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養老故事,讓我們傾聽他們的心聲

官方資料顯示,2016年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經超過2。3億,佔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6。7%。雖然中國養老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目前我國養老機構床位總數730萬張,但空置率高達40%以上,養老服務業發展面臨總量供給不足、供給結構失衡、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專業護理人才不足以及現代性和傳統性結合困難等5大問題,居家養老依然是目前主要的養老方式。

落腳小兒子家

於俊葉

於俊葉家住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

我今年76歲,身體沒有什麼大的疾病,只是上了年紀,腿腳不便,腰部也時常感到疼痛。

我一生育有9個孩子,老伴和大女兒去世早。我自小在固原市涇源縣長大,老家人都窮,一輩子靠種地供給著孩子們長大。我沒去過其他地方,直到68歲那年,小兒子說他工作調動去了紅寺堡,讓我隨著他一塊過去養老,我答應了。老家溼冷,上了年紀的膝蓋時常感到疼痛;這邊乾熱,身體上感覺好多了。雖然孩子多,不過生活起居還是在小兒子家,其他孩子給我生活費,足夠花的。我每個月還能領到低保,身上有啥毛病去看病,孩子說政府給報銷,我也就放心了。農村人節儉、不浪費,手裡有些錢我都攢著,夠平時零用開銷就行。一輩子住在農村,老了以後還搬進了暖和的樓房,吃飽穿暖,兒子和兒媳也孝順,沒啥別的盼頭嘍,把每天的光景過好就行了。

現在的生活平平淡淡的,有時候免不了想想老家的那些孩子們,還有逝去的老伴。以前身體好還能坐車,孩子就拉著我回去轉轉,現在年齡越來越大了,也坐不動車了,多數時候就在心裡想想。孩子們時不長會來城裡看望我,他們記掛著我,讓我很開心。我最怕孩子們因為我而爭吵。4年前,小兒子又生了個男孩,現在他們上班,孩子就由我帶。要說唱歌跳舞啥的,我都不會,大多時候也就下樓散散步,曬曬太陽。

現在日子挺好的,就是缺點兒熱鬧氣兒。我喜歡看秦腔,就想著周圍能多點兒我們老人愛看的劇,但不知道去哪裡看。孩子給我買了個收音機,時常聽聽戲。

愛上“四海為家”

李華超

“我們這週四就走,去海南三亞住一個月,機票都買好了。”11月27日,62歲的李華超興奮地說。

李華超原是北京一家設計單位的副院長,剛退休不久,身體健康、腿腳利索,最關鍵一點——“世界那麼大,老人們想去看看”。退休前,總是忙,去哪裡出差都是走馬觀花。退休了,時間閒了,退休金不菲,“有錢有閒”讓年輕時的夢想成為了現實。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可自由支配收入也在不斷增加,既想舒適安心養老,又想出門開開眼界,和李華超有同樣愛好的人不在少數。“旅居養老”作為一種全新的養老模式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老人們在不同季節, 輾轉多個度假勝地,一邊深度旅遊,一邊快樂養老。近幾年,越來越多“有錢有閒”的老年人不再固守在家,開始加入這種養老遊玩兩不誤的“旅居養老”大軍中。

“退休不久,原來的同事就攛掇我,冬天去海南住,還給我找了很多資料,說現在旅居養老的方式最流行,不用買房、租房,可以全國各地住,像住長期酒店似的,還包吃包住包玩兒。”在各種資訊中,考慮氣候、醫療、價格、時間等因素,李華超夫婦最終選擇了海南三亞的一個養老度假中心作為未來旅居養老的試點。

如果入住養老院,在同一個院子、同一個房間、同一張床上,一住就是一年或更長。而參與旅居養老的老人可以換地方住,在全國各個風景區的安養中心,住不一樣風格的房間,欣賞不一樣的風景,而這也是最吸引李華超夫婦的地方。與普通旅遊的走馬觀花、行程匆匆不同,選擇旅居養老的老年人一般會在一個地方住上10天、半個月甚至數月,慢遊細品,以達到既健康養生,又開闊視野的目的。

除了慢節奏的旅途,旅居養老對老人最大的吸引力還在於價格和服務。老年人不住賓館酒店,全程入住當地養老服務機構,相對價格便宜,而且一般都有較完善的醫療設施保障,老年人有個頭痛腦熱,幾分鐘內就能有專人到場處理,解決了老年人旅途中的後顧之憂。

雖然旅居養老市場潛力巨大,但中國的旅居養老行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李華超希望這種模式能夠儘快在全國各地推廣和完善,這樣老人們就可以過上“四海為家”、盡覽美景的幸福生活。

優雅步入老境

尹先敦

先敦家住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桃園社群。

每天早上6點,我會準時醒來,先到河邊溜達半小時,回來熬薏米粥,放點兒核桃仁紅棗和山藥,補氣益腦。上午在家看書,創作書法作品,或寫書評文章,整理舊作。

午飯後小憩,然後到茶座或社群,與書畫愛好者聚聚。每一兩個月,總要到外地的兒子家小住,或應邀到外省市參加活動,走走看看,領略美麗風光,陶冶情操,與書友切磋。

雖然孩子不在身邊,但我仍然充實愉悅,樂在其中。這就是我的中國式居家養老。

我已退休五六年了,不認為漸入老境就無所事事,把一切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其實完全可以透過自我規劃、自我學習、自我提升,使自己老有所樂,老有所養,老有所用,優雅地步入老境。

