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福建的土樓年代久遠,最早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清年代和民國時期。被評為世遺的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土樓均在初溪土樓群,年齡最大的是直徑六十多米的集慶樓,現在已經是600歲的高齡了,而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僅才有30年的歷史。說起土樓的形成,傳說和我國曆史上的幾次中原人大遷徙有關。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禍頻繁,當地民眾大舉南遷,也由此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徵的福佬民系,也就是常說的客家人。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這次去永定,天氣很給力,藍天白雲讓人倍感舒暢,一路上導遊更是滔滔不絕的講著有關土樓的介紹和傳說,據導遊講:史料記載,有一次七級地震讓永定環極樓牆體震裂20釐米,然而它卻能自行復合。這實在是太奇特了。土樓冬暖夏涼,就地取材,迴圈利用,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樓是個豐富多彩的小社會。永定承啟樓擁有384個房間,最多時曾住過800多人。如今,土樓早已不再是堡壘,但那些完備而精緻的防禦設施,仍讓人們拍案叫絕。厚重的福建土樓,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永定全縣共有圓樓三百多座,方樓四千餘座。圓形土樓堪稱是客家民居的典範。這些個漂亮的圓形土樓如同天而降的飛碟,散落在這裡的青山綠水之間。圓形土樓大都由二、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最外圈高達十幾米。四層高的土樓都有一百多個房間。底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臥室;樓內水井、浴室、磨房等設施樣樣俱全。土樓採用當地生土夯築,厚厚的牆基寬達三米,底層牆厚一點五米,依次向上縮小,頂層牆厚也有一米左右。然後沿圓形外牆用木板分隔成眾多的房間,其內側為走廊。土樓除了具有防衛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采光好等特點,由於土牆厚度大,隔熱保溫,冬暖夏涼。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振成樓,被譽為永定土樓中的“土樓王子”。在永定客家土樓中,許多土樓是按八卦圖設計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鉻印也深深地銘刻其中。而最為典型的代表當屬振成樓。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土樓,俗稱“生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竹片、木條等,經過反覆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振成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建於一九一二年,佔地五千平米,懸山頂抬梁式構架,分內外兩圈,形成樓中有樓,樓外有樓的格局。前門是“巽卦”,而後門為 “乾卦”。外樓圈4層,每層48間,每卦六間;每卦設一樓梯,為一單元;卦與卦之間以拱門相通。樓內有一廳、二井、三門和八個單元。卦與卦之間是隔火牆,一卦失火,不會殃及全樓;卦與卦之間還設卦門,關閉起來,自成一方,開啟起來,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盜賊入屋,卦門一關,即可甕中抓活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樓內看上去很乾淨,裡面的一些住戶平時就是賣一些紀念品、或是茶葉捲菸之類的生活品為生,價格都不貴,生意不錯。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每一卦都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天井小院,但卦與卦之間又有小門相通著。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從樓上往下看更漂亮,振成樓不允許遊客隨便上去,想上去看的話,需要給裡面的住戶交錢才能上樓參觀。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最裡層的是祖堂,祖堂好似一個舞臺,臺前立著四根周長近兩米、高達近七米的大石柱,祖堂的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圈成一個內圈,二層廊道精緻的鑄鐵花格欄杆。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在祖堂的大廳及門楣上還儲存著民國初年黎元洪大總統的“裡堂觀型”、“義聲載道”等題字。除此之外,樓內還有永久性楹聯及題詞二十餘幅,這些都充分的展示了土樓的文化內涵。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振成樓裡儲存完好的水井。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趕上了好天氣,便忍不住多拍了一些,也因為實在是太喜歡這樣的建築了。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這是奎聚樓,奎聚樓也是全國唯一的宮殿式土樓,是宮殿式結構的方形大土樓,樓宇與背後的山脊連城一體,如猛虎下山,奎聚樓即是“虎頭”,樓前圍牆上有兩窗,似虎眼,建築時便是根據虎形地理特點而設計的。是全國唯一的宮殿式土樓,是宮殿式結構的方形大土樓,樓宇與背後的山脊連城一體,如猛虎下山,奎聚樓即是“虎頭”,樓前圍牆上有兩窗,似虎眼,建築時便是根據虎形地理特點而設計的。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奎聚樓的建築特點是中廳高,兩廂低,經過這麼多年風雨洗禮,巋然如山。中門平時不開,只有貴客來時才打開中門迎接。奎聚樓的設計人是翰林學士巫宜福,他與樓主林奎揚是結拜兄弟。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奎聚樓建於一八三四年,用了近五年時間建成,已有一百六十多年曆史,佔地六千餘平方米,高約十五米。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這座樓裡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四人,大學生有二十多人,海外華僑有四十多人,正如大門對聯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於斯氣象新”。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這是玉成樓。玉成樓這裡現在經營客棧和飯店,午飯就是在這裡吃的,地道的農家菜。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年代久遠廢棄的土樓,盡顯滄桑。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這是福興樓,這裡像這樣的方樓有好幾座,裡面結構都一樣。因為篇幅關係,就不做介紹了。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土樓周邊也都是青水綠水,絕美的環境。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永定客家土樓佈局合理,與黃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築極為相似從外部環境來看,注重選擇向陽避風、臨水近路的地方作為樓址,以利於生活、生產。樓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後有丘陵;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村裡這棵600年樹齡的老榕樹,平時也是村民聊天乘涼的好地方。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

客家土樓閃爍客家人的智慧,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傳統文化的可見、可觸、可感更吸引眾多的遊客的莫大興趣。

當年為了躲戰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入閩,便有了外型奇特的土樓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