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族與禹族的活動地域,代表了華夏族的起源,中原文化由此發端

市語的起源是什麼

引言

帝舜繼承了帝堯的部落聯盟首領的職位,在中原地區成了著名的領袖。禹,是禹族的領袖,他曾是以堯為首領的部落聯盟成員,後來又是以舜為首領的部落聯盟中第二號首領。

舜族活動地域

關於舜族的系統有兩種說法,《孟子》說:“大舜,東夷之人也。”另一種說法認為他是華夏族系統屬於黃帝族的後代。

如《史記·三代世表》中說:“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項,顓項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嬌牛,嬌牛生警叟,瞽叟生舜。”從司馬遷排列的這個世系,舜族應該是黃帝族的後代,屬於華夏族。

舜的居地

《竹書紀年》說:“生舜於姚虛”,“耕於歷山”,“(舜)居冀”,“居於鳴條”。

《世本》說:“舜居媯汭”,“饒內舜所居”。《孟子·離婁下》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

《列子》說:“舜耕於河陽,陶於雷澤”。《史記·五帝本紀》說:“舜居媯汭”。“舜讓闢丹朱於南河之南”。《帝王世紀》說:“舜居蒲坂”,“舜嬪於有虞”。

舜族與禹族的活動地域,代表了華夏族的起源,中原文化由此發端

以上各例,

皆屬舜直接居住或生產活動的地方,共有:虞、姚、諸馮、負夏、歷山、雷澤、河濱、壽丘、媯汭、冀、鳴條、南河、東夷、河陽、蒲坂、饒內等十六處。

現在分別加以介紹,看它們在現在的什麼地方。虞地:古人議論很多,意見也不一致。《竹書紀年》箋按《帝王世紀》說:“今河東大陽山上虞城是。”《史記·五帝本紀·索隱》說:“虞,國名,在河東大陽縣。”《正義》引《括地誌》說:“故虞城在陝州河北縣東北五十里虞山之上。”

以上幾說皆認為虞地在山西省的晉南地區。另有幾說卻是另外一種看法。如《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譙周說:“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城縣。”《集解》引《漢書·律曆志》說:“商均封於虞,在梁國,今虞城縣。”虞城縣在今豫東。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虞地在浙江,從舜的整個活動來看,在浙江之說是不可能的。

晉南的虞地屬舜居地是可信的,豫東的虞地當屬於舜的後代居地。

姚地:《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括地誌》說:“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舜生於姚墟。”上虞在浙江,與他相鄰有餘姚縣,傳為舜姓姚,故稱餘姚。但有人認為這裡屬於舜的後代支庶的封地。

東夷的姚丘或與雷澤縣的姚墟是一地,因東夷的地望亦甚為廣闊,但與濮州一帶相鄰。

前邊談過顓頊族曾長期居濮,舜為顓頊後代,他從祖族分支出來,初居濮州雷澤縣的姚墟是較為合理的。

舜族與禹族的活動地域,代表了華夏族的起源,中原文化由此發端

諸馮:《路史》羅泌自注:“(諸馮)即春秋之諸浮,冀州之地。”泛指山西、河北。

負夏:《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鄭玄說:“負夏,衛地。”指河南的豫北地區。歷山:《郡國志》說:“河東蒲坂有雷首山,亦名歷山,舜所耕處。”

《水經注·河水下》說:“(河東)郡南有歷山,謂之歷觀,舜所耕處也。也有舜井。”以上所談到的歷山有四處,一處在蒲州河東縣,即晉南;一處在越州餘姚縣,即浙江;一處在濮州雷澤縣,即豫北或魯西;還有一處在媯州,即河北省的北部。

雷澤:《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鄭玄說:“雷夏,兗州澤,今屬濟陰。”濟陰為今山東省的

菏澤

縣。

雷澤縣即今河南省的濮陽縣。兩地相距不遠,一在魯西,一在豫北,基本上屬於一個地區。

河濱:這個地方是舜在那裡燒製過陶器。濟陰、曹州都是魯西的荷澤縣,河東縣則在晉南。壽丘:《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說:“在魯東門之北”,即今山東省曲阜縣。

媯汭:《尚書·堯典》孔穎達《註疏》說:“媯水在河東虞鄉縣歷山西,西流至蒲坂南入河,舜居其旁。”說得很清楚,媯汭在晉南。

但是也有人認為“舜居媯汭”不在晉南,而在河北省。如《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括地誌》說:“媯州有媯水源出城中”。

冀地:即冀州所轄之地。主要是河北省,山西一部分也屬冀州。所謂“冀”,實際是一種泛稱,很難具體。

舜族與禹族的活動地域,代表了華夏族的起源,中原文化由此發端

鳴條:《帝王世紀》說:“(安邑)縣西有鳴條陌”。但是《竹書紀年》箋按《困學記》卻又說:“舜卒鳴條,在今陳留之平丘。”陳留在豫東,安邑在晉南,兩地孰是?歷代學者聚訟不決。

