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圍魏救趙”的由來,戰爭的最後誰是最大利益獲得者?

說起“圍魏救趙”這個成語,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清楚得很,這是我們小學歷史中看到的一篇文章,說的是齊國的孫臏大敗龐涓的故事。但是歷史上的圍魏救趙,趙國真的被救了嗎?這我們得從頭說起。

歷史上“圍魏救趙”的由來,戰爭的最後誰是最大利益獲得者?

魏國全盛圖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中山國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後被魏國收服。但趙國乘魏國國喪期間,伺機把魏國的中山佔領,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從之,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情急之下趙國向齊國求救。

歷史上“圍魏救趙”的由來,戰爭的最後誰是最大利益獲得者?

齊國聽到趙國被圍的訊息後,本來想馬上出兵,但是被齊國的將軍段幹朋攔住,建議先以少量的兵力向南攻擊襄陵,以製造假像,可以表示助趙,又可以牽制和疲憊魏國。等到魏軍攻陷邯鄲,魏、趙雙方均已無力再戰之時,再給予正面的攻擊。

就這樣魏國和趙國相持了一年多,弄得雙方都是人疲馬乏,直到這時候齊國才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來救趙國。作為軍事的孫臏向田忌建議:“此時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國內必定空虛,我們應該去攻擊他的首都大梁,攻擊趙國的魏軍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這就是圍魏救趙的由來。

歷史上“圍魏救趙”的由來,戰爭的最後誰是最大利益獲得者?

而圍魏救趙的後果就是:趙國的都城邯鄲被魏國所破,但隨後因為齊國,秦國,楚國加入戰爭,魏國三面受敵越發變得被動。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後,魏國徹底墮落,魏文侯的基業被魏惠王敗家得差不多,從此戰國首霸座位讓給了秦齊兩國。

所以圍魏救趙最終受益的是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