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雖然不是神話傳說,可社會進步意義也極其的有限!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憑藉綿延未斷的文明發展史而著稱於世,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過,由於缺乏有效可靠的文字記載和考古發現,我國宣稱的“五千年文明史”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

武王伐紂雖然不是神話傳說,可社會進步意義也極其的有限!

中國認為“夏朝”是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也是本國文明史的起點和開端。但是,在迄今發現的所有遺址和文物中,始終都沒有找到直接和關鍵的證據,因而“夏朝”始終不被國際社會所承認。

於是,國際社會認為“商朝”是中國的第一個奴隸制社會,中國自己則認為“商朝”是第二個奴隸制社會。不過,所有人對於“商朝”的存在都是一致承認的,不存在任何異議。

既然“商朝”是存在的,那“武王伐紂”自然也不是什麼神話傳說,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歷史事件。

由於全網充斥著嚴重的抄襲行為,文史不假只能在每張圖片附加水印,實屬無奈之舉。同時,本文只發表於“百家號”和“頭條號”,如出現在第三個平臺則必定是抄襲,敬請舉報和打假!

武王伐紂雖然不是神話傳說,可社會進步意義也極其的有限!

商朝形成於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300年之間,先商族興起於黃河中下游的一個部落,在首領“湯”於鳴條之戰滅夏朝後建國。之後,商朝的國都頻繁遷移,至盤庚時期遷殷後才穩定了下來,故而後世稱其為“殷商”。

盤庚死後,王位由其弟小辛繼承,之後是小乙、武丁。在武丁時期,商朝進入最強盛階段,他之後開始衰落,又經歷了祖庚、祖甲、康丁、帝乙等人後傳至帝辛,牧野之戰後被周武王所消滅。

帝辛是殷商的末代君王,俗稱“商紂王”,具體生卒年不詳,“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為公元前1105年至公元前1046年。作為帝乙的少子,帝辛自幼就聰慧伶俐,而且還是天生神力,據傳有“倒曳九牛之威”,深得帝乙的寵愛並立為世子。據《荀子·非相篇》記載:

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在帝乙崩世後,帝辛繼位成為商朝的第三十代君主。即位之初,他任命周侯、鬼侯和鄂侯作為“三公”,輔佐自己處理國政。這三位諸侯都是當時的賢能之士,而且頗具實力。

武王伐紂雖然不是神話傳說,可社會進步意義也極其的有限!

周侯名叫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他的部落從父親季歷時期開始崛起,甚至引起了商王的警惕,在文丁時期將季歷騙至朝歌后斬殺,史稱“文丁殺季歷”。

等到姬昌即位周侯後,為了替父報仇而討伐商廷,雙方以聯姻的方式才結束了戰爭。之後,周侯姬昌一直採取韜光養晦之策,直到帝辛繼位並加封為“三公”之一。

鬼侯又稱為九侯,屬於鬼方部落中的一支,史料中的記載並不多,只知他們尚武且好戰,被商朝擊敗後才逐漸臣服歸順。在帝辛繼位後,為了拉攏這股勢力將他加封為“三公”之一。

鄂侯同樣是當時的強者,帝乙在位時期才將這支部落平定。在帝辛繼位後,鄂侯也被加封犒賞,成為了“三公”之一。

帝辛的王位逐漸穩固後,開始橫徵暴斂,開始四處征戰。終於,他搞得天怒人怨,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和叛亂,社會變得動盪不安。

筆者相信,很多人對商紂王和商朝的認識大都是來自於《封神榜》這個志怪小說。在《封神榜》中,紂王沉整日沉湎酒色,尤其是對被狐狸精附體的蘇妲己特別寵溺,導致自己眾叛親離,導致商朝滅亡。

武王伐紂雖然不是神話傳說,可社會進步意義也極其的有限!

事實上,《封神榜》還真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根據真實史料進行的改編和演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

殷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妲己並非虛構人物,她來自於蘇部落,被紂王擊敗後才委身於他,從此開始了沒羞沒臊的生活。不過,生性好色的紂王顯然不能只滿足於一個女子,又盯上了鬼侯之女。

武王伐紂雖然不是神話傳說,可社會進步意義也極其的有限!

