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時期-亂世皇帝劫:2、前趙諸帝㈡

劉淵的妻妾或曰嬪妃不知有多少,只知道他自立為漢王時,立呼延氏為王后。四年後他稱帝時,那呼延氏卻沒有順理成章地被立為皇后,是死了?失寵了?還是被廢黜了?不得而知,只知道被立的皇后姓單。劉淵死後,經過一番周折,其第四子劉聰當了皇帝,尊單皇后為單太后,尊自己的生母張氏為帝太后;封弟弟劉乂為皇太弟,使他成為自己的法定繼承人。這位單太后估計還算年輕,而且“姿色絕麗”,劉聰便不顧輩份,與她有了不正當的關係。本來,匈奴族固然有“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漢書·匈奴傳上》)的習俗,然而劉淵家族久居內地,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漢化,而這單太后偏偏又是劉乂的生母,劉乂“屢以為言”,大概是勸母親注意自己的名聲吧,終於使堂堂單太后“慚恚而死”,而且死得很早,就在丈夫劉淵去世的同一年。估計這位單家女子也是劉淵生前最寵愛的,劉淵若地下有知,能不與妻子一樣“慚恚”麼?至於劉淵的另一個妻子張氏,即劉聰的生母,劉淵在世時地位不太高,劉聰稱帝后雖然當了“帝太后”,後來又被尊為太后。這位張太后於丈夫死後兩年多病逝,我們下面還會提到她。

十六國時期-亂世皇帝劫:2、前趙諸帝㈡

再來看看劉淵的兒子們吧。

劉淵至少有五個兒子:劉和起初被封為梁王,後來被立為皇太子;劉裕被封為齊王;劉隆被封為魯王;劉聰先被封為鹿蠡王,後改為楚王,併兼任大司馬;劉乂被封為北海王。劉淵死於夏曆七月十八日,當天皇太子劉和即位。據說這劉和“身長八尺,雄毅美姿儀,好學夙成,習《毛詩》、《左氏春秋》、《鄭氏易》”(《晉書·劉元海載記附劉和載記》),不但身高一米八以上,一表人材,還酷愛學習,深受漢族儒家文化薰陶,應該是個比較理想的“革命接班人”了。可惜這些僅僅是表面現象,自從他被立為皇太子後,其性格缺陷就充分暴露出來,那就是“內多猜忌,馭下無恩”。老皇帝既死,其在世時尚被掩蓋著的矛盾便立刻浮出水面:宗正呼延攸是呼延王后的兄弟、劉和的親舅舅,可是劉淵認為他既無德又無才,所以一直沒有提拔他,臨終前更沒讓他進入“顧命大臣”的圈子;西昌王劉銳也把未能當上顧命大臣看作一種恥辱;而侍中劉乘則一向討厭楚王劉聰。這三人連成一氣,抱成一團,對新皇帝劉和說:“先帝沒有考慮到輕重形勢,讓劉裕、劉隆、劉乂三位親王掌握著強大的軍隊而居住於平陽城內,大司馬楚王統馭著十萬大軍駐紮於京郊之外,陛下名為‘至尊’,不是如同寄坐於這個位置之上麼?怎能不趕快想想辦法!”劉和最信任這位舅舅,果然很快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先下手為強。

