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出門前總是反覆檢查門鎖,說明你病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出門前總是反覆檢查門鎖,說明你得病了。

相比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不過在很多人認為,

這是一種細心的表現。其實這是一種病態的表現,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強迫症。

強迫症作為一種心理疾病,其發生機制非常複雜,

具有相似症狀的患者其心理機制可能千差萬別。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出門前總是反覆檢查門鎖,說明你病了!

在心理治療中,治療師透過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傾聽患者,

幫助其發現並分析內心的矛盾衝突,推動患者解決問題,

增加其適應環境的能力,重塑健全的人格。

臨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

精神動力學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支援性心理治療及森田療法等。

其中,認知行為治療被認為是治療強迫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

主要包括思維阻斷法及暴露反應預防。

思維阻斷法是在患者反覆出現強迫思維時透過轉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出門前總是反覆檢查門鎖,說明你病了!

比如利用設定鬧鐘鈴聲,來阻斷強迫思維,必要時配合放鬆訓練緩解焦慮。

暴露反應預防是在治療師的指導下,

鼓勵患者逐步面對可引起強迫思維的各個情境而不產生強迫行為,

比如患者很怕髒必須反覆洗手以確保自己不會得病,

在暴露反應預防中他就需要在幾次治療中逐步接觸自己的汗水、鞋底、

公共廁所的門把手及馬桶坐墊而不洗手,因患者所擔心的事情實際上並不會發生,

強迫症狀伴隨的焦慮將在多次治療後緩解直至消退,從而達到控制強迫症狀的作用。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出門前總是反覆檢查門鎖,說明你病了!

強迫症的病因複雜、尚無定論,目前認為主要與心理社會、

個性、遺傳及神經-內分泌等因素有關。

許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發病時常遭受過一些不良生活事件,

如人際關係緊張、婚姻遇到考驗、學習工作受挫等等。

強迫症患者個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對自己和他人高標準嚴要求的傾向,

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強迫型人格,表現為過分的謹小慎微、責任感過強、

希望凡事都能盡善盡美,因而在處理不良生活事件時缺乏彈性,

表現得難以適應。患者內心所經歷的矛盾、焦慮最後只能透過強迫性的症狀表達出來。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出門前總是反覆檢查門鎖,說明你病了!

另外,近年來大量研究發現強迫症的發病可能存在一定遺傳傾向,

在神經——內分泌方面也存在功能紊亂,造成諸如5——羥色胺、

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失衡,無法正常發揮其生理功能。

強迫症的發病與社會心理、個性、遺傳及神經內分泌等因素有關,

其中前兩項是可以干預,防患於未然的。

作為家長,應當為孩子構建一個穩定、安全、和諧的生活環境,不應過分苛求,

生活處事可以更具彈性,注重相互間的溝通,促進其構建健全的人格。

健全人格首先要有個正確的自我觀念,就是客觀地自我定位以及積極的自我認同。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出門前總是反覆檢查門鎖,說明你病了!

很多人的問題在於:

要麼因為自我認同就覺得自己比誰都強,

要麼由於自己不如別人導致自我否定。

其次,健全人格行為的動機主要是從自己的內心感受出發而不是被外界環境所左右。

也就是說人格健全的人自我接納感是非常強的,

對自己的行為會反思,但絕不會無故地自我懷疑。

我們大多數人不時經歷自我懷疑。

嚴重的自我懷疑涉及質疑我們自己的智商、

顏值、身材、能力甚至,我們是否值得活著。

自我懷疑的程度導致的結果:

有點懷疑可能會激發自己的潛能,中度懷疑自己的問題,

猜測自己,猶豫,然後放下自己,

過度的自我懷疑,會對你的判斷和決定產生負面影響。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出門前總是反覆檢查門鎖,說明你病了!

強迫症自我篩查:

1。你是否有愚蠢的、骯髒的或可怕的不必要的念頭、想法或衝動?

2。你是否有過度怕髒、怕細菌或怕化學物質?

3。你是否會過度洗澡或過度洗東西?

4。你是否保留了許多你認為不能扔掉的沒有用的東西?

5。你是否總是擔憂忘記某些重要的事情,如房門沒有鎖、閥門沒有關而出事?

如果上述症狀中有一條或一條以上症狀持續存在,

並困擾了你的生活,那麼,你就要重視了。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出門前總是反覆檢查門鎖,說明你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