為了息事寧人,鬼侯只得將女兒獻於帝辛,結果卻被淫蕩和殘暴的紂王所虐殺。之後,帝辛還遷怒於鬼侯本人,又將其施以醢刑,直接剁成了一堆肉醬,殘忍程度古今罕見。

對於這些暴行,鄂侯多次予以勸諫,終於引起了紂王的嫉恨。一日,他竟然藉故將鄂侯施以脯刑,曬成人幹後還進行公開的展示。

見此情形,周侯姬昌決心激烈勇退,準備偷偷逃回自己的封地。在被崇侯虎告發後,他還是被紂王帝辛所囚禁,好在“認罪態度”積極,表示自己永不叛商,還投其所好進獻了大量的美女,終於得到釋放。

在清理完“三公”的勢力後,商朝已經是四面楚歌。對此,紂王帝辛卻不以為然,認為憑藉自己的武力已經天下無敵,誰也危害不到自己的統治。

在只知阿諛奉承的宰相費仲治理下,國家已經變得岌岌可危,紂王帝辛真正成了一個“孤家寡人”。叔叔比干是當時朝中僅存的一位賢能之士,他在多次勸諫下也遭到了殘殺,《封神榜》還演繹了他“七竅玲瓏心”的故事。

武王伐紂雖然不是神話傳說,可社會進步意義也極其的有限!

在周侯姬昌被釋放後,他立即返回封地擴充軍力。同時,還廣佈恩德於四方,引來許多的中小諸侯歸順,實力獲得空前的提升。之後,他開始積極拉攏其他諸侯,說服他們共同舉兵反抗紂王的無道。

面對西方日益崛起的周侯,帝辛開始有所防範。為了集中兵力討伐周侯,他決定先行平定東方的叛亂,甚至不惜調集朝歌的精銳部隊東征,為周侯日後的突襲埋下了巨大隱患。

公元前1050年左右,周侯姬昌病逝於自己的封地。之後,世子姬發繼位周侯,也就是著名的周武王。他利用殷商主力無暇西顧之機,大肆向東進開始擴張,逐漸威脅到了商朝統治的核心地帶。

武王伐紂雖然不是神話傳說,可社會進步意義也極其的有限!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大會各路諸侯於盟津,集合了大約四萬兵力對商朝發起攻擊。而此時,殷商的主力還在淮河流域攻伐東夷部落,據《左傳》記載:

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聽聞周侯會盟於孟津並且公開打出了反叛的旗幟,紂王帝辛終於慌了。因為,他深知孟津離國都朝歌實在是太近了,而且自己身邊已經沒有多少作戰部隊可以禦敵。

按理說,如果紂王此時棄城而逃尚有退路。但是,異常豪橫的他卻選擇據城而戰,頗有兩千多年後明朝末帝崇禎的那股勇氣。倉促之下,他將羈押的所有奴隸和戰俘全部釋放,由他們開赴牧野以迎戰諸侯聯軍。

關於殷商參戰的兵力,筆者仔細翻閱了《尚書》、《左傳》、《史記》等史料,有的認為七十萬,有的認為十七萬,也有的認為只有七萬。但不論戰鬥力如何,殷商派出的參戰人數要多於諸侯聯軍。

武王伐紂雖然不是神話傳說,可社會進步意義也極其的有限!

結果,殷商拼湊的部隊一觸即潰,甚至還紛紛倒戈轉向朝歌攻擊。據《尚書》記載: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眼見牧野之戰大敗,紂王只得逃回朝歌,以“自焚”的方式保全了自己最後的尊嚴,至此商朝滅亡。據《史記·周本紀》記載:

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

武王伐紂雖然不是神話傳說,可社會進步意義也極其的有限!

歷史上,認為牧野之戰是中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也是終結六百多年商王朝和建立周王朝的標誌性戰役。但是,文史不假個人卻認為,牧野之戰的意義和功績都被無限放大了,它就只是新奴隸主擊敗舊奴隸主的戰役而已,更大的進步意義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