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這首詩的最後部分,說明了杜甫為什麼沒有徑歸成都

事後杜甫有詩,把當時的情況,作了一個全面的分析。昔我去草堂,蠻夷塞成都,今我歸草堂,成都適無虞。請陳初亂時,反覆乃須臾,大將赴朝廷,群小起異圖。中宵斬白馬,盟歃氣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斷劍閣隅。布衣數十人,亦擁專城居。其勢不兩大,始聞蕃漢殊。西卒卻倒戈,賊臣互相誅,焉知肘腋禍,自及梟獍徒。義士皆痛憤,紀綱亂相踰。一國實三公,萬人欲為魚。唱和作威福,孰肯辨無辜。眼前列杻械,背後吹笙竽。談笑行殺戮,濺血滿長衢,到今用鉞的,風雨聞號呼。鬼妾與鬼馬,色悲充爾娛。國家法令在,此又足驚籲。賤子且奔走,三年望東吳,弧矢暗江海,難為遊五湖。不忍竟捨去,復來薙榛蕪,入門四松在,步屨萬竹疏。舊犬喜我歸,低迴入衣裾,鄰里喜我歸,沽酒攜胡盧,大官喜我來,遣騎問所須,城郭喜我來,賓客隘村墟。天下尚未寧,健兒勝腐儒,飄飄風塵際,何地置老夫?於時見疣贅,骨髓幸未枯。飲啄愧殘生,食薇不願餘。一《草堂》

《草堂》這首詩的最後部分,說明了杜甫為什麼沒有徑歸成都

《草堂》這首詩的最後部分,說明亂後的生活,也說明了在送嚴武過了綿州以後,杜甫為什麼沒有徑歸成都。但是前面的一大半,說明當時的動亂,是《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詳載的。在徐知道發動的時候,雖然只是存心割據,『西取邛南,北斷劍閣』,不是沒有一定的策略。但是徐知道既然脫離長安而獨立,他的部下又把他殺了,各據一方,唯我獨尊。這就必然要走上『一國三公」的道路,豈但「三公」,凡是手下能抓到三五十人的,也必然要各擁專城,聊以自娛。於是互相殘殺,進行一場『人肉大餐』。不僅如此,死者是死了,但是閨中有鬼妻鬼妾,廄中有鬼犬鬼馬,於是再進行掠奪。「鬼妾與鬼馬,色悲充爾娛』。這是杜甫特有的慘痛而殘酷的寫法。

《草堂》這首詩的最後部分,說明了杜甫為什麼沒有徑歸成都

這一切和河南境內進行的幾十萬乃至百萬人的大屠殺無關,那裡的慘酷和沉痛比蜀中要十倍乃至百倍嚴重,但是杜甫在寫出了「三吏』「三別』以後,由於他離開了那阿修羅地獄,沒有機會再加以敘述。「在成都和蜀中進行屠殺的當中,杜甫只是想早日脫離這地方,所以在《悲秋》詩裡,入手便稱『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最後只說『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草堂》這首詩的最後部分,說明了杜甫為什麼沒有徑歸成都

那時嚴武由於兵戈滿地,還沒有脫離巴蜀。二人各有詩一首,杜甫有《九日奉寄嚴大夫》:九日應愁思,經時冒險艱,不眠持漢節,何路出巴山?小驛香醪嫩,重巖細菊斑,遙知簇鞍馬,回首白雲間。嚴武有《巴嶺答杜二見憶》”臥向巴山落月時,兩鄉千里夢相思,可但步兵偏愛酒,也知光祿最能詩。江頭赤葉楓愁客,籬外黃花菊對誰,跋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勝悲。

《草堂》這首詩的最後部分,說明了杜甫為什麼沒有徑歸成都

在川蜀混戰的當中,中原的形勢突然來了一個大變,河南、河北全部大定了。本來在史思明稱帝的時候,他自己身臨前敵,和李光弼打了好幾次硬仗。因此洛陽、河陽、懷縣等處形成了拉鋸戰,人民的痛苦不可盡言。李光弼是一位名將,但是在史思明手裡討不到什麼便宜。從史思明看來,也不急於攻破潼關,因為一則不妨由李姓王朝留在長安,抵禦吐蕃的入侵,為自己樹立一座擋風牆,二則只要李光弼垮臺,可以隨時西破潼關,南收唐鄧,為自己樹立一個不可動搖的基礎。這時的人民是痛苦極了,有了唐皇帝,再有安祿山這個燕皇帝,及至安祿山死了,人民剛看到一線生路,再來一個史思明,也是燕皇帝。說也奇怪,這三位皇帝,正想立萬世有道之基,偏偏都死於自己的兒子之手。

《草堂》這首詩的最後部分,說明了杜甫為什麼沒有徑歸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