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億“聯姻”格力的高瓴資本有啥來頭?

417億“聯姻”格力的高瓴資本有啥來頭?

417億“聯姻”格力的高瓴資本有啥來頭?

12月2日,格力電器釋出提示性公告披露,格力集團與珠海明駿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珠海明駿”),正式簽署《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與珠海明駿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關於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15%股份之股份轉讓協議》(以下簡稱“《股份轉讓協議》”),珠海明駿將以人民幣46。17元/每股的價格從格力集團手中接下格力電器902359632股A股流通股,總金額近417億元,佔格力電器總股本的15%。股權轉讓之後,格力電器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同時,公告顯示,珠海明駿相關方與格力電器管理層均承諾將不謀求上市公司實際控制權。

眾所周知,珠海明駿的主要投資人是高瓴資本。高瓴資本是一家專注於長期結構性價值投資的投資公司,投資覆蓋科技創新、醫療健康、消費與企業服務等領域,目前可操盤的基金已經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

自10月28日格力電器釋出公告,確認高瓴資本成為15%股權最終受讓方以來,關於“為什麼是高瓴”的討論就一直熱度不減。但如果考察格力電器未來的發展訴求,也許能找到其選擇戰略股東的標準。

董明珠在今年年初的股東大會上曾表示:“一帶一路走的是什麼,我個人認為走出去的是中國的品牌、技術和服務。我們的市場會越來越大。格力電器出口佔比只有11%,所以國際那一部分市場我覺得有巨大的空間。”她此前提出,格力電器要在2023年達成6000億元的銷售目標。考慮到當前國內家電市場,尤其是空調市場趨近飽和,因而業界認為格力能否在海外市場獲得新的增長空間是完成五年目標的重要因素之一。

成立於2005年的高瓴資本正善於以跨地區的全球化研究成果為基礎,在世界各地尋找先進的商業軌跡,從而把全球化的研究功效轉化為對中國經濟創新的激勵。在以往的投資和投後管理經驗上,高瓴就有推動被投企佈局全球化的成功案例。2013年,高瓴與騰訊及印尼媒體集團公司Global Mediacom宣佈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該合資公司的首批產品之一印尼版微信,已成為目前印尼國內最受歡迎的移動社交網路平臺之一。2015年1月,高瓴資本與美國梅奧醫療集團共同合資設立惠每醫療管理有限公司,透過專家互訪、技術合作、人才交流、教育培訓和管理諮詢等方式,全面引進並本土化梅奧的醫療技術、管理經驗和培訓體系。再如2017年,高瓴資本把韓國知名的O2O平臺Woowa Bros公司介紹給美團企業。如今,兩家企業都在本國市場佔據了六成的市場份額,均處於國內冠軍的地位。不難看出,高瓴的國際化資源和戰略思路,顯然和格力電器國際化發展的步調是一致的。

高瓴資本能夠在競標中一舉勝出,與其長年以來始終注重技術創新與科技賦能,並協助實體企業不斷提升戰略及運營管理水平,充分挖掘併發揮企業家潛能分不開。據瞭解,高瓴資本擁有橫跨科技企業與實體經濟的豐富的投資圖譜,擁有自建的大資料團隊,同時擁有全職戰略運營專家(精益管理團隊),在產業網際網路賦能實體經濟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比如對百麗的投資,門店的數字化升級,基層店員數字工具、人貨場重構等方面的豐富經驗。高瓴還在雲計算、大資料、企業服務等新興科技領域有廣泛的投資佈局。

除此之外,高瓴資本還先後投資了京東、美團點評、滴滴、Uber、藍月亮等企業。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踐行“我們的使命是改造、融合和賦能,還是讓傳統產業作為主角,我們去幫助他們成長。”這也與格力電器“需要的是真心誠意願意幫助格力電器發展的企業”的訴求不謀而合。

“高瓴以前有成功案例,對家電行業非常理解,真的會去幫助企業經營,而且高瓴聲譽非常好”,光大證券家電行業首席分析師金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透過高瓴諸多案例不難看出,不論是高瓴資本對於海外市場的開拓,幫助被投企業進行國際化擴張,還是高瓴對於科技領域的佈局都是精準而明確的。這或許也是格力最終選擇高瓴的重要因素。

經濟學家馬光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希望透過此次股權轉讓,能為格力引入更好的創新思維和產業資源,雙方的合作也能為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積累有益經驗。

高瓴資本的成功加盟,再加上格力電器本身的戰略資源儲備和產業協同方面發展優勢,雙方的共同協作發展有望為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一條新的路徑,並將助力珠海市加速實現“二次創業”。

隨著國有資本的投入和退出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本次珠海市國資委戰略性減持格力電器,透過混改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將引進和培育一批又一批的優質新興企業,加快珠海市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2013年,高瓴資本即在珠海設立管理公司,在這個中國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安營紮寨後,幫助被投企業引入先進的產業升級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作為珠海市重要龍頭企業的格力電器,此次選擇與早早佈局深挖珠海產業升級價值的高瓴資本攜手,也正是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透過市場化資本的資源配置,推進融合創新和產業升級,逐步最佳化地方產業結構,推進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