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的評委都是些什麼人呢?又為什麼請他們來評審呢?

《中國好聲音》已經進入到戰隊賽了,往年一直被觀眾們質疑的評委們又登場了。這回節目中並沒有說明評委們的身份,乍一看評委們的牌子上都寫著個人的名字,難道都是獨立的音樂人嗎?

《中國好聲音》的評委都是些什麼人呢?又為什麼請他們來評審呢?

但有一點請注意,是乍一看牌子上寫著的都是人名。不過要是抓住時機按下暫停鍵的話,便會發現中間還是摻雜著一些媒體代表。有的能看清,比如說微博、鵝廠、文匯報等等。還有一些因為鏡頭的關係,看不清到底是哪家媒體,但是牌子上寫著的絕對不是人名。

《中國好聲音》的評委都是些什麼人呢?又為什麼請他們來評審呢?

可能有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節目組為什麼一定要邀請媒體來擔任評委呢?這個問題可以是《中國好聲音》的頑疾了,畢竟各家媒體的代表不見的是多麼的懂音樂。比如說另一檔音樂選秀節目《中國新說唱》的某位女評委,直接當著鏡頭說之前沒有接觸過說唱。既然所有人都知道外行人點評內行人會產生爭議,為什麼《中國好聲音》節目組依然不願意去改變呢?

《中國好聲音》的評委都是些什麼人呢?又為什麼請他們來評審呢?

記得央視之前也有一定選拔歌手的節目叫《青歌賽》,從專業性的角度上來說,《青歌賽》是絕對公正公平的。不過《中國好聲音》跟《青歌賽》有著本質性的區別,《青歌賽》的專業性比較強一些,而《中國好聲音》則更注重商業價值。為了商業價值的最大化,節目組必須要跟各家媒體平臺進行合作,甚至讓這些媒體參與到節目當中。顯然讓各家媒體代表擔任評委,是最好的參與方式了。

《中國好聲音》的評委都是些什麼人呢?又為什麼請他們來評審呢?

為什麼說擔任評委是最好的參與方式,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拿鵝廠來說,鵝廠旗下有多個網路音樂的平臺。《中國好聲音》透過跟鵝廠的合作,可以讓《中國好聲音》選手的歌在這些平臺上被更多的人聽到,說白了就是《中國好聲音》需要這些平臺把《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及其選手的歌曲推廣給大眾。既然需要平臺來進行推廣,那麼平臺就有權選擇到底推薦哪些歌曲。或許媒體代表不是特別的懂音樂,但一定很瞭解大眾最喜歡什麼樣的歌曲,因為這個是他們的專業領域。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去年的《中國新說唱》,某期節目也請來多個音樂媒體平臺的負責人,這些負責人選歌的標準就是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的。

《中國好聲音》的評委都是些什麼人呢?又為什麼請他們來評審呢?

雖然《中國好聲音》一屆不如一屆,但是相對《青歌賽》來說,《中國好聲音》的參賽選手更容易被市場所接受。所以說《中國好聲音》的評委中是少不了各家媒體代表的,因為不論是《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還是參加比賽的選手,都要透過這些媒體讓更多的觀眾認識自己。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