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考研|西方音樂史複習題:中世紀音樂Medieval Music 答案

音樂考研直通車

百度百家號整理,請點選右上方

“關注”

我們

西方音樂史複習題

中世紀部分

二、中世紀音樂(Medieval Music)音樂風格概述

1、中世紀音樂的旋律:平緩,以級進為主,具有吟誦性,與語言的抑揚頓挫有密切的關係。

2、中世紀音樂的節奏:無固定的節拍,自由的節奏,依據經文的抑揚頓挫,後期出現了有規律的節奏。

3、中世紀音樂的織體:

單聲部織體的音樂繼續發展,到九世紀出現了最早的復調音樂——奧爾加農。西方音樂跨出了從單聲部音樂向多聲部音樂邁進的第一步。此後中世紀音樂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為聖詠新增聲部,並用一定的節奏模式組織音樂進行,二是為花唱式的聖詠的拖腔填上歌詞。

4、中世紀音樂的調式:

主要是八個教會調式,多利亞,復多利亞,弗利幾呀,副弗利幾呀,利底亞,副利底亞,混合利底亞,副混合利底亞。

5、中世紀的主要音樂體裁:

主要以宗教音樂為主包括繼敘詠,經文歌,彌撒曲,奧爾加農,康都克特,第斯康特,附加段。世俗音樂中出現了單聲部的分節歌。

音樂考研|西方音樂史複習題:中世紀音樂Medieval Music 答案

(一)早期格里高利聖詠

1、格里高利聖詠是怎樣形成的,其音樂有何特點?

答:公元六世紀末,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從宗教利益出發,統一了教會禮儀。它將所用的教義歌曲、讚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冊《唱經歌集》(聖詠)。並對調式及用法加以規定。這些聖詠和米蘭地區安布羅斯主教過去編選的部分聖詠一起,被後人統稱為“格里高利聖詠”。

格利高裡聖詠是“單音音樂”,追求靜穆、超脫,排斥人世激情。它專用拉丁文,以純人聲演唱,不用樂器伴奏,不用變化、裝飾音。調式沿用古希臘調式名稱。但排列相反,是自下而上。這包括分別以Re、Mi、Fa、Sil為主音的多里亞、弗裡幾亞、利底亞、美索利底亞四種主要調式。其中接近於今日大小調式的是以Do、La為主音的派生調式,但這兩種調式在那時是被教會禁用的。

2、什麼是彌撒、專用彌撒和常用彌撒?

答:彌撒是基督教的聖餐儀式,彌撒的內容分為專用和常規兩部分。“專用”是彌撒中的可動部分,因該次彌撒的內容而定,包括進臺經、集禱、使徒書、升階經、阿里路亞、福音書、奉獻經、序禱、聖餐經、餐後禱告。;“常規”是不變部分,每次彌撒均採用包括慈悲經、榮耀經、信經、聖哉經、羔羊經、散席。

3、格利高裡聖詠的旋律風格特徵

答:格利高裡聖詠的旋律根據詞與曲的結合的關係,可分成三種類型:1)音節式,(syllable)歌詞每一個音節配一個音符。主要用於聖詠的詩篇歌調,特拉克圖斯,讚美詩和繼敘詠。2)紐姆式或音團式,(neumatic)歌詞的1個音節配1個紐姆符號。由於1個紐姆符號可以只包含一個音符,也可以包含多個音符。所以這類旋律可一個音節配一個音符,也可一個音節配多個音符。主要用於日課中的交替聖詠和彌撒中為儀式動作伴唱的進臺經、聖餐經。3)花唱式,(melimatic)歌詞的1個音節常常配以若干個紐姆符號,一個花唱式旋律片斷少則10來個音,多則50——60個音符,是聖詠中藝術性最強的一種,主要用於日課中的短詩曲和彌撒中的升階經和阿利路亞等。

4、什麼是教會調式(中古調式)?

答:教會調式來源於教會聖詠調式,其調式歸類從八世紀開始,至九世紀結束,這其中包括分別以Re、Mi、Fa、Sol為主音的多里亞、弗裡幾亞、利底亞、混合利底亞及其副調式共八種,構成了西方教會調式體系的基本體系。

5、什麼是交替聖歌,應答聖歌?

