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辭職清華,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有什麼關係?

陳丹青:辭職清華,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有什麼關係?

陳丹青是一位藝術家,也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如今已經66歲的他,從未想過順應這個時代,他總是保持獨立的人格,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他不會上網,也不想和年輕人一樣打成一片。他不認為自己是藝術家,只是把畫畫當成獨立世俗生活之外的一種生活技能。

在繪畫創作上,陳丹青的實力在業內有口皆碑。現在這個時代,但凡名聲比較響亮的藝術家,都會接到上節目的邀請,美名其曰讓藝術接地氣,讓更多普通觀眾能夠接受藝術薰陶。

然而藝術並非憑一己之力就能惠及大眾,節目看重的還是娛樂效應。

像梁文道這樣的知識份子,能去《奇葩說》討論社會議題、娛樂議題,他也算是放低了知識分子的認知高度,順應了大眾的思想。

陳丹青有自己的倔強,他認為藝術就是單純的創作,這和社會要求的從眾、喧鬧不一樣。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應該有自己的世界觀。

陳丹青:辭職清華,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有什麼關係?

儘管如此,已經在繪畫藝術上造詣頗深的陳丹青,對於培養下一代藝術人,他仍然沒有發言權。

他在清華美院擔任教授時,親眼看到非常有才華的美術生,因為英語和政治分不夠而落榜。當他向學院提出破格錄取這名學生時,遭到了拒絕。

陳丹青當時談到現行的招生制度:學生因為外語不合格,再完美的畫作也會變成廢紙,專業前三名很多考不上。

把成績當成判斷藝術修為的標準,這種考核制度很荒謬。他在1978年,曾經以外語零分成績被中央美術學院錄取。如今高考已經走過了40多年,教育制度反而在倒退。

2004年,在清華任教的陳丹青,憤然辭去了教師職務。因為自己看好的博士生總因為政治、英語成績不過關,讓陳丹青無法招到喜歡的學生。

當時有一名考生,繪畫成績居專業第一,但英語和政治成績僅差一分落榜。這名學生為了進入清華,此後一年,獨自在北京租房,專門進行英語和政治課程學習。

陳丹青:辭職清華,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有什麼關係?

不過第二年再考時,英語成績仍然沒有過關。陳丹青當時說:\\\“我不會再要求他考一次,這是對一名擁有藝術天分的學生的侮辱。\\\”不久之後,這名學生去英國讀了碩士。

眼看著擁有藝術天分的孩子被學校拒之門外,陳丹青再也無法忍受這種考試製度。他向清華提交辭職報告後,當時輿論就興起了一場關於現行教育制度的批判浪潮。

自此之後,陳丹青也成了眾多媒體爭相採訪的物件,陳丹青在公眾眼中,也從一名單純的畫家,轉變為批評家。

他認為,現在的教育制度是把小孩當大人培養,很多孩子沒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們只能按部就班的學習,每天為了考試成績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這和藝術創作自由的初衷相違背。

在陳丹青看來,藝術家都是天生的。\\\“天生\\\”和\\\“天才\\\”有區別,它是指一個人非要做某件事,沒有誰能阻止他,於是一路堅持,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從他的言論中可以知道,想要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就是要擁有高度的自由,和對藝術的堅持。

陳丹青:辭職清華,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有什麼關係?

而這種條件恰好與現在的教育制度有衝突,成績會阻礙學生通往純粹的藝術殿堂。陳丹青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文憑是為了混飯吃,這和藝術有什麼關係?\\\”公司需要有文憑的人,而文憑是平庸的保證。

藝術創作需要特立獨行,有自我思想的人,這樣的人學校教不出來。

陳丹青曾抱怨過,總有人來問\\\“你是怎麼成功的?\\\”,他對此頗為困擾。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成功,畫畫,最開始是源於喜歡。在他成長的那個時代,從來沒有\\\“成功\\\”的說法。

不管是從事繪畫還是文學藝術,其實都無需跟隨時代做正確的選擇。

陳丹青是真的熱愛繪畫藝術,從那個艱苦的年代成長過來,他一直保持對畫畫的熱枕,這才是他在藝術道路上擁有極高建樹的原因之一。

陳丹青從小就對畫畫痴迷,那個年代的孩子,大多用的是水彩,油畫一般都買不起。

當時正好遇到全國工廠農村要畫巨幅領袖畫像,陳丹青跟著美術老師兼職,每完成一幅畫,剩餘的顏料就歸他所有。白天去上工,晚上他就用這些顏料臨摹米開朗琪羅、達芬奇的作品。

陳丹青:辭職清華,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有什麼關係?

即使是如此樸素的學習條件,依然沒能讓陳丹青享受多久。在那個對知識份子缺乏善意的年代,他的繪畫之路走得很艱苦。

1970年,還在上初中的陳丹青被登出上海戶口,他被流放到贛南農村插隊落戶。從小在城市長大,突然被調到農村,陳丹青感到很絕望。

農村的生活條件非常簡陋,他和另外兩個孩子擠在一張床上,幾斤重的老鼠整夜在被子上竄來竄去,讓他始終無法入眠。

即便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陳丹青依然堅持自主學習繪畫,是當地有名的知青畫家。不管身處何地,都能始終堅持畫畫,這是因為陳丹青內心真的喜歡繪畫藝術。

在前途未卜的時候,他無法得知以後將要走向哪裡。這就證明他說的,從來沒有想過成功,是真實的想法。

陳丹青:辭職清華,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有什麼關係?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能夠不計一切後果,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尤其在如今這種社會環境下,大多數人追名逐利,要做到把人生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畫畫上,除非有足夠的家底支撐,否則一般人無法和現實做作鬥爭。

如果陳丹青沒有從清華辭職,恐怕現在只會更鬱悶。現在的孩子受環境影響,根本已經無心藝術創作。

也許確實有人喜歡畫畫,才選擇繪畫專業。不過在這些學生中,能夠成為藝術家的,幾乎不存在。

2000年,在朋友的勸說下,陳丹青從美國回到國內。本想為中國藝術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無奈這個社會人的精神配合不了藝術的發展。

國內物質條件逐漸豐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藝術的認知水平卻停滯不前。陳丹青剛回中國時,感受到是種種不適應。

進入清華教書,他才知道刻板的教育制度,無法培養優秀的藝術人才。如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陳丹青從清華辭職後,一直在為此做努力。

陳丹青:辭職清華,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有什麼關係?

為了對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他選擇跨界成為學者,做些抗爭,說點真話,沒想到被媒體一通炒作,他成了大家口中的公共知識份子。

活到現在,陳丹青已經沒有心力再批評中國的美術教育,他只希望自己不要走錯路,擺正好位置,這樣自己還不至於失業。

從五十年代走過來的陳丹青,對於藝術議題,他從來不說假話。可是不是光憑他的坦誠,就可以改變這個社會的藝術認知。

他本來有機會在繪畫藝術上更進一步,然而他卻選擇另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這個方式能讓他和普通人平等對話。

如今這個社會,想要不從眾變得十分困難。年輕人也想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可一旦走入社會,獨立的人格就容易遭到排斥。

陳丹青:辭職清華,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有什麼關係?

從事藝術工作,需要耐心、精力和堅持,然而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也非常重要。在陳丹青成長的那個年代,人們或許還尊重藝術創作,不為金錢低頭。

在今天,你如果不重視金錢,明天就會被現實痛擊。藝術創作絕非靠個人力量能夠發展起來,關鍵還是要整個群體覺醒,社會藝術發展才會進步。

文/南宮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