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菊:沖天香陣兩透帝都,朱元璋東施效顰,敢笑黃巢不丈夫?

梅蘭竹菊號稱“四君子”,是古代文人雅士以物喻志,寄寓閒情逸致的雅玩之花。因而,歷代以來留下了不少詩詞歌賦,其中,“詠菊”詩詞也頗多傳世佳作。周敦頤在《愛蓮說》中給菊花取了一個十分優雅的名字:花之隱逸者也。在周敦頤的眼中,菊花如一個逃避世俗的隱者,悄然生長,悄然開放,不與百花爭豔,不與世俗同流。

周敦頤把菊花稱之為隱者,是因為“陶淵明獨愛菊”。陶令不為五斗米折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謂隱之大者。

然而,菊花因陶淵明而隱逸,卻不因陶淵明而永久沉默,終老於南山。在陶潛身後,“花之隱逸者”終於迎來了兩次大爆發,兩個皇帝留下了與眾不同的“詠菊”詩。

那麼,這兩個皇帝是誰,他們又是如何“詠菊”的呢?

詠菊:沖天香陣兩透帝都,朱元璋東施效顰,敢笑黃巢不丈夫?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從青帝到黃帝,黃巢“詠菊”的兩重意境

說起“詠菊”詩詞,最先想到的,不一定是李商隱的“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裡香

”,蘇軾的“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抑或是“黃花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反倒是把菊花寫得十分強勢,甚至飽含殺氣的《不第後賦菊》。

這首一反文人雅士風月無邊的“詠菊”詩,應當是傳誦最廣,最令人提氣借菊花抒發壯志豪情的“詠菊”詩。因此,提到“詠菊”,自然就讓人想起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豪邁的詩句,令人耳目一新。與黃巢的“詠菊”詩相比,李商隱等人的作品就要甘拜下風了。

《全唐詩》中,總共收錄了黃巢三首七絕,其中有兩首是“詠菊”詩。除了這首《不第後賦菊》,還有一首是《題菊花》。以下,抄錄黃巢兩首“詠菊”詩: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園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從詩中所隱含的時令看,《題菊花》似乎要晚於《不第後賦菊》。第一首詩,應當是菊花盛開之時所寫,雖然沒有點明是“九月八”,也就是重陽節的前一天,但至少也是仲秋季節了。第二首詩中“待到秋來九月八”,豈不就是等到了“颯颯西風滿園栽”的時候了嗎?

然而,從詩的意境來解讀,《題菊花》應當在先,《不第後賦菊》卻是要稍晚一點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就交代清楚了黃巢此時尚未起兵造反,只是胸懷壯志,借“詠菊”抒發情懷而已。《不第後賦菊》則明確了自己的志向,就是要帶領義軍殺進長安,讓菊花栽滿長安城,以此實現自己的“青帝”理想,不但要讓菊花與桃花一處開放在春天,而且要壓倒百花,滿城都是如同金色戰甲的盛開金菊。

詠菊:沖天香陣兩透帝都,朱元璋東施效顰,敢笑黃巢不丈夫?

黃巢起義

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位居東方,掌春天時令,是司春之神。《晉書·藝文志》說,五天帝中,“

中央黃帝,玄靈黃老,天君。

”因此,東方青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都只是神,中央黃帝才是“君”。

黃巢在《題菊花》之中只是想做一個天神,讓菊花與桃花一齊開放就心滿意足了。到了寫《不第後賦菊》時,才立志殺向長安,自己做皇帝,主宰天下,主宰四時。

黃巢姓黃,《舊唐書·黃巢傳》記載,打下長安之後,黃巢貼出安民告示:“黃王為生靈,不似李家不恤汝輩,但各安家”。黃巢自稱“黃王”,不久稱帝,自然就是“黃皇”,他當真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由青帝變成了黃帝。“不第後賦菊”恐怕不是“不第”後的沖天牢騷,而是黃巢萌生了由“青帝”做“黃帝”的強烈願望。

這兩首“詠菊”詩表達的是黃巢不同時期以菊花喻志的作品,由小心翼翼到大鳴大放,由“青帝”之夢到成為主宰天下的“黃王”,兩重意境確實是黃巢一生的精準描述。

但是,問題來了:《不第後賦菊》中,已經言明瞭黃巢準備殺向長安,稱帝野心昭然若揭,當真是他在科舉落第之後,失意之中激發自己豪情壯志的作品嗎?黃巢為什麼對菊花情有獨鍾,喜歡寫“詠菊”詩呢?

詠菊:沖天香陣兩透帝都,朱元璋東施效顰,敢笑黃巢不丈夫?

黃巢詠菊真的是“不第後賦菊”嗎

據說,黃巢年少時就能作詩,五歲時曾為父親續詩:“

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

”。這兩句,竟然也是“詠菊”,與後來的《不第後賦菊》如出一轍。黃巢的父親便誇讚便責罵,說小孩子不知輕重,命他重寫一首。於是,黃巢便寫了《題菊花》。

這則故事,顯然是後人杜撰的,沒有任何史料支援。《題菊花》是何時所作,已無從可考。然而,明代郎瑛卻在《七類修稿》中引用《清暇錄》中的記載,斷定“待到秋來九月八”這首“詠菊”詩是黃巢科舉落第之後的作品。。

清代編纂的《全唐詩》也引用郎瑛之說,給這首詩加了一個標題,叫做《不第後賦菊》。其實,這則史料引用有誤,黃巢未必參加過唐朝的科舉考試。

《唐六典》中說:“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親,自執工商,家專其業,皆不得入仕”。也就是說,非官辦工商業個體工商戶一律不能入仕(做官)。《舊唐書·職官志》中則說得更加明確:“工商之家,不得預於士”。

僅這兩則史料就否定了郎瑛之說,黃巢

家世代以販賣私鹽為業,他自己也是“

本以販鹽為事

”。說白了,黃巢是個鹽商,

連科舉的資格都沒有,怎麼可能以《不第後賦菊》為題寫“詠菊”詩呢?