答:交替聖歌(antiphon)最早是在詠唱詩篇時前後加的疊句,由交替歌唱得名,後來這種疊句與詩篇脫離,演化成一種獨立的歌唱段落,在彌撒,日課中均有存在。應答聖歌(responsory)由獨唱者詠唱,唱詩班重複歌唱而得名。最早用於一些比較精細修飾的禮儀部分。如聖階經、哈里路亞。

音樂考研|西方音樂史複習題:中世紀音樂Medieval Music 答案

(二)宗教音樂的發展

1、奧爾加農(orgnum)——指在格里高利聖詠的下方加一個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調的簡單的複音形式。大約產生於公元九世紀。包括平行奧爾加農,反向奧爾加農,自由奧爾加農,花唱奧爾加農等。

2、奧爾加農低聲部的聖詠旋律被稱為“tenor”譯為固定調或定旋律,意思是支撐者或延長者,以往是指一個原有的、獨立的單聲部音調,14世紀開始稱這一原有的聲部為“定旋律”或“定旋律聲部”。

3、第斯康特(Discant)——十二世紀,平行曲調被加在聖詠的上方,並可以斜向、反向進行,形成聲部交叉。同時允許有三、六度音程和經過音的進行,突出了非聖詠的高音旋律,稱為“第斯康特”。

4、康都克特(Conductus)——康都克特突破了在多聲部中必須有一個聲部用格利高裡聖詠的限制。幾個聲部完全由作者自己寫作,聲部之間節奏大致相同。是一種分節歌式的歌曲體裁。其歌詞是詩歌體的,內容常與時事政治有關。不受禮拜儀式的約束,音樂富有活力。復調康都克特的各個聲部結合成在當時認為不完美的三度音程,有較強的縱向和聲感。

5、經文歌——十三世紀後期盛行的經文歌(Motet),是聖詠和俗樂的結合。緩慢的聖詠作為持續調,用拉丁文唱教義;在上方或下方有兩個快節奏的聲部,以民間或遊吟詩人的歌調,用本國語唱世俗性的歌詞。幾個聲部各行其是。到後來,聖詠的持續調幹脆被樂器所取代,這是宗教音樂被世俗音樂改造的典型例證。

6、紐姆記譜法——從八世紀開始,為了使那些不常用的聖詠不致因間隔時間太久而被遺忘,抄寫聖詠的人就在歌詞的上方新增一些與語言重音或標點相似符號,簡明扼要的指明旋律的上下走向趨勢。將近九世紀中葉,出現了用紐姆符號抄寫的完整的聖詠旋律。在記譜法的發展過程中,有的地方開始按照音程的大小來排列紐姆符號之間的上下空間距離。到十一世紀,形成了指明旋律音高和音程結構的紐姆記譜法。

7、有量記譜法——12世紀中葉以後,教士弗朗克在其《有量歌曲藝術》一書中,敘述了有量記譜法。這是一種可以表明單個音符之間時值比例的記譜法,有四種音符:倍長( )、長( )、短( )倍短(◆)。完美的比率應該是一個倍長音符包括兩個長音符,一個完美的長音符應該包括三個短音符。

唱名法(solmization)——由圭多創立,以名為《聖約翰頌》的讚美詩的每一個旋律短句的頭一個音符排列起來,正好構成一個do到la的六聲音階,於是,圭多就把這六個短句的頭一個音節定為旋律

音的唱名。並把六聲音階中的每個音與一個特定音階連線起來唱,構成最早的唱名法。

8、繼敘詠(sequence)——繼敘詠的歌詞由若干成對的句子組成,每對句子的音節數相等,配以相同的旋律。聖詠的頭尾處有時加上一個單句,構成a bb cc dd……x式的曲式結構。

9、附加段(trope)——是間插在聖詠中的補充部分,一般比較短小,必須依附於聖詠,添加於聖詠的起始、中間結尾皆可。

10、宗教儀式劇:

十世紀末,從戲劇性的附加段中演變而來。復活節彌撒的進臺經前面有一段對話題附加段,表現聖經中三個瑪利亞走進墳墓為耶穌膏身體的故事。後來人們把這段附加段挪到復活節日課的晨禱中,並加上了服裝和道具,附加段便發展成一個短小的儀式劇,這種儀式劇的整個表演過程都有音樂伴隨,實際上已是一種宗教音樂劇。

11、簡述早期復調音樂的形成與發展。

答:西方早期復調音樂的形成,同西方宗教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宗教中對於音樂的執著,是導致西方復調音樂獨特發展的重要根源,最初復調音樂的形成,源於對宗教聖詠的修飾,或對聖詠的具有空間想象力的擴充套件,多聲部復調音樂的產生對於西方音樂歷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個以旋律線條的縱向結合給音樂帶來了一系列具有積極意義的後果:他促成了聲部協和的對位準則的確立,推動了節奏和記譜理論的發展,喚醒了理性的作曲意識。12世紀以後,單聲音樂的附加段和記敘詠逐漸走向衰落,多生音樂所蘊含的巨大價值和潛力卻越來越顯露,人們的注意力和快被複調音樂的新的思維、技術和審美特徵所吸引。復調音樂形成並發展起來。

