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中的老行當泥瓦匠師傅

三合土怎麼念

古語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廣袤的農村各種匠人成出不窮,有木匠、瓦匠、石匠、小爐匠、皮貨匠等,這裡只說為農村百姓蓋房起屋的泥水匠人。

泥瓦匠一般稱做師傅。以前鄉村的泥瓦匠師傅同賣貨郎一樣走東家串西家,看哪家要建房或翻修房子和土方,一般來說,農村冬季的建築生意比較旺盛,這個季節,迎親嫁娶的和有餘錢的人家幾乎都集中在這個時間建新房,一直旺要到次年春季,東家一般是挑一個吉利日,叫泥瓦匠師傅挑著工具擔子上門開工,吃住在東家,做完一家的泥水活,至少得花上個把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

泥水匠又叫泥瓦匠。這個行當的基本特徵是把房屋頂面牆面、地面打磨光生。最早的泥水匠,特別是在村裡修房蓋屋,通常就是用泥和水把房屋表面敷光抹平,泥水匠稱謂由此而來。城裡修房建屋,打整內牆表面、地面最多也就是用河沙、炭灰加上石灰混合攪拌而成。更高階的建築,其地面也不過用上“磨石”。

泥水匠不光敷牆打得,上房蓋瓦的事也屬於他的行當範疇。現在的泥水匠所用工藝、材料已經大大不同,什麼水泥、膩子、膏灰、塗料、牆紙、牆布、瓷磚、大理石、人造石等等,已是裝飾行內新式泥水匠的把式了。

老行當通常都是老把式,手工,工具也簡單。泥水匠的工具不外乎就是:磚刀,用於砍切磚瓦;灰刀,用於大面積抹灰,敷平;抿刀,用於細節處理。至於取直用的線垂,找平用的角尺、木板,自然也在他的“灰桶兒”裡邊。泥水匠出外幹活提著個灰桶兒就去了,一應家當全在那裡。

老式的貧民居,單單一個屋頂就幾經變遷,從茅草屋到棚屋,那時沒泥水匠多少事,通常用“捆綁工”。茅草或竹棚用篾、圓絲(鐵絲)拴拉,捆綁,接頭處用船釘子加固。70年代以後,茅草房、棚房漸漸少些,人們蓋房用木料、用小青瓦,哪怕四五層的“高樓”,屋頂也用小青瓦。

三百六十行中的老行當泥瓦匠師傅

老家的老宅

砌牆用半截磚頭,一車車地拖來,便宜,相當於現在工地上廢棄不用的垃圾。有些泥水匠同時也是磚瓦匠,房牆隨磚柱一截截砌上,達到一定高度裝上房梁,然後是架上人字木、檁子、椽子。一切固定了,屋瓦上頂,泥水匠將小青瓦由上到下按順水鋪就。瓦是凹形,凹面為陰,背面為陽。直鋪在椽子上的瓦凹面朝上,叫“溝瓦”,兩溝之間有一順水再蓋上“蓋瓦”,陽面朝上。間隔一段要用兩匹“亮瓦”,玻璃材料,便於房屋透光;更省一些的,連亮瓦都不用,直接留孔,用破缸缽遮擋。

但是,這樣雖然透光擋雨,起風時,屋裡人就吃不消了,又要臨時去遮一下。鋪瓦的同時,泥水匠還要在屋脊及簷口坐上“灰” 即三合土,那樣才算收頭。就像書法用鎮紙一般,壓住,免得一風吹來稀里嘩啦掀跑了。

三百六十行中的老行當泥瓦匠師傅

閻府老宅

新修的瓦房,和原先的棚戶一比就顯得整齊、漂亮了。一座小屋,頂上是 幾千匹小青瓦一溜一溜地順直鋪就,陽光照在上面更加的新鮮光亮了;一下雨,雨水順瓦溝“嘩嘩”地流淌,在簷口處懸下,水簾兒成串成柱,應和著屋旁的綠樹,屋前的溪流,遠處的青山。坐在門前,可以看見垂釣者的斗笠和蓑衣把人蓋了……

