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有一種精神,不因歲月塵封而失色,不因時代變遷而黯然。這種精神,具有巨大的歷史震撼力和時空穿透力,至今仍有直指人心、觸動靈魂的力量,這就是焦裕祿精神。

他們說 · 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穆曉方回憶父親穆青心中的焦裕祿

“這麼多人能為他掉淚,這不是一個好乾部,這是什麼?”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穆青之子穆曉方

1966年2月7日,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齊越眼含熱淚,

播報了來自新華社的

長篇通訊稿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獲得巨大反響。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全國人民為這位好書記流淚的不計其數,

但流淚最多的,

應該就是這篇稿件作者,

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穆青。

他到河南蘭考採訪時,

從當地群眾到幹部,

大家說起焦裕祿,

都是情不自禁熱淚盈眶。

穆青老師的兒子穆曉方

在回憶父親的創作過程時說,

“他最簡單的一個信念就是,

這麼多人能為他掉淚,

這不是一個好乾部,

這是什麼?”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焦裕祿

穆青當年採訪的筆記本,

上面的字好多都是模糊的,

那是被眼淚打溼的。

通訊全文的最後一句話是:

“你沒有死,

你將永遠活在千萬人的心裡!”

焦裕祿女兒回憶父親

非常反對家裡任何人搞特殊化 把女兒送到醬菜廠當工人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焦裕祿的二女兒焦守雲

焦裕祿在工作上是個好乾部,

在家庭中是一個

好丈夫、好兒子、好爸爸。

身為一名縣委書記,

他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

嚴格要求子女,

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

焦裕祿的女兒焦守雲回憶,

“蘭考的那個家非常簡陋,

也沒有什麼傢俱。

那時候就是住在一個辦公室裡,

相當於現在的九平米或者是十平米,

我們一家人都住到那兒。

我們姊妹六個,

我還有一個姥姥,

我父親基本上是住在辦公室。”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她記憶裡的父親,

把勞動看得非常重,

“他就覺得,

人不能不勞而獲,

他非常反對我們家裡頭的

任何人搞特殊化。”

焦守雲說,

當時姐姐焦守鳳要工作了,

母親希望她去縣委當打字員,

但父親不同意,

認為她出了校門就進機關

缺了勞動這一課。

後來,焦裕祿給她推薦了三個工作:

一是到縣委打掃衛生;

二是去學理髮;

三是去醬菜廠當工人。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焦守鳳來到醬菜廠工作,

最初她對父親很有意見,

甚至哭鬧絕食。

直到有一天,

焦裕祿親自帶著她挑著擔子、

走街串巷賣醬油,

教她怎麼挑擔子不磨肩,

怎麼吆喝能把醬油鹹菜賣出去。

蘭考老鄉回憶焦裕祿

“475天,可是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蘭考老鄉雷中江老人講述焦裕祿的故事

這麼多年過去,

蘭考人民依然在心中

懷念焦裕祿,感謝焦裕祿。

當年去火車站逃荒的蘭考老鄉

雷中江老人回憶,

當時有三個人向他走來,

其中一個人對他說,

“我姓焦,叫焦裕祿。

都是我們工作沒有做好,

讓大家受苦了!

你們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雷中江老人回憶到,

當時心裡頭熱乎乎的,

充滿感激之情。

“475天,

可是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你做了什麼,

你想的什麼,

你幹了什麼,

老百姓心裡有桿秤。”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焦桐”守護人魏善民老人,講述焦裕祿書記與泡桐的故事。

和焦裕祿一起種泡桐樹的

魏善民老人說,

他和焦書記一起種下的泡桐樹,

現在三個人都摟不過來了。

他告訴大家,

現在的泡桐都成林了,

已經更新三代了。

蘭考的經濟發展

就是從種植泡桐開始的。

現在當地用泡桐

做樂器、做傢俱,

還做出口。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焦裕祿心中始終裝著人民

但唯獨沒有自己

在蘭考的475天裡

他詮釋了什麼是

“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抗爭與奮鬥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

蘭考475天

“與天鬥,與地鬥”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1962年冬天,

正是蘭考“三害”(風沙、鹽鹼、內澇)

