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特色婚俗—華州婚俗

拜高堂拜的是什麼

關中特色婚俗—華州婚俗

作者 華 蓉

華州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這裡的人們生活富庶,民風淳樸,傳統婚俗非常有特色。

​關中特色婚俗—華州婚俗

過去在華州,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娃娃親”非常盛行。孩子長到12歲左右時,父母就給定了親,當地男孩叫“佔媳婦”,女孩叫“尋主家”。訂過婚的男孩女孩長大後不能反悔。

現在社會進步了,“娃娃親”越來越少,自由戀愛和媒人介紹是華州年輕人聯姻的主要方式,而且訂婚儀式、結婚儀式也大大簡化。然而華州傳統婚俗卻很複雜、很有特色,一對新人從訂婚到結婚要經歷很多程式。

​關中特色婚俗—華州婚俗

訂婚:良辰吉日 ,媒人牽線。

訂婚前,男女雙方各請一位媒人,為雙方牽線並起溝通協調作用。若雙方同意聯姻就要先扯衣服,即男方給女方扯四至六身衣料,還有鞋、襪、包、圍巾、毛線等。然後選良辰吉日訂婚約,華州人訂婚結婚的黃道吉日是:三、六、九,不用瞅,也有依據男女雙方生辰八字選日期的。另外,元旦、五一、十一、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也是訂婚結婚的好日子。訂婚時雙方家長、媒人及重要親戚都要參加,男方家人要設豐盛的宴席,俗稱“吃酒席”或“過禮”。

訂婚禮儀非常隆重,男方要殺豬、宰羊、請廚子做宴席、搭棚待客,雙方的重要親戚、朋友、乾親都要帶禮品赴宴,以表慶賀。一般待客五六桌,多的有幾十桌。席面是十全席,取“十全十美”之意,主食是臊子面,取“美滿姻緣長長久久”之意。飯後,男方媒人要把男方為女方準備的衣物、禮品、禮金交給女方媒人,禮金大體分為240元的“仁義親”、360元的“普通親”、多於以上的“高價親”。另外,男方要為女方準備四色禮,四色禮有手錶、圍巾、腳踏車、一把傘(寓意男方為女方遮風擋雨)。女方也要回贈男方四色禮,一般有鞋、襪子、帽子、手帕。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四色禮有房子、小轎車、白金黃金首飾、數目不等的現金等等。過禮完後雙方若無意見,訂婚儀式就算完成了。此後,每逢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未婚男女要相互送禮,男方禮物重於女方,女方來男方家送節禮,男方家要盛情款待。

​關中特色婚俗—華州婚俗

擇吉,就是選擇結婚日子,俗稱“合日子”。一般由男方選擇良辰吉日,請媒人與女方家商量,徵得同意後,確定結婚日子。也有請陰陽先生推算吉日,這要先看男女屬相的“利月”、“敗月”。有一首合婚“利月”歌謠:“五、七迎雞兔,二、八虎與猴,三、九蛇共豬,四、七龍與狗,牛羊五、十、一,六、臘鼠馬走。”。現在此種陋習已逐漸減少,人們有的以三、六、九訂日子,有的安排在五一、十一、中秋節、春節等節假日期間。

訂好日子後,女方父母就要為女兒準備陪嫁品,其中棉被有六、八、十床不等,另外還有日常生活用品。男方家則要為一對新人佈置新房、剪雙喜、貼窗花。窗花是用大紅紙剪的,內容有龍鳳呈祥、鴛鴦戲水、喜鵲登枝、吉慶有餘等等。

​關中特色婚俗—華州婚俗

完婚,俗稱娶媳婦,傳統婚禮非常隆重,很講究,也很複雜。首先要在婚禮前一日請主持婚禮的人(俗稱執事)和收禮先生(俗稱禮筆);在大門、洞房門上書寫喜聯;請伴郎伴娘(俗稱儐相);請廚師;請做勤雜工作的親朋好友(俗稱跑亂),他們的任務是借傢俱、搭棚子、買東西、燒水、招待客人等等;請民間樂隊(俗稱叫龜子或請樂人);接轎,轎分紅轎和綠轎兩種,頂為錐形,上雕“麒麟送子”、四角掛紅色繡球,由四人抬轎。解放後,轎子已慢慢消失,五十年代一般坐牲口拉的車子,六十年代一般坐腳踏車,七十年代坐大卡車,現在一般坐小轎車。