我自少年時就喜歡上了書法,退休後重拾愛好,感覺時間又回到自己手裡。我不但苦練書法,還拜百歲畫仙朱劍峰老先生為師,又勤懇地練起了篆刻,還吟風弄月寫詩,書畫詩印皆攬懷。這些年,我醉心求學、求古、求新,師法前賢而銳意突破,以達“諸體皆工各風貌,橫豎撇捺皆奇葩”意境。

當代著名書法家、中國書協名譽主席張海先生讚譽我為“中原奇秀”,我知是過獎之辭,但也是對我這些年卓苦讀寫的肯定。人至老境,善用之,我覺得煥發人生第二春,更自信自強,身上的病也明顯好些。

我認為,許多老年朋友並無愛好,又身患病疾。在依靠孩子養老的基礎上,衛生和民政等部門應加強老人專科醫院或老年病症科室的建設,形成醫院為主、社群為輔的完全覆蓋的醫護體系,讓老年人能享受到便利的就醫服務;更多關注孩子不在身邊的老人,成立一些老人協會,比如模特隊、說唱團、歌舞組等,以豐富多彩的生活,讓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精神不孤獨,人生有尊嚴。

兒女隨叫隨到

陳希國

陳希國家住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

我與老伴均已退休,都年近古稀。有三女一男,都很孝順,爭先恐後地要養我們倆。

可我們斟酌再三,決定誰家也不去。我倆有房子,有退休金,誰也不用誰養,只要能動彈一天,就自己過一天。這樣,一來我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二來不給子女添麻煩,增加負擔。

光陰荏苒,一晃5年過去了,我們老兩口生活得很舒暢,很快樂。即使偶爾有個病災,子女們都會及時趕到,送往醫院救治絲毫不會怠慢。可以說我們才是真正老有所養,享受幸福的晚年啊!

平日裡,4個子女像走馬燈一樣,你來他走地看望我們,關注我們,照顧我們。母親節、父親節,又請吃飯又送禮物,弄得我倆都不好意思了。特別是我和老伴兒過生日,4個孩子爭著安排飯店,訂製蛋糕。每次聚會,他們每家3口加上我倆共14口人,可謂其樂融融,盡享天倫之樂。

我愛好攝影,4個孩子就集資為我買了照相機。姑爺們有時還用車拉著我出去轉轉,找個好景,拍幾張照片。後來我想做點兒有益的事,就把相機鏡頭對準了城市建設,用鏡頭說話,反映九臺發生的巨大變化。先後有20多幅照片以圖片新聞的形式刊載在當地報紙上。我還愛好寫作,曾為小學生講寫作知識,培養100多名愛好寫作的兒童成為九臺作家協會會員。我本人還被評為區裡“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受到政府表彰。

歲月無情。人總會老的。我和老伴商量,等到行動不便、力不從心的時候,我們就選擇居家式社群養老:仍然住家裡,由社群提供服務。我還可以在家看書,寫東西,還可以拍照,還可以與老伴下樓遛彎。這是目前很好的養老形式,相信一定會過得開心快樂!

未雨綢繆

當夢想遇見責任

張晨陽是陝西西安中學的一名教師。

2012年高三畢業時填報高考志願,我一心想去北上廣,因為去外地讀大學,才叫“看世界”。母親卻認為,在西安念個好學校,離家近,什麼都方便。我不顧反對,去了上海求學。4年後,面對就業壓力,我選擇回西安工作,成為一名中學教師。

其實不考慮外部環境的話,我更願意選擇大城市,機會多、見識廣,發展平臺更好一些。但回家工作的這一年裡,我才突然意識到:母親原來已經50歲了。很多時候,她放下東西,轉身就忘記放在哪裡。

我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年老後,只有我可以指望。他們年紀漸漸變大,我覺得應該在身邊多陪伴他們。雖然有些時候,我也在“夢想”與“責任”的矛盾中,糾結地尋找平衡。

對於養老問題,我們一家人也進行過討論。我父母非常開明,認為退休後只要身體健康,他們願意花更多時間去看看沒有看過的世界,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父母養老的問題,我的同齡人也在思考。很多家不在西安的陝西籍同事,畢業後大多離開家鄉,來到省會城市工作。與家鄉相比,西安工作機會更多更好;與沿海城市相比,省會城市離家更近。綜合來看,在二線省會城市發展,最能保持各方面的平衡。

工作一段時間後,很多同事都攢錢在西安買了房,準備結婚。對於將來父母的養老問題,大家都打算將老人接到自己身邊,努力給他們買套新房子。

曾經,“90後”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如今,逐漸感受到生活重擔的我們,對將來父母的養老問題,都抱持積極的心態,精心規劃併為之努力。與此同時,父母一代也變得越來越開明,觀念也緊跟時代,很多人並不認為去養老院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以前在家裡,父親飲食算是“重口味”。近一年來,我們家非常重視飲食上的健康,都加入了“少鹽”行列;母親的腰椎病,也透過按摩等治療有了很大緩解。全家人不再因金錢上的緊張而降低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從長遠看,父母逐漸老去,健康將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敵人。注重養生、定期體檢,大家已經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