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留名:歇後語裡說張綱(揚州江都鎮張綱)

張綱鎮原名張網溝,因東漢廣陵太守張綱在此收撫義軍張嬰,澤潤百姓而得名。張綱是東漢一位有膽有識、不畏權奸的循吏。據《後漢書·張綱傳》:“漢安元年(141)選遣八使循行風俗……餘人受命之部,而綱獨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狸!’時,廣陵賊張嬰等眾萬人……寇亂揚徐間……朝廷不能討,以綱為廣陵太守。”張綱改以撫慰的手段,張嬰為其誠意所打動,說自己“相聚偷生,若魚游釜中,喘息順臾間耳”,願意歸順朝廷。

循吏留名:歇後語裡說張綱(揚州江都鎮張綱)

張綱

這一段關於張綱的歷史記載,後來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三個成語典故:

“張綱埋輪”。比喻不畏權貴,直言正諫,敢於彈劾當權者。

“安問狐狸”。豺狼正在道路前方,為何卻要折返去逮捉狐狸呢?比喻有巨盜梟雄在位,卻只敢拿宵小之徒開刀。

循吏留名:歇後語裡說張綱(揚州江都鎮張綱)

“魚游釜中”。魚在鍋底遊,比喻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之中,有行將滅亡之虞。

張綱招降義軍,平息干戈,讓百姓免於一場兵禍。後來,張綱又濟惠百姓,勸課農桑,於東陵村東開溝,引岱石湖水灌田,百姓喜獲豐收,故名此溝為“張綱溝”,後被諧音為“張網溝”。為感激張綱的恩德,當地百姓為他建了廟、塑了像,並衍生出一些與此有關的歇後語。

循吏留名:歇後語裡說張綱(揚州江都鎮張綱)

張綱神像臉上塗了一層金粉,過了不久,有貪圖小利之徒趁人不備,偷偷將神像臉上的金粉刮掉了。神像破了相,落下疤痕,成了爛臉菩薩。於是,就引申出“張網溝的菩薩——爛臉”的歇後語,用來譏諷那些死皮賴臉、死纏硬磨向別人借貸或請別人辦事的人。

張綱鎮附近的人,常去張綱廟中向神像求籤祈禱,但不可能每次都靈驗,得到迴應的比例較小。而遠處的人來燒香拜佛,一年難得有幾回,很可能許一回願,就真的得到了應報,似乎靈驗的比例要高得多。所以,又有了“張網溝的菩薩——照遠不照近”的歇後語,用來形容有些人與鄰居處不好,或對身邊同事、部屬照顧不夠或不關心。

循吏留名:歇後語裡說張綱(揚州江都鎮張綱)

張綱引渠灌溉,農民獲得好的年成,張網溝一帶的漁民也就安居樂業。加之張綱鎮水陸交通較為便利,來往客商頻繁,百業興旺,小小漁村逐漸成為小有名氣的集鎮。

張綱鎮臨江,糧船大多停在八江口。人們用驢子馱運糧食,一趟又一趟地往返於張綱與仙女廟之間。兩地距離較近,時間一久,驢子也就認得走過的路了,把糧食馱到仙女廟後,不需要人趕,它就會自動返回張網溝。老主顧租驢,熟門熟路,不用趕驢人跟著,到了目的地,租驢人把租金放到驢身上的布搭兜裡,向驢揮揮手,驢就獨自朝回走了,因此也就有了“張網溝的驢子——兩頭趕”的歇後語。

循吏留名:歇後語裡說張綱(揚州江都鎮張綱)

客商常常租用張網溝的驢子,向仙女廟運送貨物。兩地間貿易繁忙,貨物運抵仙女廟後,往往還能攬到回張綱的其它生意,驢子滿載而歸,不會跑空檔。出門辦事、走親訪友也要租騎小毛驢,而驢主人則牽驢相隨。到了目的地,毛驢再租給他人騎乘回程,從不走“單片子”,所以說“張網溝的驢子——兩頭趕”。

後來,這一歇後語形容一些人除了從事本業,還要兼顧其他職業;或某人既要忙此事,又要忙彼事;又指某人上班忙工作,下班又趕回家忙家務,故均被調侃為“張網溝的驢子兩頭趕”,或直接被說成“張網溝的驢子”而不說“兩頭趕”,聽者也知其意。

循吏留名:歇後語裡說張綱(揚州江都鎮張綱)

張網溝養驢的人家,對老主顧租驢,雙程的是回頭結賬,單程的得先付租金,生人如果沒人擔保是租不到驢子的。養驢的人家把這些驢子調教得好,跑揚州、跑仙女廟、跑磚橋都是專線專驢,各跑各的,即使沒有主人跟回頭,它也認得路,而且絕不會跑過頭。如果想討驢子的巧,那是絕對沒門。到磚橋還剩裡把路,驢子就自動到站,不跑了。在張綱租驢到仙女廟,若是去仙女廟北邊的雙溝,這三五里路驢子也絕不肯走。非但不多走,到了江都閘這個地方,還未進鎮,它就停下了。騎驢人如果打驢子,驢子就會陡然一尥蹶子,把騎驢人摔一個大跟頭。人還沒有明白怎麼回事,這驢掉頭就回去了,嘴裡還發出歡快的聲響,似乎嘲笑跌倒在地上的人。這也叫“張網溝的驢子——兩頭趕”。

斯人已逝千年,舊跡難尋,但說起這些流傳於民間的歇後語,或許循吏張綱又會在人們的記憶中復活。 朱毓麒(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