最嚴重的時候,

焦裕祿來到了這裡。

展現在他眼前的

是一望無邊的黃沙,

結著冰凌的窪窩,

還有搖曳著枯草的鹽鹼地。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從那之後的475天,

他帶著當地的老百姓,

與天鬥,與地鬥。

讓沙土地生根,

讓鹽鹼地生芽,

讓內澇的蘭考生出泡桐花。

當時36萬人的蘭考,

約近五分之一的人

都逃荒到了外省。

改變飢餓局面,

成為擺在焦裕祿面前的大任務。

他找來一些款項,

由副縣長帶隊去全國多地購買

一些不屬於統購統銷範圍內的代食品,

來解決吃的問題。

焦裕祿告訴民眾,

只要參加除“三害”,

“我不保證你吃好,但保證你吃飽”。

面對蘭考當地的一些問題,

焦裕祿都要到群眾中去,

透過調研交談和實驗實踐,

來尋求解決之法。

翻淤壓沙、翻淤壓鹼等辦法

的獲得都與此有關。

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當他得知泡桐曾是蘭考特色,

但大鍊鋼鐵時盡數砍伐

致風沙更加肆虐之後,

便帶領幹部群眾,

種植泡桐、築堤修渠、改良土質。

那棵他手植的“焦桐”,

於今已經茂盛了53年。

//

活著我沒治好沙丘,死了要看著蘭考人們把沙治好

//

來到蘭考前,

焦裕祿已經患上肝病。

辦公室的一把藤椅記錄了

疾病帶給焦裕祿的痛苦。

為減輕疼痛,

焦裕祿工作的時候往往會用一根棍子

或是茶杯頂住自己的肝部,

這把藤椅被頂出了一個窟窿。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蘭考縣焦裕祿同志紀念館收藏的焦裕祿生前用的藤椅

1964年3月23日,

焦裕祿已經疼得直不起腰來,

他在妻子的攙扶下,

一步一步走向蘭考火車站,

前去鄭州醫治。

1964年5月14日,

焦裕祿因肝癌晚期

醫治無效,

在鄭州逝世,

年僅42歲。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故事裡的中國》第六期《焦裕祿》中再現焦裕祿書記臨終前的一幕。

在彌留之際,

焦裕祿向黨組織提出的唯一要求是,

“我死了以後把我運回蘭考,

埋在沙丘上。

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

死了我也要看到把沙丘治好。”

1966年,

當焦裕祿的骨灰運回蘭考,

近十萬群眾前來送葬,

每個人都在哭。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在焦裕祿精神的影響下,

如今的蘭考泡桐成林。

昔日風沙口,今日變良田。

2017年3月27日,

蘭考縣成為全國首批實現

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焦裕祿曾經奮鬥過的蘭考

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嚴律”的家風 至今未變

曾經父親的“嚴律” 如今是焦家不變的家風

“絕對不能給‘焦裕祿’這個名字抹黑”

焦裕祿沒有來得及和家人

留下一張完整的全家福。

他去世時,

妻子徐俊雅33歲,

6個兒女中最小的才3歲。

儘管生活艱難,

但徐俊雅告誡子女們

可以不給“焦裕祿”這個名字爭光,

但絕不能抹黑。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焦裕祿去世後,

幾任國家領導人和省市各級領導

幾乎都去過焦家,

問他們有什麼需要儘管提出來。

但直到今天,

焦家人個個過的都是普通得

不能再普通的日子。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焦裕祿的子女們

他們中沒有高官厚祿的、

沒有經商發財的,

但是有下崗失業的、

也有提前退休的。

不能不勞而獲、

要艱苦樸素、

不搞特殊化,

當年焦裕祿對他們的要求,

已經形成了焦家不變的家風。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焦裕祿去世後,妻子徐俊雅(第二排中)和子女們

2019年,

焦裕祿被中宣部等部門

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

“百姓誰不愛好官?

把淚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

毋改英雄意氣!”

焦裕祿所獻出的光和熱,

讓九曲黃河的最後一道彎熠熠生輝,

他的精神已經化為寶貴的財富,

燃燒過昨天,

正點亮今天,

更將映照明天!

原標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說,焦裕祿是這樣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