽田

鹽田梓,從其名稱已能猜出它本來與鹽田的關係。隨著本地鹽業的衰微,鹽田梓村的鹽田在十九世紀初也沒落了。到了2013年,鹽田梓村村民開始復修鹽田,因此我們今日才能看到香港昔日鹽田的狀況。

鹽田梓島上,有天然的紅樹林,是鹽田水源過濾系統的第一道閘口——海水進入鹽田的“蓄水池”前的第一道天然“過濾網”。它過濾了海水中較大的雜質,對製鹽用的海水起著初步淨化的作用。接著,村民利用潮汐漲退,於潮漲時,開啟水閘,把海水引進“蓄水池”。

孤懸海隅的西貢離島鹽田梓,竟是香港第一條教友村,出了許多名人

島上的鹽場

成聖之路

鹽田梓村修建了一條“成聖之路”,介紹聖人福若瑟神父的生平,途中介紹包括佳大姑、陳志明神父等神職人員的故居,並以舊教堂的遺址為終點。不得不提,鹽田梓村先後共孕育了2位司鐸和5位修女,包括陳丹書神父和前任香港教區副主教陳志明神父。

孤懸海隅的西貢離島鹽田梓,竟是香港第一條教友村,出了許多名人

(網路圖片)

美食推介:客家茶粿

茶粿是客家人的傳統美食。它是由糯米加水和糖混合而成。在島上的鄉誼茶座,每逢週末都有“新鮮出爐”的茶粿售賣。它不像市區的只有白色,相反,它有三種顏色,分別由三種原材料製造:雞屎藤(墨綠色)、紫薯(紫色)、南瓜(金色),不但色彩繽紛,而且健康美味!

孤懸海隅的西貢離島鹽田梓,竟是香港第一條教友村,出了許多名人

交通

每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西貢碼頭接待處”都會開工接待旅客。它的位置就在西貢碼頭的洪記海鮮酒家旁邊。除了提供諮詢服務外,還售賣來回船票。船費60元,包括了曬鹽、文物室、教堂等參觀費用。

孤懸海隅的西貢離島鹽田梓,竟是香港第一條教友村,出了許多名人

西貢碼頭接待處(網上圖片)

孤懸海隅的西貢離島鹽田梓,竟是香港第一條教友村,出了許多名人

這種“街渡”並不容易坐到!

不過,去之前要先了解一下來回船期,好好規劃來回時間,以免浪費時間。

孤懸海隅的西貢離島鹽田梓,竟是香港第一條教友村,出了許多名人

作者:葉德平博士,香港資深教育工作者,知名文化學者,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為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常委,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階講師,中文、歷史課程學術統籌,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