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有幾枚玉璽,為何乾隆把玉璽定為25枚?

皇帝有幾個玉璽

在故宮交泰殿寶座的周圍,屹立著25個寶匣,這寶匣裡存放著的,是清朝時期象徵著封建王朝皇權的25方寶璽。

古代皇帝有幾枚玉璽,為何乾隆把玉璽定為25枚?

故宮交泰殿

在古代,皇帝登基不僅需要遺詔,還要看這寶璽傳到了誰的手裡。有了這寶璽,才算是皇權在握,才可以對文武百官發號施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寶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玉璽,相當於是皇帝的專用印章。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的才能稱之為璽,大臣用的只能叫印。

一般來講,皇帝有7方玉璽,其中的6方玉璽分別是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和天子信璽,它們各有各的用途。這最後一方玉璽厲害了,它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傳國玉璽。

古代皇帝有幾枚玉璽,為何乾隆把玉璽定為25枚?

玉璽

最早的傳國玉璽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秦始皇死後,歷代帝王都把傳國玉璽視作國之重器,歷朝歷代的皇帝登基皆以得到傳國玉璽而為中華正統。

後來經戰亂,劉邦建漢朝將這枚玉璽稱之為“漢傳國璽”。王莽篡權時向太后索傳國玉璽,太后怒摔玉璽,摔破一角,後輾轉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

三國時期,玉璽又傳到魏國。晉朝建立後,經過多次輾轉重回司馬家。

隋朝蕭太后攜帶玉璽進入北漠突厥。唐朝李靖討伐突厥,奪回傳國玉璽。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最終在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後,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到北宋哲宗時,有傳聞稱一農民在田間挖到傳國玉璽,送至朝廷。至北宋末年,宋徽宗好風雅,增刻玉璽十方。

到了明清兩朝製作了大量的玉璽來降低傳國玉璽的作用。明朝製作24枚,稱為二十四御寶,由尚寶司官掌管。

至清初時,紫禁城藏玉璽39枚,但使用手續非常繁複雜亂。到乾隆皇帝時,為整肅宮規,他壓縮了印鑑規模,選定25枚玉璽,劃分了各自的功能,分別有皇位繼承、大臣任命、外交、征伐、賞賜等等。可為什麼是25枚呢?

古代皇帝有幾枚玉璽,為何乾隆把玉璽定為25枚?

清嘉靖年間的玉璽

乾隆皇帝之所以選用25方玉璽,有兩方面的寓意。

一是《周易》中有“大衍天數,二十有五”的說法。古人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將自然奇數1、3、 5、7、9這5個數字相加,得數為25,認為這25就是天數。

二是在乾隆帝成為太上皇的嘉慶元年,也就是1796年,86歲高齡的老皇帝在他題為《匣衍記》的一篇文章裡,專門論述了他在欽定寶璽數時,“密用姬周故事”,曾默禱上蒼,保佑大清能享國25代。歷史上,周平王遷都洛陽,開東周王業得傳25代之久,是歷時最長、世數最多的一個朝代。乾隆認為:大清從盛京遷都北京,與東周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把順治皇帝看做是遷都後的第一代,內心希望大清王朝能夠再現東周盛況,“得享號二十有五之數”,因而不但將玉璽選定為25方,就連盛放皇帝朝珠的寶匣,存放帽冠的大櫃,以及放玉牒的櫃子,全部都做成25層。雖然乾隆的願望是美好的,但是他卻沒有想到,大清國只傳了10代就滅亡了。

雖然大清王朝滅亡了,但這25枚玉璽卻躲過了清朝皇宮的監守自盜,躲過了南巡和戰亂,最終完好無損地陳列在交泰殿繡龍紋黃緞罩下的寶盝內。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