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紅樓夢四春之一,最終皈依佛門,如何看待賈惜春的人生哲學

賈府有四春,諧音“原應嘆息”,四春中排行最末的那位是惜春,從寧國府到大觀園來之後,彷彿性格和眾人不太一樣,或許年齡較小的緣故,亦或許是善於沉默寡言的原因,她在《紅樓夢》的結局也是明瞭,最終皈依佛門,正應證了她的那句判詞“獨臥青燈古佛旁”,可是這樣一個人物,該怎樣看待她的人生哲學呢,且來細細解讀。

她是紅樓夢四春之一,最終皈依佛門,如何看待賈惜春的人生哲學

惜春

惜春的人生哲學體現在兩個詞上,即自渡與普渡。她的選擇是怎樣的,她所表現的行為又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發和思考?帶著問題進行品讀。

為何要提這兩個詞,自渡和普渡本是佛學內容,結合惜春皈依佛門的緣由,溯源分析她的內心所向。先來解釋這兩個詞的意義,簡單來說自渡說的是過好自己、管好自己就夠了,而普渡則關注到旁人,要大家一起過好才算好。值得注意的是,惜春曾經說過類似的話,比如“我只知道能夠保得住我就夠了,不管你們去”,這樣的話語側面反映了她的內心所想所思。此外在後邊的情節裡亦有印證。

她是紅樓夢四春之一,最終皈依佛門,如何看待賈惜春的人生哲學

惜春和黛玉

賈府到後來已是風雨飄搖,經歷了許多坎坷,惜春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三位姐姐的經歷,再回過頭思考自己的人生,隨之心涼。從前花好月圓燈火璀璨時,惜春還是年少懵懂,如今長大了,卻正好看到了賈府落敗的光景,這個反差難免會影響到惜春的內心。

本是四朵姐妹花,可是一語成讖,終歸是原應嘆息,元春的孤獨離去,迎春的無奈,探春的遠嫁,都彷彿在提醒惜春自己以後的光景,於是何不去陪伴青燈古佛,但求內心一絲安寧,遠離無奈的賈府。所以這麼一來,理解自渡便能自然而然了。但是還有一個疑問,為何不選擇普渡?

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見解,既然皈依佛門,為何還是帶著自渡的想法和心態去,佛家的普渡眾生不是更貼切麼?一方面,這裡自渡似乎更能體現惜春的性格特點,她不想太多別的,管好自己便好,也不想去麻煩別人;另一方面,這也是曹雪芹的用心良苦所在,二者之爭便會體現作者的偏向,可以說惜春的性格和理念會讓人有些不理解,覺得太過於自我,皈依佛門之後便是真的無心無念了麼,或許可以是一種遠離。

她是紅樓夢四春之一,最終皈依佛門,如何看待賈惜春的人生哲學

惜春

說到這裡便可以借另外一位皈依佛門的妙玉來做對比了。妙玉皈依佛門幾十載,可是她真的是皈依麼?妙玉判詞那句“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便能夠說明,總是帶有一絲別唸,又怎能完全靜下心陪伴青燈古佛。惜春雖不是完全一樣,但也是為了不想讓別人管她,不想自己被顛沛流離,只想自己過好自己便足夠,用另一句話說,便是“自顧自地活著,自掃門前雪”。

這點在抄檢大觀園一事上表現得很是透徹,丫環入畫其實也沒有啥大錯,可是惜春仍是要趕走,不願因為瑣事而麻煩自己,有些無情,卻也鮮明地刻畫了人物性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說要不做狠心人,卻有時候又怨自己為何狠不下心,這二者的糾結恰好也可以用自渡和普渡來說明,其中的三兩滋味亦是難以名狀。

她是紅樓夢四春之一,最終皈依佛門,如何看待賈惜春的人生哲學

人生

賈惜春的人生哲學,向來心是看客心,你認為自渡好,那便是自渡好,你若認為普渡好,那便是普渡好。曹雪芹在他的筆下刻畫出的這些鮮明的人物,深入人心卻又引人深思,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借用孟子的一句話做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文/雲冗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