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登基後,第一年就削掉了五位藩王,他為什麼這麼著急削藩?

第一年就幹掉了五位藩王,朱允炆即位後,他為什麼如此著急削藩?

朱允炆登基後,第一年就削掉了五位藩王,他為什麼這麼著急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皇孫朱允炆即位,新皇即位後有很多事要處理,要給太祖服喪、大赦天下、遴選官員等等。到了八月,朱允炆就開始著手削藩,距離登基只有兩三個月。

史料記載:

“八月,周王橚有罪,廢為庶人,徙雲南。”

周王朱橚被廢為老百姓,發配雲南。削藩是新皇帝總要面對的問題,尤其是守成之君,難免會碰到藩王擁兵自重等問題,那麼朱允炆為何如此急於削藩?

朱允炆登基後,第一年就削掉了五位藩王,他為什麼這麼著急削藩?

一、即位前朱允炆已經預感到了威脅

朱標去世後,諸王蠢蠢欲動,為了安定諸王,為了親愛的太子,也為儘快安定局勢,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年齡尚小,經驗不足能力欠缺,所以諸王對朱允炆除了忌恨就是不屑一顧。

朱棣在諸王中軍功最高、資歷也老,同樣渴求著皇位。一次,朱棣在宮中碰到朱允炆一人獨行,便走上前去挑釁道:

“不意兒乃有如此!”

沒有想到你也有今天,並且很有可能朱棣是拍著肩膀給朱允炆說的。

倒黴的是朱元璋看到了此事,朱棣對未來皇帝如此不敬,這可是惹怒了朱元璋,就在危機關頭,朱允炆急忙插了句話:

“臣叔父愛臣故耳!”

朱允炆登基後,第一年就削掉了五位藩王,他為什麼這麼著急削藩?

意思是我們叔侄關係很好,才這樣的。朱棣轉危為安,而叔侄的感情也變得十分微妙,朱棣的野心昭然若揭,朱允炆也愈加堤防藩王的不法行為。

朱棣的舉動不是個例,史料中也曾提及:

“時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

此時朱元璋還在位,各種不法跡象已經顯示出來,一方面是由於對朱允炆的不屑,另一方面是對朱元璋的不滿。

例如齊王朱榑“然性兇暴,多行不法”,藩王們都想要那個皇位,從朱允炆的所見所聞中,早已感到了威脅之意。朱允炆在繼位之前也曾問過太常卿黃子澄:

“諸叔各擁重兵,何以制之?”

在很早之前朱允炆就在考慮藩王問題,只不過他並沒有想好解決辦法。即位後天下太平,最大的威脅不是蒙古人,而是藩王,於是為了江山安全,他必須儘快削藩。

朱允炆登基後,第一年就削掉了五位藩王,他為什麼這麼著急削藩?

二、幕僚建議

朱允炆有意削藩,但作為皇帝也需要大臣們的支援,並需要有人為其出謀劃策,如果大臣們大多反對削藩,這削藩的命令也可能會大打折扣。

黃子澄支援削藩,並曾對朱允炆說過:

“藩王的軍隊只能自保,如果事情有變,皇帝出大軍討伐,他們誰能抵擋的住呢?”

這話跟沒說有什麼區別,藩王造反,朝廷當然還要出兵,但黃子澄並不瞭解軍事,大多紙上談兵。

黃子澄之前是就是東宮伴讀,在削藩和靖難之役中的很多決策來自黃子澄,換言之,黃子澄的建議對朱允炆很重要。齊泰是另一位建文重臣,朱允炆即位後升任兵部尚書,齊泰同樣支援削藩,只是他建議先從朱棣下手。而黃子澄想從其他諸王下手,最終定好的是先削掉其他藩王,再解決燕王朱棣。

有諸位重臣的支援,朱允炆也堅定了削藩的決心,言出必行,恰巧當時有人舉報周王朱橚有異謀,便令李景隆前去捉拿,削藩行動就此開始。

朱允炆登基後,第一年就削掉了五位藩王,他為什麼這麼著急削藩?

三、

朱元璋自廢武功,建文帝坐臥不安

朱元璋為了子孫安全,殺掉了大量領兵的武將,得以善終的並不多,到建文初年,能打的武將也所剩無幾。

洪武二十五年,西平侯沐英因病去世,沐英是朱元璋義子,關係親近,得以善終。洪武二十八年,中山侯湯和因病去世,也是自然死亡。能打的將領只剩下郭英、耿炳文,兩位老將征戰一生,郭英全身七十餘處創傷,耿炳文同樣六十五歲高齡,如此陣容早已和明初相去甚遠。

耿炳文不敵朱棣,戰敗後退守真定,耿炳文守城很在行的。但朱允炆急於求成,輕易聽從了黃子澄的建議,李景隆換帥耿炳文,從此也可以看到當時的武將缺口有多大。

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倖免的武將太少了,如此情形讓朱允炆焦急不安,況且朱允炆不通軍事,根本不會打仗。他不清楚如何調兵遣將,更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統帥,只得聽從幕僚的建議。

天下是很太平,而朱允炆也無將可用,種種無力感讓朱允炆想以最快速度,平滅藩王威脅。從種種跡象表明,朱允炆不僅不通權謀軍事,也缺乏相應的決斷力,他缺乏必要的人才來解決困局,面對如此局面,只能是胡亂指揮。

病急亂投醫可能還有的治,但削藩需要縝密籌劃,最終削藩直接給了朱棣造反的理由,順水推舟成就了永樂大帝。

另外,朱允炆軟弱的性格也令其舉棋不定,在得知朱棣起義後,朱允炆派兵鎮壓,兵戎相見之下哪裡還有什麼叔侄情分,偏偏朱允炆下了命令:

“毋使朕負殺叔父之名!”

這模稜兩可的命令,讓軍兵無從下手,也讓朱棣多次死裡逃生。

朱允炆登基後,第一年就削掉了五位藩王,他為什麼這麼著急削藩?

四、藩王擁兵自重,威脅皇權

之所以新皇帝們迫切要削藩,主要源自藩王的軍權,理論上藩王兵力:

“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

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這裡是邊防重地,戰事頻繁,於是朝廷對其兵力限制也相對較少,所以朱棣的兵力並不在少數。當然,這些兵隸屬兵部,並非藩王能隨便調動的。

史料記載:

“拔居庸關,破懷來,執宋忠,取密雲,克遵化,降永平。二旬眾至數萬。”

朱棣起兵後僅僅半個月,兵力增加到數萬人,可見朱棣已經早已開始準備,並且積累了相當的軍事實力,正因為藩王手下的兵太多,才讓朱允炆坐立不安。

洪武二十四年,封朱權為寧王,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以外,同樣是邊關重鎮,寧王兵力超過八萬,並且最精銳的朵顏三衛也由寧王統領。朱棣起兵靖難後,設計威脅寧王,帶走了寧王的軍兵和朵顏三衛,實力大增。

假若邊境並無多餘戰事,且藩王兵力很少,那朱允炆大可不必急於削藩,正是藩王手下軍兵太多,令朱允炆惴惴不安。

朱允炆登基後,第一年就削掉了五位藩王,他為什麼這麼著急削藩?

削藩是朱允炆必須要做的事,早晚都要做,而從環境、人才、素質等各個方面朱允炆都比不了朱棣,加之朱棣洪福齊天,削藩反而成就了永樂大帝。

所以,削藩是必要的,但也得權衡一下時機,朱允炆削藩不成,反丟了皇位,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