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兵制(十四)

作者:解衣唱大風

鐵質近戰武器,可刀可劍,還有鎧甲剋星,鐧(帶稜鐵棍),一般長度在90—120釐米。

中國古代兵制(十四)

這是鐧。如果有很多節,像個糖葫蘆,那就叫鞭

青銅近戰武器,幾乎清一色都是劍,以60釐米左右居多,偶有加長版,也是以90釐米為限。

中國古代兵制(十四)

透過握把比例看長度

這是因為,青銅硬度尚可,而柔韌度很差。刺擊沒問題,大力劈砍則易斷——同理,過長也一樣。

兵馬俑,很多人參觀過。有一個問題很有趣:春秋時代,冶鐵技術已經出現;戰國時期,更是得到很大的發展。比如,韓國宜陽鐵山的鐵製兵器享譽群雄。然而——已經大規模使用鐵製兵器的六國軍隊,為什麼會被使用青銅武器的秦國擊敗?

這個問題的答案,隱藏在戰場之外。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話題:古代的行軍與輜重。

中國古代兵制(十四)

導演腦袋被門夾過:雕個牛頭花功夫不說,除了增加負重有毛用?

生活四大需求,首先是衣——對士兵而言,則是甲。無論布甲棉甲紙甲(別被名字騙了)皮甲鐵甲,它們有一個共同點:沉!

冬天,您穿一件軍大衣會不會覺得自己笨得跟熊貓有一拼?那……裡面再塞上20斤鐵片兒如何?別嫌棄,棉甲——這可是很多古代士兵夢寐以求的寶貝啊!還有更好的:鐵甲。嗯,聽名字就知道,別管札甲環甲還是板甲,那東西更沉!完了?嘿嘿,還有盔呢,要伐?

所以,上圖就是扯淡。

孟子曰:穿辣麼多怎麼可能老漢推車,你踏馬的分明是在騙我!別說走山路(那時沒有柏油馬路),穿上這身鐵您走十里平地不虛脫試試看!你以為是個人就能100KG體能啊!

中國古代兵制(十四)

魯迅

哥哥你蹩說了,

都是淚

……

食,不展開說了,人吃馬喂,以前大略算過——那時普通人極度缺乏蛋蛋雞雞奶奶肉肉(肉禽蛋奶等優質蛋白哈,別想歪了)啥的!又是高強度體力消耗,全靠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所以每個人吃起來都像一匹馬!偏偏還又沒有糧食精加工技術,因此,僅僅糧草一項,不用多,一萬人,每天能吃掉一座小山!

哦,對了,好像忘了點什麼:勺鏟瓢盆水桶扁擔大鐵鍋!

中國古代兵制(十四)

哪裡都需要背鍋的

住呢?

床別想了,直接睡地上吧。

嗯,但還是需要帳篷、被褥。

帳篷需要繩索、繩索需要木樁、木樁需要錘子、錘子需要鐵鍬、鐵鍬需要鎬頭、鎬頭需要壓麻袋、大家一起說我們都需要木匠、木匠說沒有鐵匠我一個人怎麼壓麻袋……

都帶齊了?

勞駕請問:各位幹嘛去?

哦,打仗啊。

用啥打?傢伙帶了嗎?

大刀闊斧長槍短劍悶棍(別笑,真的,戚繼光白紙黑字寫過)不用說,火藥鉛彈大鐵球帶夠了麼?還有拒馬鹿砦鐵蒺藜、大盾小盾虎蹲炮、旗幟煙花軍令牌……對了,箭別忘了哈!

這麼多東西怎麼帶?

人拉肩扛畢竟有限,畜生力氣大。

還有——古代戰爭,對河流的依賴程度非常高。除了提供大軍水源,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是運輸輜重:再小的船,裝的東西也比牛車多。而且,船不吃飯啊,可以極大減輕後勤壓力!

突然遇敵呢?

這個可能性有,但不大:因為有預警雷達網——塘騎。

塘騎就是偵察兵,每塘編制5人。

一般大軍出發前,會派出24塘,彼此間隔一里。同塘士兵則要確保各人可以相望(差不多100米左右),都攜帶信炮旗幟,遇敵先用信炮示警(免得後面的傢伙只看美女不往你這裡瞅),視敵軍規模或搖或舞不同顏色旗幟發出預定訊號。這樣,大軍便有了10餘公里的情報觸角。

這些塘兵都是精銳。如果傳遞訊號後來不及撤回,可就近隱蔽——回營後算一級斬首功!

中國古代兵制(十四)

喂喂,發現敵騎!

除非遇到敵軍騎兵主力一下子撲上來——這個機率太小了:敵人也會有差不多同樣距離的預警圈。而且,真有這種情況,往往已經接敵,只要腦袋沒被驢踢過,將領都會採取警戒行軍的方式:部分部隊披甲警戒,掩護大軍緩慢移動。

一般而言,這個距離,足夠備戰了。

也有例外。

關於薩爾滸之戰,有一種觀點:如果劉綎不是過分輕敵,扔下拒馬輕裝前進,然後兩眼一抹黑的一頭撞上後金重甲步兵,可能結果會大不一樣。

個人以為,這個觀點很有道理。

我們說後金鐵騎,其實,跟屬於騎兵的蒙古人不同,他們應該算重灌騎馬步兵:其標準作戰方式,除了追殺潰卒,都是下馬步戰。

早期一個牛錄額定300人,甲冑的配置通常是二皮一鐵,也就是說200人配皮甲,100人有鐵甲。皮甲對弓箭有一定防護能力,對刀劍也就是聊勝於無。通常,滿洲人衝陣,每個牛錄會選50人,套雙層鐵甲豬突。這種防護力,別說弓箭,就是三眼都不怕。曾有記載,戰後脫下鐵甲,“抖落鉛子升許”!

