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守歲很有意思,玩一種男女皆宜的遊戲,名為藏鉤

藏鉤遊戲最早起源於什麼朝代

古人守歲很有意思,玩一種男女皆宜的遊戲,名為藏鉤

藏鉤是古人在守歲時玩的一種猜東西的遊戲,也作“藏驅”,它上起宮廷,下及里巷,男女咸宜。其遊戲方式,據晉周處《風土記》介紹,是一群人分為兩組,互較勝負。假如參加遊戲者是雙數,正好匹敵;若為單數,就要有一人為遊附,“或屬上曹,或屬下曹,名為‘飛鳥”。所謂“遊附”就是奇數多出來的那個人,可以隨意依附這組或那組。其中甲組某人將一枚細小的“鉤”,如銀鉤或玉鉤等藏在手裡,讓乙組猜射此物在誰掌中。猜中贏一籌,不中輸一籌,三籌為“一都”即一個輪次。

古人守歲很有意思,玩一種男女皆宜的遊戲,名為藏鉤

《新唐書·王琚傳》載,王琚“既失志,稍自放,不能遵法度。在州與官屬小史酋豪飲謔、樗博、藏鉤為樂。”又張說詩云:“十五紅妝侍綺樓,朝承握槊夜藏鉤。”樗博、握槊,都是古代博戲,藏鉤既然與之並稱,估計玩起來也應有錢物做輸贏彩頭。藏鉤之“鉤”究為何物,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細小的玉製或金屬製的彎曲鉤狀物,也有人認為就是戒指一類的圓環。

古人守歲很有意思,玩一種男女皆宜的遊戲,名為藏鉤

還有人在解釋李商隱詩句“隔座送鉤奮酒暖”時,以為鉤不可能是帶鉤、釣鉤等物,應是鬮字的同音字,古今用字不同,所指實即一物。由此看來也可能是任何易於在手掌中藏匿的細小之物,均可以用作這種遊戲的道具。藏鉤之戲起源於什麼時候,也有眾多說法。傳統說法,都稱藏鉤遊戲源起西漢,並與漢昭帝的生母趙氏有關,東漢辛氏《三秦記》載:“漢昭帝母鉤弋夫人手拳有國色,世人藏驅因此。”

古人守歲很有意思,玩一種男女皆宜的遊戲,名為藏鉤

《宋書·符瑞志》還載有更詳盡的傳說:漢武帝巡行天下,經過河間,當地有個趙姓姑娘,生來兩掌握緊成拳,誰也沒法掰開。武帝召而覽之,親自掰她的手指,手指馬上伸開。令人驚訝的是,她的掌心裡居然藏有一枚“玉鉤”。“由是見幸,號曰‘拳夫人’”進為婕好,並賜其住處“鉤弋宮”,後來她生了個男孩,是為漢昭帝劉弗陵。從那以後,宮女們便玩起了藏鉤遊戲,其潛意識裡或許是希望也能得到一份恩寵有加、懷孕生子的幸運。李白《宮中行樂詞》雲:“更憐花月夜,宮女笑藏鉤。”看來這的確是宮廷裡的遊戲節目。

古人守歲很有意思,玩一種男女皆宜的遊戲,名為藏鉤

不過也有人認為真實的情況很可能是,藏鉤遊戲產生於民間,而趙婕妤擅長此道,俟其因美貌而被皇帝看中,帶進宮裡後,此戲遂在宮內流傳開來,且為她贏得了“鉤弋夫人”的稱號。傳說藏鉤與鉤弋夫人有關如果藏鉤之戲並非由“鉤弋夫人”所起,而是本來就流傳於民間的話,那麼它又是怎樣起源的呢?據《風土記》記載可知,當時民間的藏鉤遊戲,照例都在蜡祭後舉行:“臘(蠟)日之後,叟嫗各隨其儕為藏驅,分二曹以較勝負。”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也將這一民俗活動繫於“臘(蠟)日”條下,謂“歲前又為藏驅之戲”,又謂“俗雲此戲令人生離,有物忌之家,廢不修也”。

古人守歲很有意思,玩一種男女皆宜的遊戲,名為藏鉤

意思是俗信這種活動會造成人的分離,所以有忌諱的人家,比如家裡正有人生病、繫獄或在外服役成西晉周處擺《風土記》,記邊之類,就不予進行。因此,有人認為藏鉤本為古人蜡祭活動的一部分,祭祀儀式藏鉤玩法。結束後,接下來是公眾性的宴飲狂歡,青壯年男女談情說愛,老頭老嫗輩便以這種簡易的遊戲來尋開心,或藉此罰酒助興,從而形成歷代沿襲的傳統。

古人守歲很有意思,玩一種男女皆宜的遊戲,名為藏鉤

又有人根據史料,認為藏鉤之戲起源於古代蜡祭後的占卜活動。蜡祭的本義是歲終獻祀祖神,祈求狩獵和作物的豐收。祭祀儀式結束後,人們還要對所求之事是否有成進行預測,各種原始的占卜形式由此產生。從藏鉤之戲的群體性和簡易性特徵看,極可能一種原始的占卜手段。《風土記》曰:“進清醇以告蠟,竭恭敬於明祀,乃有藏驅。”唐杜公瞻注云:“俗呼為‘行弦’。”

古人守歲很有意思,玩一種男女皆宜的遊戲,名為藏鉤

可知這種活動是必須“行”而不是起於興,其文化涵義與蜡祭目的有直接關聯。此外,還有人推測藏鉤之戲是上古時代“野合”婚俗的產物。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類似風習直到戰國時還在流行,如“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

這些描述中,“相引為曹,握手無罰”八字尤可注意,說明這是一種群體性的歡合,互相引見夥伴之後,還有種種嬉笑混鬧的行為,以至女子身上的如珥、簪等佩飾也掉下來。“弦”即耳環或戒指一類的佩飾,在取鬧中被用為猜射、調笑以供通情的媒介,應是很自然的現象。隨著這種原始社會群婚遺俗漸歸泯滅,它也相應地蛻變成了一種不再具有“野合”色彩的遊戲。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了,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