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故里仲秋行

西施故里仲秋行

西施是眾所周知的中國古代美女,並且為拯救越國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其故里位於浙江省諸暨市,是一組範圍頗廣泛的古蹟群。自1981年起,西施故里古蹟群裡的建築相繼被公佈為諸暨市(縣)文物保護單位。

西施故里仲秋行

古蹟包括:西施殿、浣紗石、四眼井、鄭氏宗祠、范蠡祠、松源堂、長壽堂、鸕鷀灣5號民居、鸕鷀灣9號民居等9處不可移動的歷史文物。這些年代久遠的古建築集諸暨民間建築工藝之大成,雖歷經滄桑但仍儲存完好,對研究諸暨地方傳統建築工藝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近年來經過修繕,西施殿陳列了荷花神女西施像,介紹了部分西施事蹟;鸕鷀灣9號民居現為裕昌號民間工藝館,陳列展示明清時期的木雕、刺繡、銅錫雜件等民間工藝品,;鄭氏宗祠後廳則為諸暨民俗陳列館。展現了當時諸暨地方的民俗風情、市井百態。

西施故里仲秋行

西施殿:古稱“西施廟”,為紀念西施而建。因戰亂兵燹,殿宇屢興屢毀,經過歷代的擴建而愈見規模。1986年由諸暨縣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址重新修建,收集木雕、磚雕、石雕等各類明清古建築雕刻藝術構件一萬餘件,合理利用於西施殿各個建築的修復之中,保護了大批具有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的文物。1999年公佈為諸暨市文物保護單位。

西施故里仲秋行

浣紗石:位於西施殿南側苧蘿山下浣紗江畔,坐西北朝東南,為春秋末越國美女西施浣紗處,崖壁高3。6米,寬5。7米,其上居中處鐫“浣紗”二字,豎書陰刻,字徑0。57×0。50米,筆勢飛揚、筆力遒勁,系東晉書聖王羲之所書。

1981年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施故里仲秋行

松源堂:清代建築。面闊12。97米,進深26。7米,佔地面積346。30平方米,建築面積694平方米。前後三進,由門廳、中廳、後廳及天井組成。門廳三間一弄,進深三柱。明間前金柱間置板門。中廳開間同門廳,明間五架抬梁,樑架為穿鬥式,後金柱間置板屏。

西施故里仲秋行

長壽堂:清代建築。面闊24。3米,進深24。22米,佔地面積588平方米,四合院建築,由門廳、座樓及左右側廂組成。門廳五間二弄,進深二間,座樓結構與門廳同,進深五柱,前簷作廊,上下兩層,側廂二開間,進深三柱。

西施故里仲秋行

鸕鷀灣9號民居:清代建築。面闊24。40米,進深21。1米,佔地515平方米,四合院建築,共二進,由門廳、座樓及兩側廂組成,上下二層。現為裕昌號民間藝術館景點,對遊人開放,內部展出竹藝、錫器、造像、越繡、椅子、床、扇、等民間藝術品系列。

西施故里仲秋行

鸕鷀灣5號民居:清代建築。面闊10。60米,進深13。61米,佔地面積144。21平方米,建築面積274。2米,四合院建築,由門廳、座樓及左右側廂組成。門廳三間二弄,進深二柱,廊式結構,上下兩層。進門廳為天井,兩側設廂房各一間。座樓三開間,上下兩層,穿鬥式結構。

西施故里仲秋行

四眼井:外形四孔,上設四個圓筒形井欄,左右並列、相對而置,故名“四眼井。井壁用塊石疊砌,泉水終年清澈不涸。井欄直徑50釐米,高60釐米,全系石制。其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但在明、清代地方史志中均有零星記載。據清光緒《三修諸暨縣誌》記載,古時井附近居民家中“歲出佳麗”。

2006年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點。

西施故里仲秋行

鄭氏宗祠:清代建築。位於西施故里風景區北側。坐西北朝東南,面闊19。49米,進深48。64米,佔地面積1103。87平方米,建築面積975。08平方米。前後三進,由門廳、中廳、過廳、後廳及左右廂房組成。

西施故里仲秋行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南陽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兩人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興越滅吳,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著《范蠡》二篇,今佚。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為財神。范蠡是範姓始祖範武子的玄孫,並被視為順陽範氏之先祖。

西施故里仲秋行

五洩介紹

西施故里仲秋行

五洩風景區位於諸暨市西北23公里處,素有“小雁蕩”之稱,有72峰、36坪、25崖、10石、5瀑、3谷、2溪、1湖,瀑從山巔的崇崖峻壁間飛流而下,折為五級,總稱“五洩溪”。當地人稱瀑布為“洩”,一水垂瀑折為五級,故稱“五洩”。溪兩岸異峰怪石,爭奇競秀,有“72峰,36洞,25崖”,得崖壑飛瀑之勝,以青山挺秀、飛泉成洩而構成天然的山水畫卷。