雙層鐵甲,對普通刀劍的劈砍也基本可以無視(有個術語叫刺死砍傷,還有句俗語說三刀不如一槍。意思是如果對方披甲,刀砍的傷害力有限——還是單層鐵甲),護住頭臉要害,其他地方不用管,然後一刀砍回去就行了!但這種重步兵也有怕的:拒馬——這身鐵太重了,翻不過去啊!在他們使出吃奶的力氣跟拒馬連推帶拽玩命時,長槍扎,或者三眼湊上去對著臉噴,有奇效——等這50人全躺下,對面那個牛錄就算崩了。

中國古代兵制(十四)

重灌步兵的噩夢

因此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劉綎扔了拒馬,大明丟了江山。由此可見,輜重的重要性。

古代行軍,戰兵大多是便裝空手走路,鎧甲輜重全部由輔兵隊承擔。

一旦塘騎回報接敵,將領會根據地形,急行軍至就近選擇的預定戰場,然後下令全軍止步披甲備戰。輔兵開始忙:一部分匆忙擺設拒馬鹿砦,有時間還可以挖幾條溝保護側翼、一部分把武器裝備卸車,幫戰兵著甲……

一切就緒,等待——砍人或被人砍。

這個以後詳細說。

說起古代戰爭,我們腦海裡呈現的畫面都是戰兵之間的拼殺。其實,輔兵可能作用更大——戰兵再厲害,也是區域性戰鬥的勝利,從戰略層面來講,後勤保障能力,才是獲勝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輔兵的支援,戰兵會立刻失去機動能力:負載、搭帳篷、砍柴、打水、做飯、挖溝、修廁所、建簡易營牆……這些活兒讓戰兵幹?還用等敵人打過來麼?自己就累趴了。

我們繼續看薩爾滸。很多人會說,楊鎬是傻13——這麼多軍隊,集中優勢兵力一下子全撲過去,踩也把野豬皮踩死了,玩什麼分進合擊呢?

紙上談兵。

20萬大軍,一個月的輜重就是20座山。如果不分兵,沒有任何一條道路能夠承受這個壓力——五一小長假自駕出行的,堵傻了吧?古代有那麼寬的高速公路麼?而且,散佈範圍太廣,很可能前軍已經接敵,後軍還在百里開外。

騎兵部隊的機動略輕鬆一些,但也有限。

一般來說,標準的騎兵配置,至少是一人三馬:一匹乘馬平時代步、一匹馱馬揹物資裝備、一匹戰馬,打起來騎著砍人或逃命。富裕點的,可以四馬、五馬。每名騎兵至少應該配一名騎輔兵,割草啥的。

就算是將領,不論官多大,哪怕是提督,戰馬都需要自己照顧。餵食,遛馬,洗澡,都得親自動手——需要培養感情。有時候,動物比人強:你是個官兒,往往前呼後擁,一個眼神就有人幫你打理好一切——馬不懂這個,在它眼裡,總兵和輔兵一視同仁:我讀書少不懂大道理,誰半夜爬起來餵我誰是好人!平時無所謂,打起來,尤其是逃命時,往樹底下跑讓樹枝把你掛下來、飛跑中一個急剎把你甩出去,都是它在使小性子。

嗯,雙方感情出了問題,分手吧。

真的。

漢族軍隊一般沒這麼奢侈,一人雙馬就算豪華配置了。除非必要,行軍時為了保持馬力,將領往往也是牽馬步行。疾馳沒問題,很拉風。但往後幾天,馬需要恢復體能,就需要好好休息了,否則,可能它真的會死給你看——草原狼群圍獵野馬群時,就是拼體能:始終不緊不慢的逼著馬群跑,跟兩三天,一定會有自己倒斃的。

以上我們主要講的是物資,實際上,大軍出征,往往還會有很多隨軍人口,木匠鐵匠皮匠等手藝人,郎中,戲班子,算命的大師(這個非常非常重要,每個將領幾乎都有自己的專用算命先生,以後想起來再說——出師,有錢的殺牛祭旗,沒錢的殺雞——最後捱了刀的雞撲稜著擺出的各種姿勢都大有講究)…有的是自願的想掙幾個錢,有的被脅迫抓過來跟著的。

中國古代兵制(十四)

《武備志》:啥叫一本正經胡說八道?我給你打個樣!

回到開篇的問題——當然是個人猜測哈。

除了軍功制等因素之外,以“鍋盔”(類似於囊,有傳說是長平之戰後秦軍連伙伕都損失很大,士兵們把麵餅放頭盔裡烤熟發明的)和醬牛/羊肉為代表的秦軍的食物,耐久易儲存,只要有水源就能吃飽吃好,極大的減輕了後勤補給壓力,從而獲得戰略層面的巨大優勢。

中國古代兵制(十四)

護頭、餓了

烤餅

平常

還能

煉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