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擁有全球最遼闊、最美的漁場!

在美麗的南海北部灣上,有一塊“冬季草不枯,非春也開花,季季魚泛鱗,果實滿枝椏”的寶地,這就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同胞所居住的地方──巫頭、萬尾、山心,俗稱“京族三島”。京族三島隸屬廣西防城港東興市,背倚桂南十萬大山,與越南僅一水之隔。其中巫頭、萬尾二島與越南更是近在咫尺,雞犬相聞,涉水可渡。

他們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擁有全球最遼闊、最美的漁場!

說起京族三島,我印象裡應該是三個相互獨立被海水隔開的島嶼才是,但是乘車從東興縣城到京族三島,一路上卻一個大橋都沒有碰到,全都是陸地相連,這怎麼叫做“島”呢?當地的同仁朋友解釋道:京族三島原先確實是由海水沖積而成的三個獨立的沙島,不過上世紀五十年代,當地居民被髮動起來圍海造田,在三個島嶼外築起海堤阻斷海水,然後再用大量的土石填海把原先各自獨立的島嶼連了起來,因為京族主要是靠下海捕魚為生,島上土地很少,當時也為了多造出點田地來種糧食。我這才恍然大悟。事實上,京族同胞擁有著整個中國南海的漁業捕撈權,換句話說,以漁業為生的京族,擁有著全球最大、最美、物產最豐饒的海洋漁場!

在東興,三島中的萬尾島西面連至巫頭島的沙灘稱為金灘,因沙色金黃而得名。沙質細軟,灘平浪靜。那天我正好遇到有京族漁民在拉大網。京族三島淺海一帶盛產各類海魚,有黃魚、馬交魚等,京族人民善長拉大網捕魚。我發現大網長達1000多米,重約4000斤,由30多人抬網至海邊,有帶頭人乘船沿距海邊70多米遠的地方沿沙灘岸線兩頭下放,最後拉至沙灘,形成一個800多米長的半月形包圍圈,隔個把小時後,幾十人各在兩頭拉,從早上拉到中午12點才將大網拉上沙灘,一般能打幾百至上千斤魚。

他們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擁有全球最遼闊、最美的漁場!

我這次踏訪京族三島,整個旅程是從江平鎮的潭吉村口,穿過一片鹽田先進入萬尾,然後到巫頭,再繞道到山心的。一路走來,三島給我的印象,確實令我耳目一新、心曠神怡。這裡的海,極目可望的是一灣避風、遼闊而湛藍的淺海,它處在江山半島和支那半島越南北段的擁護中,顯得溫暖、平和而靜謐,即使風起潮湧的時候也波瀾不驚;這裡的沙灘,是與紅樹林以及木麻黃林帶緊密相連的沙灘,它金黃潔淨,寬闊平緩,其中萬尾金灘長達十里;這裡的地貌,是南海北部灣的海流,與江平鎮兩翼的河流相互作用沖積而成的沙質地貌,它潔白清爽、柔軟而富有彈性,這樣的沙地幾乎遍及整個三島。其中有很多地段的沙丘,在陽光的映照下白得象北國的雪,因而有當地文人把這樣的沙地,乾脆譽之為“南國雪原”。

他們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擁有全球最遼闊、最美的漁場!

奇妙的是,就在這沒有山丘,也沒有溪流,甚至沒有土壤的沙地上,卻頑強地生長著茂密的植被!這些還是原生態的植被,走近了看景緻也是各不相同的:蒼翠而挺拔如青紗帳一般的是木麻黃林木;色彩斑駁似原始叢林的是老藤、荊棘、古榕和其它灌木。在不同林帶交替的空間,還有成窪的溼地,溼地裡長滿了一浪浪碧綠的水草和一波波挨擠的蓮蓬。那些快活的海鳥,也似乎特別鍾情於大海與三島之間互動形成的環境。成群的白鷺,不僅喜歡在藍天碧海間翱翔,在灘塗溼地裡覓食,在草坪乃至牛背上,而且十分自由而安詳地,就在京族民居附近的林木上築巢、棲息和繁衍。這些富有旺盛生命力的各類生物,既賦予了沙質地貌的三島以無限生機,同時也造化了三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和如詩如畫的意境,從而使美麗的三島宛似南國海濱的香格里拉——顯得格外的神奇、格外地引人入勝。

與三島的濱海風光相交融,三島的風情也是獨特、濃郁而迷人的。在這裡吃海鮮,遊客只須到就近的林陰裡或海灘邊,隨意找個大排檔,即可享用到世界上最生猛也最鮮美的海味,其生猛和鮮美的程度,用京族人的話說那是“從海里跳到鍋裡”,其間是沒有折扣的。在這裡遊憩玩耍,則儘管信馬由韁隨心所欲地走走,也自然會看到京族人正在進行的各種歡暢怡然的漁事活動。他們或理網修船,或出海捕撈…。。或加工海蟄或卸魚、交易等等,無論領略到哪種景象都令人興奮、令人駐足。住進京族漁家旅館,或許是最值得也最令人難忘的。這裡的漁家旅館很多,既乾淨、便宜又方便親海,還能享受到京族禮儀的熱情款待,能更直接地感受到京族的風土人情。至於那些刻意要在這裡做深入考察的雅客們,倘機會湊巧或有京族大佬的引薦和安排,還可以觀賞到京族哈哥哈妹,唱歌彈獨絃琴等各種活動呢。