五洩瀑布早在1400年前的北魏就聞名於世,酈道元的《水經注》裡即有詳細的記載。歷代的文人墨客,如宋楊萬里、王十朋,元楊鐵崖,明陳洪綬、徐渭、袁宏道、宋濂都曾來此遊覽,留下了畫稿、詩文。明代吳中四才子唐寅、文徵明等於五洩賽詩,更是傳為文壇佳話。

西施故里仲秋行

早在1400多年前,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就在《水經注》中記述了五洩:唐代五臺山高僧靈默禪師慕名到此建立了五洩禪寺,佛教曹洞宗創始人良价在此披剃出家。故此寺為佛教曹洞宗的祖庭大本山。

西施故里仲秋行

歷代名人,如唐周鏞、宋陸游、楊萬里、刁約、王十朋,元楊維成,明徐渭、唐寅、袁宏道、徐霞客、宋濂、陳洪綬,清劉墉,以及現代的郁達夫,當代的範長江等遊覽五洩,或吟詩作畫,或題辭撰文,讚歎不絕。

“到此已無塵半點,上去更有碧千尋”。碧綠的湖水,巍峨的山峰,壯奇的瀑布,幽深的峽谷,繁茂的植被,古老的禪寺,純淨的水質,清新的空氣,涼爽的氣候,使人彷彿進入了人間天堂。

西施故里仲秋行

遊覽五洩,一般從青口進入,古人云:“五洩名山青口鎖,到此看山山便可”。沿路前行,路旁曲溪青流,遠處便是壁立數十丈,層層疊疊如彩屏的疊石巖。再前行即被稱作“五洩湖”、彎彎曲曲,長2公里許的水庫,似一條綠色的綢帶飄浮在群山之中,頗有富春山水之神韻風采。

西施故里仲秋行

沿湖有許多奇特的山石景觀,可以觀賞元寶峰、鷲鷹峰、仙桃峰、老僧峰等。夾巖洞為其中一。夾巖洞下有夾巖寺,香火較旺,水庫建成後,寺廟成為水底龍宮。夾巖洞恰好位於湖面之上,洞高16米,深20米,內曾供奉千手觀音,外觀幽暗莫測,頗具神秘色彩。

在天一碧碼頭登巖後,沿五洩溪北上,過遇龍橋,即五洩禪寺,又稱永安禪寺,相傳為五臺山靈默禪師在唐元和三年(808年)所建,至今還儲存著明代畫家陳洪綬書寫的“三摩地”石刻門額,清大學士劉墉題寫的“雙龍湫室”匾額。寺左面的石壁上刻有徐渭“七十二峰深處”的題詞,均為珍貴文物。寺內香火頗旺。出五洩禪寺,過東湫閣竹亭,即聞飛瀑轟鳴。

西施故里仲秋行

五洩以其神態奇特,變幻莫測的飛瀑聞名於世。五級瀑布總長334米,落差80.8米。首先見者第五洩,雷鳴般的瀑布以磅礴之勢,從30餘米的高處飛奔直下。形如匹練,勢如蚊龍出海。繼續沿石磴小道向上攀登可以看到烈馬奔騰似的第四洩,瀑布的擊石聲及山谷內的回聲震天動地。第三洩瀑布則寬闊平緩,浩浩蕩蕩而下,變幻無窮。登三洩頂,過龍門口為二洩,水高雖只有7.1米,下落時被一塊兀石分成兩半,流水如珠簾飄動,好像雙龍出遊。緊接著的一洩,瀑布小巧平緩,柔美如月籠輕紗,雋永奇秀。瀑布中間的水潭頗為奇特,呈鵝蛋形,恰如仙女洗澡的浴盆。從一洩上行,即至劉龍坪,一片空曠之地,環境幽雅怡靜,空氣清新涼快,宛如桃源。

西施故里仲秋行

第一洩

:雋秀奇巧。水流從石河瀉下,瀑布小巧平緩,柔美如月籠輕紗,雋永奇秀,“樂聲幽咽,萬松颯然,隔岸秋花爛漫,禽聲甚樂”,瀑布中間有一水潭,直徑1。5米,口微向內收,四壁光滑,深不見底,人稱“小龍井”,俗呼小腳桶潭,是人工開鑿還是天然形成,還是一個謎,古人贊其曰:龍井鑿石灘,園勻如截竹;登波落纖埃,照見鬚眉綠。

西施故里仲秋行

瀑布下的深潭大約5米,黝黑無底,俗呼“大腳桶潭”。傳說明朝時,有一劉姓少年名龍子,常在此垂釣,一次潭內兩條龍正為爭奪一顆驪珠而展開一場惡戰,突然酈珠滾來,劉龍子搶手一抓捏在手中,雙龍怒睜怪眼來搶,龍子急忙將驪珠放入口中,不覺吞入肚內。剎時,龍子亦化成金龍騰雲駕霧而去。其母趕來,只抓住尾巴,亦被帶上天,龍子恐娘摔下來,飛一陣,回頭看一看,回首十八次,五洩江亦因此彎了十八彎,後人稱“望娘十八灣”。一洩上首現有蒼蔥挺拔的古松兩株,傳說是龍子為紀念其母而植。