十六國時期-亂世皇帝劫:2、前趙諸帝㈡

二十日夜間,劉和召集安昌王劉盛、安邑王劉欽與領軍馬景等,把自己的決定告訴他們。劉盛勸道:“先帝的棺木還停在堂上,那四位親王又沒有明顯的叛逆行為,一旦自相殘殺,天下人會如何看待陛下呢?再說大業還剛剛開始,陛下千萬不要聽信讒言而懷疑自己的親兄弟啊!倘若連兄弟也不可信任,那麼普天之下,還有什麼人可以信任呢?”呼延攸與劉銳厲聲喝道:“事情已經決定,沒有商量的餘地,你安昌王竟敢壞我們的大事麼?”命令左右侍從,當場砍死了劉盛,劉欽與馬景嚇得連忙屈服,說:“唯陛下之命是從!”這一來大家“同仇敵愾”,很快就擬定了行動方案。第二天一早,劉銳率領馬景去進攻城外的楚王劉聰,呼延攸率領劉安國進攻齊王劉裕的府第,劉乘率領劉欽進攻魯王劉隆,尚書田密與武衛將軍劉璇(音xuán)則被派去進攻北海王劉乂。大概是這次行動實在太不得人心吧,田密與劉璇突然“反水”,不但不殺劉乂,還簇擁著劉乂斬關而出,投奔劉聰去了。劉聰聞變,立即命令部下披盔戴甲,嚴陣以待。而劉銳呢,聽說劉聰有了準備,便不敢造次,調轉馬頭,回城與呼延攸、劉乘等共同進攻劉裕與劉隆。由於田密與劉璇的“叛變”,呼延攸與劉乘害怕原本立場就不堅定的劉安國與劉欽步田密與劉璇的後塵,乾脆也殺掉了他們倆。接下來的行動倒也頗有效果:七月二十一日當天,殺掉了齊王劉裕;二十二日,又順利地殺掉了魯王劉隆。誰知到了二十三日,劉聰率軍反攻,並一舉攻下了平陽城的西明門,劉銳等逃到南宮,劉聰軍的前鋒尾隨而入。二十四日,劉和被殺於南宮光極殿西室。可憐漢趙帝國的第二任皇帝,從七月十八日登基到二十四日被殺,滿打滿算,在位只有短短7天!加上被他殺死的親弟弟劉裕與劉隆,開國皇帝劉淵去世剛剛“頭七”,五個兒子就已經報銷了三個,若棺中有知,這位父親焉能瞑目!至於劉和的舅舅呼延攸與西昌王劉銳、侍中劉乘等,自然不會有好結局,都被劉聰“梟首通衢”示眾:你們大家都看好了,這就是“謀逆”者的下場!唯獨那個領軍馬景運氣比較好,不但沒受到懲罰,還被劉聰任命為大司徒——很可能他在這場政變中看清了形勢,轉變了立場,替劉聰立下了汗馬功勞吧?

十六國時期-亂世皇帝劫:2、前趙諸帝㈡

殺掉劉和後,文武百官都請求劉聰登極稱帝,劉聰卻認為北海王劉乂是單太后所生,是先帝的嫡子,應該讓他繼承帝位。劉乂哪敢接受,甚至痛哭流涕地“固請”劉聰登基,劉聰推讓了好久才表示接受說:“劉乂與諸位因為國家尚未統一,禍患災難仍然嚴重,看我年紀較大罷了。國事為重,我怎敢再推辭,只有姑且擔當這一重任了。等劉乂長大之後,我再把寶座交還給他。”就這樣,劉聰成了漢趙帝國的第三任皇帝。在封自己的幾個兒子劉粲等為王之前,首先立劉乂為皇太弟,表示將來要讓這個弟弟繼承皇位。然而,人們不禁要問,面對著幾乎人人垂涎的皇帝寶座,劉聰果然是一位真誠推讓的謙謙君子麼?

在《資治通鑑》第87卷中,劉聰還有一個“嫡兄”劉恭。也就是說,劉淵至少有六個兒子,而這位劉恭既然被稱為“嫡”,又顯然不是年輕的單後所生,那就應該是“漢王后”呼延氏所生了。可惜,劉聰覺得自己以庶子“越次而立”,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因此便妒忌起“名正言順”的劉恭來,妒忌的結果是,就在同一年,即劉聰登基不久,乘劉恭睡覺時,派人鑿開牆壁,將其“刺而殺之”。嗚呼,劉淵的兒子又報銷了一個!看了這段記載,或許會讓人費解:如何將刺殺嫡兄劉恭的劉聰與“堅決”讓位給嫡弟劉乂的劉聰統一起來?

(《高處不勝寒——皇帝與他的后妃兒女們》系列之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