如果新砌的房內牆也用磚,泥水匠就可以少些手腳,直接在牆上找平,敷灰,再粉白。可是,多數人家內牆用“照壁” 這裡所說的照壁,和大戶人家造古典建築進大門處的遮擋、隔斷不是一個概念—它指竹木籬笆襯裡,外面敷光的隔牆。和用磚相比,照壁佔地省,花錢少。

先用竹木固定出框架,再用竹片編就,用泥敷平,繼而敷以三合土,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用石灰漿粉刷。裡面都是些湊合的材料,面子上卻平平整整,白白生生的。主婦一般很滿意那樣的處理,花錢不多,表面卻光鮮可人。

待牆上整平了,泥水匠的活路基本上就完了。講究的人家要在地面用三合土,也儘量自己動手,能省則省。

三百六十行中的老行當泥瓦匠師傅

閻父墓園牌樓

河沙、炭灰、石灰按2:3:5的比例用水和了,反覆攪拌,然後往地面鋪上一層,碾平,待水分收幹未乾——叫做“收汗”時,用平板挨著拍打,震出“漿子”來,又逐一用平整的卵石去敷平,去“提漿”,然後再拍打,“提漿”抹平,若是者三。最細滑的灰漿便硬結在地面的表層,幹了踩上去,走路有響聲。合土已經是很高階的了,以前多數人家屋裡是坑坑窪窪的“千腳泥”,所以,安張床,架個鋪,甚至擺放桌子也要用石塊兒、木頭去塞一下。

如此看來,泥水匠不必有多少文化,一代一代的徒弟就是靠師傅“帶”過來的,“過經過脈”處也是口耳相傳,技術主要靠在實踐中積累,所以進步緩慢。這與我國長期是個農業大國和文盲遍地的國情有關。就那一手技術,兩把磚刀,可以受用一輩子。有的師傅技術本也不錯,可一說起文化來,就“一字讀棒槌”了,鬧出的笑話反而在“文化”上更出彩。泥水匠的故事中也有很精彩的,他們通常邊做活路,邊拿自己開心。既承認了現實,又得到了快活。

據說某村有個泥水匠,智商不高,識字不多,卻娶了一個聰明的老婆。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村裡辦了一個掃盲班,免費教大家認字。泥水匠在老婆的鼓勵下也去報名上了夜校。上課的第一天,老師有針對性地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泥”字,然後問他:“你知道這是什麼字嗎?”泥水匠搖搖頭:“不知道。”他老婆坐在旁邊,就悄悄引導他:“笨蛋,這個字你也不曉得,你每天都摸在手上的是什麼?”泥水匠恍然大悟:“我知道了,是‘奶’。

老師一臉愕然,旁人鬨堂大笑。隔天,老師教算數。問他“四加四等於幾?”泥水匠掰著手指頭認真地算起來,然後告訴老師“等於八”。他老婆在旁邊替他著急:“你都這麼大的人了,還掰手指頭算數人家會笑你的。下次如果要掰手指頭,就把手插在褲袋裡不要給人看了笑話。”泥水匠懂了。

三百六十行中的老行當泥瓦匠師傅

唐代文學家韓愈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曾經為一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寫過一篇傳記,題目是《圬者王承福傳》。所謂“圬者”,即泥瓦匠。在韓愈眼裡,這個名叫王承福的泥瓦匠工作卑賤而又勞苦。

所謂“圬者”,即泥瓦匠。在韓愈眼裡,這個名叫王承福的泥瓦匠工作卑賤而又勞苦。然而看看王承福的神色,似乎悠然自得,這使韓愈有些不解。透過與王承福接觸,他發現王承福說的話簡潔而有道理,甚至充滿哲理,於是欣然為其作傳。

王承福說:“夫鏝易能,可力焉。又誠有功,取其直,雖勞無愧,吾心安焉。”意思是說,泥瓦匠這項工作是簡單的技能,只要肯花力氣就能做好。一旦做出了成績,就能拿到報酬,雖然勞苦,卻沒有什麼可慚愧的,我心裡是安穩的。

韓愈認為王承福是“所謂獨善其身者也”,他肯定了王承福的話,並對“薄功而後饗”、“貪邪而亡道”的社會現象進行了嚴厲批判。同時,韓愈意識到自己也是一名官員,王承福的話對他也有警示意義,所以他給王承福立傳,自己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