西方有記載的最早的復調音樂是產生於公元九世紀的奧爾加農,大約十二世紀出現了一種華麗奧爾加農,是奧爾加農聲部在聲部交錯或超越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從原來的下方聲部轉向上方聲部,並表現出流動和富於變化的裝飾性。到十三世紀初伴隨著節奏模式的運用,為復調音樂帶了新的發展,一種與華麗奧爾加農迥然不同的性的復調音樂形式迪斯康特產生了,迪斯康特是音對音的織體形態,運用節奏模式,樂曲整體上顯示出分句的結構特徵,這與華麗奧爾加農鬆散的結構有很大不同。12、13世紀巴黎聖母院樂派音樂創作對復調音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聖母院樂派最重要的貢獻是對復調節奏在記譜和寫作方面的創新,節奏模式在這裡得到了廣泛和更豐富的運用。復調的“康都克特”形式的出現,是一個很大的創新,它突破了在多聲部中必須有一個聲部使用格利高裡聖詠這樣一種限制,幾個聲部完全由作者自由寫作,這位復調音樂的發展贏得了更大的空間。十三世紀後期盛行的經文歌,是聖詠與俗樂的結合,也是復調音樂世俗化的一個重要體現,經文歌德出現進一步促進了理性作曲意識的發展,13、14世紀它成為復調音樂新技術的試驗地。十四世紀以法國和義大利為代表的新藝術運動,將復調音樂的發展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世俗性的復調音樂作品大量產生,極大推動了復調音樂的發展,成為復調音樂發展的一個高峰。

復調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兩個重要的音樂後果,一是多聲部音樂終止式形成,三度、六度被接受為協和音程,他們具有解決意味的反向進行到五度、八度,這是13~15世紀具有典型特徵的終止式,另一個後果就是記譜法的發展,復調帶了節奏的複雜化,對節奏記譜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有量記譜法”等新的記譜法的產生髮展。

12、中世紀音樂與基督教的關係是怎樣的?

答:中世紀宗教支配著社會意識的其他形式,音樂成為宗教中宣傳教義的有效手段。音樂是終與宗教相伴,如果沒有宗教,就沒法想象中世紀的音樂。中世紀音樂的題材以反映基督教內容為主,基督教的儀式音樂是中世紀音樂的主要音樂形式。音樂的創作和音樂理論為教會所把持,主要為教會服務。當然這種比較徹底的隔離狀態客觀上也為教會音樂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西方音樂的種種要素得到了精心的維護和寶貴的培育,為西方音樂的獨立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中世紀音樂同基督教的關係可以分三個階段了表述,第一階段約5到10世紀,這一階段,政治上的統一為基督教的統一創造了條件,並有力的推動了教會音樂的發展,格利高裡聖詠的產生為音樂帶來了一系列具有積極意義的後果,理論方面他促成了教會調式理論、記譜法的早期的探索,在教會音樂時間方面,格利高裡聖詠作為彌撒、日課禮儀的精神和形式基礎,以它為中心,發展出記敘詠、附加段,以及較具有深遠影響的復調音樂,這都對中世紀的音樂甚至其後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二階段是11~13世紀,是中世紀音樂的盛期,隨著基督教的興盛和傳播,教會音樂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使教會音樂達到了全盛時期。特別是經文歌的發展成熟,不僅推動了宗教音樂的發展,而且推進了世俗音樂的發展。作曲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音樂理論的發展。第三個階段,14~15世紀初,在音樂史上是一個新藝術時期,這一時期的音樂逐步擺脫宗教的束縛,將教會音樂的復調技術與單聲的世俗音樂相結合,追求音樂題材樣式的多樣化,追求深入的藝術情感表現,追求旋律、節奏、對位技巧、音樂組織邏輯的技巧性方面起得了新的突破。

縱觀上面三個階段,在每個時期由於音樂與基督教的不同的關係發展,音樂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但總體上在整個中世紀,音樂的發展是以富於宗教而發展的,宗教的發展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基礎,同時因為宗教同音樂的矛盾也促使了音樂改革和創新,所以及音樂而言中世紀的基督教對古代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貢獻,西方音樂後來的獨特發展包含著重視音樂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重大成就。

音樂考研|西方音樂史複習題:中世紀音樂Medieval Music 答案

(三)世俗音樂的發展

1、中世紀世俗音樂家包括:法國的遊吟詩人、德國的戀詩歌手、戎格勒、遊吟藝人、街頭藝人和民間歌手等。

2、中世紀的世俗音樂與宗教音樂有何不同?