南河:《史記·五帝本記·正義》說:“濮州北臨漯,大川也。河在堯都之南,故曰南河。”又引《括地誌》說:“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把這兩條材料結合來看,

南河在濮州,堯城也在濮州,南河在堯城之南,均在濮州境,即今河南省濮陽一帶。

東夷:“東夷”是泛指東夷族居住的地方,大體指山東、蘇北和安徽一帶。河陽:地在河南省的孟縣一帶。

蒲坂:《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括地誌》說:“蒲阪,今蒲州南二里河東縣界蒲阪故城是也。”蒲坂地望歷代無異議。在晉南。

饒內:《世本》張澍稡注說:饒內當為媯虛,引《水經注·沔水》說“在漢中西城縣或言媯虛在西北,舜所居。”西城縣即今陝西南部的安康縣。

舜的葬地

鳴條的地望有三說:一是陳留,在豫東;一是海州,在蘇北的東海縣,還有一處在晉南。上邊提到的蒼梧、九嶷都在湖南的零陵。關於南巳之市,《墨子·節葬》注也認為是在九嶷。關於紀市,《呂氏春秋》注認為一在九嶷,一在海州。關於嶽山,《山海經》郭璞注:“即狄山也”。狄山在河南省的濮陽。

歸納起來,關於舜的葬地有五處:即河南東部的陳留縣,河南北部的濮陽縣,江蘇北部的東海縣,山西南部的安邑縣,湖南南部的零陵縣。

舜族與禹族的活動地域,代表了華夏族的起源,中原文化由此發端

舜為什麼會有五處葬地呢?這有幾種可能:一種可能傳說記載是錯的,所以弄成五處;或在這五處都有舜族的後代居住,認為他們著名的祖先就葬在本地,幾千年的流傳,誰也弄不清真假是非。

另一種可能,五處葬地並非虛有,因為舜是部落酋長,若干代的部落酋長都稱舜,根據他們活動地區的不同,因而也就分別埋葬各地。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

禹族活動地域

在舜之後,禹成了中原地區部落聯盟的首領。

司馬遷的《史記·三代世表》把禹作為黃帝族的後代看待。對待祖先是不能隨便祭祀的,把不相干的人作為自己的祖先去祭祀,這是不可能的。禹族屬於黃帝族後代是可信的。

禹都(居)陽城

《史記·夏本紀》說:“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竹書紀年》說:“(禹)居陽城”。《帝王世紀》說:“受禪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夏禹居(都)陽城,是否遷居平陽,另當別論。現在著重研究一下陽城到底在哪裡。

關於陽城的所在地其說有三:

第一種說法,認為在河南的登封告城一帶。

秦漢時有潁川郡,其郡治在陽翟,即今河南省禹縣,登封與禹縣相毗鄰,秦漢時屬潁川郡。《水經注·潁水下》酈道元說:“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結合實況來看,向南十幾裡就是箕山,周公測景臺就在告城鎮北門外。從西北流來的五渡河,經告城鎮西門外,至南門外裡許的地方,確與潁水相匯合。

古時的陽城,從漢朝開始改為陽城縣,直到唐萬歲登封元年,把陽城縣改分為登封縣和告成縣,後來告成縣又併入登封縣,告成縣治成了登封縣的告城鎮。

特別是1977年在告城鎮附近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陽城城垣遺址,並且發現了帶有“陽城”印記的戰國和漢代的陶器。

這一重要發現與文獻記載結合起來看,登封縣告城鎮一帶為古代陽城所在地是確定無疑的。

舜族與禹族的活動地域,代表了華夏族的起源,中原文化由此發端

第二種說法,認為陽城在開封一帶。

第三種說法,認為陽城在山西。

此說甚晚。宋人羅泌的《路史》後記在“(禹)都陽城”句下注說:“乃澤之陽城”。實際這個陽城,在漢代還是稱為薄澤縣,自唐以後才改名為陽城縣。而禹都陽城之名,早已見於先秦諸文獻。在登封告城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垣,而且還發現了帶有“陽城”印記的陶器,這一發現就推翻了開封陽城之說。

同時《史記》中的《鄭世家》、《韓世家》與《六國表》皆記載有: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85年)“韓伐鄭,取陽城。”

韓在鄭之西,韓伐鄭,陽城首當其衝,必先取陽城。登封告城的陽城正好處於這個首當其衝的地位。

開封的陽城,在鄭之東,韓伐鄭,沒有必要繞到那裡去,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因之,古之陽城,即今河南省登封縣的陽城。

結語

《漢書·地理志》注引應劭說:“禹都陽翟”。《古史紀年》引《統箋》說:“潁川陽翟禹所都,蓋禹始封於此,為夏伯。”

關於陽翟的地望自古至今無異議,即今河南省禹縣。

《世本》和《帝王世紀》都認為禹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晉陽在晉中,安邑在晉南,平陽(臨汾)也在晉南。《竹書紀年》說夏禹“居冀”,是一種概括的說法。平陽、安邑和晉陽古時均屬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