迎親,男方家稱為“接媳婦”,女方家稱為“打發女”。結婚當日一早,新娘由伴娘(俗稱梳頭侍女)梳妝打扮,穿紅綢衣裙等待迎娶。新郎穿長袍禮服(藍色綢緞),頭戴禮帽,披紅戴花,由堂伯或堂叔、迎姑、儐相、轎伕、樂人等陪伴,騎著戴紅花的馬,攜帶“鳳冠霞帔”、一把遮陽傘、大肉(取骨肉相連之意)、蓮菜(取藕斷絲連之意)及一面照嬌鏡(為銅鏡)來到岳父家,在一片喜慶奏樂聲中,新郎為岳父母行叩頭禮,入宴席。女方伴娘為新娘戴冠披霞,穿紅繡鞋,蒙上紅蓋頭,並在伴娘攙扶下向祖先神位告別,向父母兄嫂辭行。

​關中特色婚俗—華州婚俗

此時此刻,新娘依依惜別,難捨難分,淚如雨下,非常感人,俗稱“哭嫁”或“哭轎”。最後,在奏樂聲中由兄弟背上花轎,年幼弟妹一人押轎,鞭炮聲中花轎起程,樂人前邊吹奏,嫁妝隨後,新郎騎馬走在花轎前,最後是孃家客人,形成一列長長的隊伍,俗稱“吃筵席的”。此時,新娘村子的父老鄉親們會攔住花轎,索要喜糖或紅包,俗稱鬧花轎,現場氣氛非常的熱鬧。

​關中特色婚俗—華州婚俗

花轎過橋頭、十字路口要鳴炮;若途中兩家花轎相遇(俗稱撞親),要互換手帕讓道,表示互不驚擾,雙方平安;若遇喪棺,就要換道,或者用紅布蒙轎,在炮聲中繼續行進。迎親隊伍快到時會鳴炮示意,公婆就出門迎接,婆婆在長凳上放一條大紅毛毯,新娘下轎後坐在毛毯上。這時,鞭炮齊鳴,一派喜慶氣氛。

賀禮,俗稱“行禮”。結婚之日,親朋好友要行禮,舅、姑、姨、乾爸乾媽必須行很重的四樣禮,蒸一對花老虎、花饃盤、禮金、給新郎披一條紅被面(俗稱披紅),也有隻行現金的,俗稱“乾禮”。

​關中特色婚俗—華州婚俗

拜堂,俗稱“拜天地”,這是整個婚禮的最高潮。由身著禮袍頭戴禮帽的執事主持,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新郎新娘拜天地的天地桌上擺香、燭、獻品及供奉“天、地、君、親、師”之牌位;天地桌左右分別放著華州婚俗禮饃“高饃盤”,“高饃盤”是豎立在舉行婚禮的喜堂兩邊的面花柱,一般由新郎的直系親屬贈送,其中心由高大的蘆葦或竹子紮成圓柱,柱面用紅紙纏住,並插上紅筷子繞紅線,分九至十一層綁好各種各樣的面花,所插面花有寓意夫妻合歡、早生貴子的“如意平安饃”,其形狀為寶瓶;有表示富裕歡樂的“吉慶有餘饃”,其形狀為雞魚相依;有慶祝新婚美滿幸福的“福喜臨門饃”,其形狀為蝙蝠飛臨;有表示喜結良緣的“扁擔勾搭饃”,其形狀為雲朵相連。圓柱饃從下向上層層插滿雙魚,有雙魚共虎頭、雙魚共羊頭、魚尾鳳凰、龍鳳呈祥等吉祥動物面饃,最高一層插的是寓意生命繁衍的富貴雙娃娃。一個“高饃盤”約有50公斤重,俗稱四鬥麥子。“高饃盤”遠遠望去好像是精雕細刻的華表,氣勢雄偉,美觀壯麗,使婚禮氣氛非常隆重,格外熱烈,成為華州農村婚俗中的一大奇觀,如今華州農村婚禮上“高饃盤”依然盛行。

​關中特色婚俗—華州婚俗

特附民國中葉描述華縣婚俗的一首民間《草料歌》,由婚禮執事說唱。

迎轎詞:“花轎到門前,賓主站兩邊,鼓樂迎淑女,鞭炮慶家宴。鸞鳳鳴雙喜,藍田種美玉,聚樂生祥瑞,佳女配佳婿。”