答:世俗音樂多為單聲部的分節歌,屬於單音音樂,這種單音世俗歌曲都用本國語作詞,常用維奧爾琴和豎琴伴奏,調式上常採用教會棄用的伊奧尼亞調式,允許變音、半音的使用。它已含有記敘曲、迴旋曲等結構的雛形,比起宗教音樂要親切、質樸、自由得多。內容多反映騎士的戰爭和愛情以及貴族的生活。世俗性題材。而宗教音樂開始是單聲部形式,但後期發展為復調形式,以拉丁文為歌詞,常為無伴奏的純人聲形式,建立在單純的自然音節基礎上,不使用伴音和變音,在音樂風格上,肅穆、節制,排除世俗的感性慾念。內容服從宗教禮拜活動,主要取材於聖經。

3、中世紀的世俗音樂與宗教音樂之間是否有聯絡?

中世紀的世俗音樂同宗教音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有些世俗音樂形式是從宗教禮拜音樂中分離出來的,例如“孔杜克圖斯”,開始時同禮拜活動有著一定聯絡的,但後來與宗教活動正式分離,這位作曲者提供了自由創造的機會,促成了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的相互吸收和影響。二、世俗音樂的發展借鑑宗教音樂的技術和理論成果,例如早期的世俗歌曲一般是單聲的,但是隨著復調宗教歌曲的發展,在世俗歌曲中也出現了復調的作品,例如在馬肖的音樂創作中,就有大量的世俗的復調作品。三、世俗音樂和復調音樂共同發展推動了中世紀音樂的發展,經文歌是宗教音樂同世俗音樂相結合的典型,特別是方言歌詞的加入推動了經文歌的世俗化的,也因此是經文歌從禮拜音樂中分離出去,在世俗社會中流傳開來,並出現了以世俗歌曲為固定聲部的經文歌,這都體現了當時世俗音樂與宗教音樂之間相互融合,相互借鑑的關係。

音樂考研|西方音樂史複習題:中世紀音樂Medieval Music 答案

(四)中世紀的器樂與樂器

1、中世紀常用的樂器:弓弦樂器:維埃爾琴、輪擦提琴

撥絃樂器:豎琴、索爾特里琴、琉特琴、吉他

管 樂 器:豎笛

鍵盤樂器:管風琴

2、早期基督教會對樂器的態度是怎樣的?

答:早期基督教會的音樂追求平和、自然,因而要求純人聲演唱,反對在教會音樂中使用樂器。後來開始使用管風琴。

(五)從中世紀向文藝復興的過渡

1、新藝術(Ars nova)——新藝術是借用當時法籍義大利音樂理論家維特里主教的一本題為《新藝術》

的書而得名。它代表了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各國新的藝術風格,是復調音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發展。

2、古藝術——(Ars Antiqua)指以巴黎聖母院派為代表的哥特式風格音樂。

3、新藝術的音樂特點:主張音樂表現情感,將宗教音樂的復調技法應用於世俗音樂,將世俗音樂的活力注入宗教音樂題材,調式運用升高七級的導音,以導音進一步加強主音的傾向,從而增強了旋律的表現力。

4、法國新藝術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馬肖

5、法國新藝術的主要世俗音樂題材是 :法國歌謠曲、騎士歌曲。

6、偽音——十四世紀,法國的義大利音樂稱臨時變化音為偽音,它的出現是為了使旋律有一種特殊的風味和加強傾向性,常用於終止式。

7、新藝術時期的社會狀況和思想對音樂藝術的影響。

答:十四世紀初,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均顯示出新的發展趨勢。作為統一力量的基督教實力逐漸衰退,各封建王國的王權興盛。這使這一時期的世俗音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互相融合,產生了新的音樂風格與體裁。這一時期大量的音樂創作同禮拜活動分離,音樂創作工作空前世俗化,,作曲家把宗教復調技巧與世俗音樂語彙相結合,探索音樂形式創造的各種新的可能,這導致了作曲技巧和音樂形式上的一系列變化。復調音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對以往羅馬教廷榮耀的反思,產生了但丁、位元拉克、薄伽丘等人追求人文主義理想的著作,音樂上出現了反對經院哲學影響的古藝術,提倡新藝術的思潮,崇尚以母語寫作世俗歌曲。注重音樂對於感情的表達,增強了音樂的旋律性。由於世俗封建王國的發展,十四世紀音樂開始具有不同的民族風格,形成了音樂的民族主義趨勢。

8、十四世紀義大利世俗音樂體裁有:牧歌、獵歌、敘事歌。

9、義大利十四世紀的重要音樂家:蘭地諾,其作品追求獨特的個人風格,它所使用的終止式,自和聲史上被稱為“蘭地諾終止式”。

10、十四世紀歐洲出現的新樂器:古鋼琴、羽管鋼琴

音樂考研|西方音樂史複習題:中世紀音樂Medieval Music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