西施故里仲秋行

第二洩:珠簾飄灑。

二洩緊接一洩,落差為7。1米。瀑布下落時,被一塊兀石分成兩半,分流如珠簾飄動,開朗而又深沉,又如雙龍出遊不知天高地厚,古人有詩讚其曰:兩龍爭壑不知應,一石橫空不渡人。故瀑布下首建的亭名“雙壑亭”。瀑布下長方形深潭,飛流下墜,水勢騰湧,明文學家寧濂《五洩山水志》曰:以線縋之,下不見底,其形方狹而長,天向陰,常有云氣從中起,疑有蛟龍潛其下。清餘縉在遊記中寫道:“二洩峽中白虹垂澗,水鳥群立,飛石震之不動,崖石益陡險,蒼紫萬狀,俯首視千峰拱揖受命矣。”瀑布從深潭中迴旋而出,來到一坦之處,水流在如磨如琢的巖壁上邁著輕鬆的步伐,唱著輕快的歌曲向三洩飄然而去。

西施故里仲秋行

第三洩:千姿百態。

五洩瀑布中,氣勢最為壯闊。寬闊平緩的瀑布浩浩蕩蕩而下,在如磨似洗的岩石中奔瀉跌宕,以變幻無窮呈現在人們面前。左邊瀑布歡呼跳躍,蜿蜒飛瀉有時呈射流狀水平噴吐,銀花四濺;右邊瀑布時分時合,如含羞少女輕撩面紗,如英俊男子風流飄灑,時而漣漪微蕩,如清波仙子入浴嬉水。古人形容千姿態百態的瀑布“傾者、滾者、跌者、衝者、突者、圈者,無奇不有”。倘遇暴雨,瀑布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奔騰咆哮而下,遊客莫不讚嘆這一令人心曠神怡、胸襟開闊的大瀑布。坐在亭中賞景,似見萬物空澈澄明,頓覺天高地廣,神清氣息閒,洗淨五臟六腑汙垢,拋盡人間煩惱。古人詩讚曰:雷奔電激趨神靈,天開咫尺通幽冥;巖頭好借一勺水,六合盡洗塵埃清。真是“人事是非空繚繞,去瀑仙境樂逍遙”。

西施故里仲秋行

第四洩:烈馬奔騰。

第三級瀑布散而復收,跌入一個斜長的深潭中,在高19米的陡崖中,劈險溝過峭壁,於狹窄的之字形山溝中急劇旋轉,飛滾翻騰,奔瀉跌宕,飛濺的水花猶如奔騰中的烈馬鬃毛飛速抖動,古人稱之為“烈馬奔騰第四洩”。瀑布的奔騰怒吼匯成巨大的轟鳴聲,明文學家王思任形容其“聲怒、勢怒、色怒”,故第四洩的觀瀑亭命名為“三怒亭”。四洩由於上下都為懸崖峭壁,過去遊人想見,必須攀巖扣石牽藤,冒著生命危險才能一睹芳容。

西施故里仲秋行

第五洩:蛟龍出海。

第四洩的水流經過一段平坦岩石,調整姿態積蓄力量,從31。2米的懸崖上飛流直下,銀花飛濺翻滾飛騰,似銀蛇狂舞,又如蛟龍出海,人們形容其為“蛟龍出海第五洩”。倘暴風驟雨暴雨,瀑布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狂奔,並形成逼人的旋風水雨,遊人衣衫盡溼,笑語咫尺不辨。若遇晴天,在陽光照射下,霧狀水珠五彩繽紛,向外飄撒,形成彩虹,非常好乍。清周師濂贊曰:龍湫瀉下第五洩,橫空飛出千山雪。由於第五洩潭深而廣,水色黝黑,人們又稱為“黑龍井”。

西施故里仲秋行

東龍湫位置險峻,三面均鬼斧神工的懸崖峭壁,壁立萬仞之勢、高聳入雲的涵湫峰和碧玉峰矗立於兩側,給瀑布增添共鳴之聲和雄偉氣概。東龍潭前面的溪流中端坐著一塊巨石,古時常有仙鶴駐腳觀瀑,故名“棲鶴石”兩側的石壁上有許多名人題刻,如唐伯虎的“飛瀑”,清劉墉(劉羅鍋)的“俯瞰龍湫”,而明錢德洪的詩刻“五洩懸傾百尺流,半空雷動玉龍浮,來人莫惜躋攀力,不到源頭不是遊”,更是鼓舞人們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