詠菊:沖天香陣兩透帝都,朱元璋東施效顰,敢笑黃巢不丈夫?

既然如此,黃巢這首壓卷“詠菊”詩的大作又是什麼時候寫的呢?這個疑問,就隱藏在黃巢的這兩句詩中:“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八月,王仙芝兵敗被殺,其部將尚君長的弟弟尚讓收集殘部,與黃巢合兵於亳州。《舊唐書》記載:“尚讓乃與群盜推巢為王,號沖天大將軍”,年號“王霸”。“沖天香陣透長安”之“沖天”,就是指的黃巢自己。

王仙芝、黃巢戰敗,但經歷分裂之後,兩支義軍都歸於黃巢。為了重聚人心,振奮士氣,黃巢立下誓言,要殺向長安,為王仙芝等陣亡的義軍報仇。此時,正是“九月八”之前,與詩中的“待到秋來九月八”在時令上是相吻合的。其中的寓意,表達了黃巢以迅速攻佔帝都以振奮士氣,讓所有義軍都身披黃金戰甲,成為長安的主宰的迫切心情。同時,也是一種鼓舞士氣的方式和詩言志的一種表現手法。此時的黃巢,已經準備衝進長安,建立“王霸”之業。

因此,黃巢的這首“詠菊”極有可能是在這個時期,也就是乾符五年秋天寫的。

史書中說黃巢生於820年,沒有記載具體月份日期,從他喜歡以菊花為題寄託志向來看,黃巢恐怕就是重陽節前後生人。這一點,後來的一個“真龍天子”可以佐證。

詠菊:沖天香陣兩透帝都,朱元璋東施效顰,敢笑黃巢不丈夫?

沖天香陣透長安

朱元璋為何洗稿黃巢的“詠菊”

黃巢實現了自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志向,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五日,沖天大將軍攻陷長安。十二月十三日,黃巢稱帝,建國號大齊,年號金統。稱帝后,黃巢效仿所有皇帝,大談天命論:“唐帝知朕起義,改元廣明,以文字言之,唐已無天分矣。‘唐’去‘醜’、‘口’而安‘黃’,天意令黃在唐下,乃黃家日月也。土德生金,予以金王,宜改年為金統”。

黃巢這番話,實出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大唐是“金木水火土”五德之中的“土”,黃巢則自稱自己的“黃”姓五德屬“金”。

其實,黃巢這番“天命論”正好印證了“詠菊”詩絕非《不第後賦菊》,而是在做了沖天大將軍之後,自以為“天意”所歸,大唐何當滅亡,“土德”就要讓位與“金德”了。因此,黃巢兩番“詠菊”,其實是在以“天命”鼓舞自己的鬥志。

菊花,是金黃色的,正與黃巢之“黃”暗合。“滿城盡帶黃金甲”,表達的就是“乃黃家日月也”。此時,黃巢已經不再滿足於做“青帝”,他要做“黃帝”了。“不第後賦菊”,其實暗藏了黃巢的“天命論”,這應當是他總是以菊花為題,留下兩首“詠菊”詩的原因所在。

“日月”為“明”,巧合的是,五百年以後,又有一個皇帝寫了一首與黃巢《不第後賦菊》(行文方便,故依舊題)相仿的“詠菊”詩。這個皇帝不是別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的這首詩,題目卻是正兒八經的《詠菊》。朱元璋的《詠菊》是這樣寫的: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詠菊:沖天香陣兩透帝都,朱元璋東施效顰,敢笑黃巢不丈夫?

滿城盡帶黃金甲

朱元璋涉嫌洗稿黃巢的“詠菊”詩,但是,無論從文采上,還是意境、氣勢上都遠遠不及黃巢的原創。假如黃巢的“詠菊”是菊花詩的上品,那麼,朱元璋的《詠菊》當列下下品。那麼,朱元璋為何拾人牙慧、東施效顰,寫了這樣一首《詠菊》詩呢?

究其原因,還是“天命論”在作怪。朱元璋認為,大明王朝是火德運,因而,以立孫子做皇帝的方式“應天承命”。朱元璋的孫子叫做朱允炆,是“火字輩”的。朱允炆的父親朱標,則是“木字輩”的,朱標死後,尚有“九大塞王”等木字輩的叔叔拱衛大明,正是“木德”生“火德”的格局。因此,朱元璋給子孫們確定了“金木水火土”五德輩分,希望朱家王朝迴圈不已。

朱元璋名字中不帶輩分,但因為他的下一代是“木德”,所以,他就是“金德”。與黃巢相似的是,朱元璋也是憑藉“草軍”爭天下,“金德”恰與黃巢的“黃金軍”是一個意思。因而,朱元璋的這首《詠菊》應當是他尚未爭得天下時所做,他要效仿黃巢打入帝都,建立王朝,也來他一個“滿城盡帶黃金甲”。

《明實錄》記載,朱元璋生於

元天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公元

1328年10月21日

),與“待到秋來九月八”只差十天時間。朱元璋東施效顰,效仿黃巢“詠菊”,難道真的是巧合嗎?

詠菊:沖天香陣兩透帝都,朱元璋東施效顰,敢笑黃巢不丈夫?

敢笑黃巢不丈夫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借宋江題反詩,隱藏了朱元璋《菊花詩》。原來,“敢笑黃巢不丈夫”的不是別人,就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