下轎詞:“一撒金,二撒銀,三撒新人進了門。”由執事邊撒紅紙碎屑邊念。

進堂詞:“花堂設定多輝煌,五色雲彩呈吉祥,青鸞對舞千秋會,鸞鳳合鳴進世昌。”

拜堂詞:“一拜天地日月星,二拜高堂老祖宗。”

夫妻交拜詞:“天上織女會牛郎,才子佳人配成雙,今日兩家結秦晉,富貴榮華萬年長。”

謝儀詞:“再拜:吆車的、抬轎的、扶女的、知己的、看客的、收禮的、四面八方賀喜的,鋪席的、夾氈的、還有人窩胡鑽的,切菜的、揉麵的、燒鍋攬柴砸炭的,摘蔥的、剝蒜的、擔水吆驢磨面的,掃地的、看院的、提茶倒水抹案的,抱娃的、收蛋的、買菸灌酒上縣的,端盤的、拾饃的、專門招呼看座的,還有無事可幹的,站到陽陽坡裡曬暖的,……一對新人一併行禮啦!”,拜畢禮成。

​關中特色婚俗—華州婚俗

入洞房,拜堂儀式結束後,一對新人入洞房,在伴郎伴娘的陪伴下互飲一杯交杯酒。隨後,新娘在炕的四角摸出新郎家人放的四種乾果:核桃、紅棗、花生、栗子,寓意見紅有喜、早生貴子。此時,新娘的弟弟以掛門簾、窗簾為名向新郎要紅包,熱鬧耍笑,上換碗飯時端盤的人可向新娘討紅封。

待客、鬧新房、回門後,夫妻二人相依相伴共同進入甜蜜的婚姻生活。

宴客,俗稱“待客”或“坐席”。一般是兩頓飯,第一頓一盤九碟菜(四角是冷盤,五碟熱菜)帶饃。第二頓一盤四碟或六碟冷盤,先喝酒,邊喝邊上菜,划拳行令不亦樂乎。喝酒結束後再上一盤九碟菜帶饃。飯前飯後有茶水招待。

​關中特色婚俗—華州婚俗

坐席的先後及座位有尊卑長幼之別,一般是新娘家人(俗稱孃家人)先入席,岳父母、舅、姑、姨坐上席。宴席開始後,新郎新娘要向每席賓客敬酒,主要親戚接酒時還要回贈禮金或禮品,此禮俗稱“認親”,所贈禮金、禮品俗稱“見面禮”。到了晚上長輩們要接著吃媒席,吃媒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是新郎新娘的直系長輩和雙方的媒人,媒席上有水果、點心、乾果、蒸碗等等。

耍房,俗稱“鬧新房”或“耍媳婦”。在長輩們吃媒席的同時,同輩們則開始鬧新房。多數是小夥子和小媳婦,想出種種花樣的節目,讓新郎新娘表演,以示夫妻甜美,無論怎樣耍鬧,新郎新娘都要依從,不能表現出不耐煩。其內容豐富多彩,有啃蘋果、釣魚、咬糖、點香菸,高雅的有繞口令、猜謎語、唱歌等等。整個鬧新房有婚前教育、溝通愛情、祝福吉祥美滿等意義。鬧完新房後,人們漸漸離去,婚禮禮成。

​關中特色婚俗—華州婚俗

回門,是婚禮的閉幕式。婚後第三天,若遇單日推後一天,新郎新娘帶十二個饃、菸酒等禮品回孃家稱“回門”。岳父母設宴席招待,女婿要給岳父母及門族的長輩行叩頭禮,新娘的嫂子和姐妹要戲耍新女婿,一直熱鬧到黃昏,但當天必須在天黑前趕回新郎家,不能在新娘家過夜。婚後十天,孃家兄弟要接新娘回去住十天,俗稱“住十”。在孃家住滿十天後,新郎來岳父母家接回新娘。此後,新郎新娘就開始了相依相伴的婚姻生活。

此文於2011年以《關中特色婚俗-華縣婚俗》原創發表於《渭南日報》,後轉載於新浪部落格。

圖文來源:網友推薦·華蓉心語

原文作者:華蓉

整理編輯:華蓉心語、華州文史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