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維詩歌,老年的這種境界,有幾人能做到

人到老年,該打拼的打拼過了,該得到的也得到了,沒有得到的也強求不來。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六七十歲的年紀,人生歷程走過了三分之二,造物主留給人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讀王維詩歌,老年的這種境界,有幾人能做到

杜甫曾經在一首詩裡說過,“人生七十古來稀”。雖然現在社會進步了,人類的壽命有所提高,但是畢竟肌體猶如長久使用的機器一樣,很多零件都已經老化。

所以人到老年要想得開,要知道滿足。不管過去在事業、家庭或物質財富上成功與否,都要放得下,不為所累。我們讀古代文學,讀唐詩宋詞,發現古人多能正確對待。

最知名的要數陶淵明瞭,他為了放鬆自我,好好的官不當,要回到鄉下種地,自食其力。還有白居易、劉禹錫,晚年相聚洛陽,詩酒唱和,自娛自樂,修行養性,保持一種淡泊之心。

讀王維詩歌,老年的這種境界,有幾人能做到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王維。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比較順暢了。他雖然在安史之亂中沒有穩住,做了偽職給事中,差點丟了性命,但是後來還是做了唐肅宗朝的大官尚書右丞。

可以說在唐朝詩人中,王維是幸運的。相比來說,李白、杜甫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可以說是半生潦倒。再說王維不但把官當到老,而且老來還更加信佛。

他買來了宋之問終南山的居所,建成了輞川別墅,即終南別業,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看破了官場的渾濁,遊山玩水,悟道參禪,上朝回來就不問世事,只跟一二知己裴迪等人唱和往來。

讀王維詩歌,老年的這種境界,有幾人能做到

王維到了中老年時期心情特別地放鬆,已經沒有了年輕時的那種名利慾望,人生價值觀發生了根本改變。他徜徉於佛教和山水之間,這從他寫的《終南別業》一詩就可以看出來。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詩中說,王維到了中年的時候就喜歡佛道,到了晚年更是一心一意地在終南山腳下安居下來。實際上王維和母親及弟弟王縉早就信奉佛教,這裡如此敘述,只是表達自己世界觀的轉變。

讀王維詩歌,老年的這種境界,有幾人能做到

王維的父親早逝,他在母親的啟蒙教育下,逐漸成長為一個詩書畫樂樣樣精通的全才,即使後來的蘇東坡恐怕也是不可企及的。正是由於這樣的才藝,才使得他的一生如魚得水,關鍵時候還能逢凶化吉。

處在這樣的順境,王維能夠做到激流勇退,確實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到了老年雖然還是在朝為官,但是他一下班回到終南別業,就是與世隔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大隱隱於朝。

心情好,興趣來了,他就一個人走出別墅遊玩。在山間獨來獨往,並不感到寂寞。遇到快樂的事情就自我陶醉,自我欣賞,並不願意去和別人分享。

讀王維詩歌,老年的這種境界,有幾人能做到

有時候沿著溪流往前走,走著走著就到了溪水的源頭,不知不覺還要探尋一個究竟。累了坐下來休息,偶爾抬頭,還能看到白雲升起,在眼前千變萬化。

如果在山林裡偶然遇到了打柴或練功的老頭,還要停下來和他打招呼,談笑聊天。有時候很投緣,以致交談了很久,不知不覺耽誤了回家的時間。

要知道王維的這一切活動,都是偶然的遇合,就像雲無心以出岫。獨自行走,自得其樂,遇見老夫,這一切就像行雲流水那樣地自然,並不是他去刻意為之。

讀王維詩歌,老年的這種境界,有幾人能做到

詩中的名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正是表達的這種偶爾和自然。作者既是對輞川別業周圍環境空靈寂靜的描述,也是在敘述自己老年時期的恬淡閒適的心情。

從詩中可以看出,晚年的王維潛心於佛道,意在養性修行。他對以往求之不得的權利地位不再看重,而是視深山老林和田園風光為人間樂土,表現了一種超然物外、無拘無束的人生境界。

讀王維的這首《終南別業》,特別是那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千古名句,我們作為中老年人,又有什麼感受呢?在我們的晚年生活裡,也應該斷舍離,做做減法了,該放棄的就要毫不留情地放棄。

讀王維詩歌,老年的這種境界,有幾人能做到

我們有些人雖然做不到像王維那樣的境界,那樣地不食人間煙火,那樣地高潔和虛無縹緲。但是我們可以儘量地簡單一些,儘量地灑脫一些,讓人生的晚年少一些拘謹和掛礙。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