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就位於東興附近的上思縣西南部。山峰層巒疊嶂連綿聳立,十萬是個概數,可想而知這片森林的壯闊。獅頭山是園區內最高海拔的山峰,海拔1264米,雨後上山霞光萬道,飄渺如入幻境,在山頭遠眺可見北部灣碧海茫茫,帆影點點,頗有仙境味道。

哈節,是京族最大的民族節日。又稱“唱哈“節。“哈”在京語中有兩重意思,其一為“吃”,其二為“歌”或“唱歌”。所以哈節也稱為“鄉飲節”、“歌節”或“唱歌節”。節日活動內容有祀神、祭祖、鄉飲、娛樂。哈節的日期因地而異。萬尾是農曆六月初十,巫頭為農曆八月初一,山心為八月十日。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哈亭具有獨特的民族建築形式。除用作唱哈外,還立有全村共同敬奉的神像、神位和各姓的祖先牌位,是祠堂、神廟和娛樂場所三位一體的建築。節日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雲集哈亭前舉行迎神、祭祖、“唱哈”等活動。祈保生產、人畜興旺, “唱哈”時,要有獨絃琴的伴奏;表達愛意對歌時,要有獨絃琴的起調……

如今,生活越來越富裕的京族人開始關注如何將本民族璀璨的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有著400多年曆史的獨絃琴由此獲得了新生。獨絃琴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喜愛,很多人慕名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蘇春發先生學習演奏和製作獨絃琴的技術,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將所學傳授給京族的中小學生。古老的獨絃琴技藝正在京族三島不斷髮展。獨絃琴特有的裝飾音和長顫音,隨著小竹片的彈撥如波浪起伏,時而婉轉悠揚,時而熱烈奔放,奏出了京族人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甜蜜暢想。也是因為孤陋寡聞吧,如果沒到過京族三島,我是真不敢相信世界上還有一根弦的樂器,而京族偏偏就有。獨絃琴是京族的獨有樂器,在京語中稱“旦匏”,也叫“獨弦匏琴”,早在公元8世紀,就已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以及緬甸、越南和東南亞各國。京族群眾平常過節、喜慶豐收,都喜歡用獨絃琴來伴奏唱哈(歌)。

京族“竹槓舞”一般在盛大節日或秋後舉行,屆時,京族男女青年穿著節日盛裝,參加“跳竹槓”,歡度節日,歡慶豐收。在一塊平坦的場地上,平行放兩根長竹槓,相距四、五米,再在兩根長竹槓之上橫放八根短竹槓,如參加的人多,可多放短竹槓。跳竹槓時分為打竹槓和跳竹槓兩部分人,打竹槓人分為兩排,四人站在平行的長槓外邊,京族人經常開展竹槓舞比賽,開始時,打竹槓人雙手各握一根槓端,蹲在地上;然後在鑼鼓和樂器的伴奏聲中,將手中的竹槓相互合擊,並與地面平行的竹槓相互叩打,時而竹槓一開一合,時而一上一下,發出呱噠呱噠的有節奏的響聲。跳竹槓者四至八人,隨著竹槓的分合、高低,靈巧地跳躍其間,並做出各種優美的姿勢,如單跳、雙跳、側身、騰越……動作千變萬化,十分優美耐看。打竹槓,有坐、蹲、站三種姿勢,一般先坐打,然後蹲打,最後站打,難度越來越大。凡是跳竹槓者的腳、腳跟、脖子和腰被竹槓夾住或碰著就認輸,自動退出場地;凡是經過坐、蹲、站打一直保持不敗者,即是優勝者。人們對優勝者十分敬重,除了敬酒、敬檳榔獎賞外,有時還要用竹槓將優勝者高高抬起來,以示祝賀。

這裡的萬尾島與越南隔海相望,我所到之處都可以體味到濃厚的京族文化、交融的中越風情,令人難忘的民族特色與邊陲奇情。這裡的多數京族同胞仍保留著自己獨特的社會文化習俗。有小部分老年婦女中仍然穿著本民族服飾,特別喜愛吃一種叫“餈粑”和“米壹絲”的食品,調味品用“鯰汁”等,此外,京族婦女嗜好嚼檳榔,男子吸菸愛用水煙簡或煙煲。但居住在類幹欄式的房屋的很少見,家家戶戶住進了整潔的樓房,以前人們住的草棚屋、石條瓦房只有在博物館中才能看到。

三島的區域面積雖小,然而,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交融如三島這般優異的卻未曾見過。到過三島的人,我相信都會讚歎:這好一派南國濱海風光與京族風情真是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