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圍魏救趙”,可是趙國最後真的得救了嗎?

一提起戰國時期的天下強國,除卻秦國,大家還會想到哪些國家?

筆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個曾經作為“戰國首強”,壓制得秦、楚、齊等國喘不過氣來的魏國。一說起戰國的時期的歷史,是必然繞不開魏國的。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圍魏救趙”的故事吧,可是,大家可曾瞭解過這場戰役的結局,趙國國都邯鄲城真的得救了嗎?

我們都知道“圍魏救趙”,可是趙國最後真的得救了嗎?

答案是沒有得救!

公元前356年,趙成侯在平陸與齊威王、宋桓侯等諸侯會盟,隱隱有結成攻守聯盟,夾擊魏國的趨勢。那位窮兵黷武的魏惠王見此情形,便在國內積蓄力量,準備給趙國一個教訓,繼而將各國聯合對抗魏國的想法,扼殺於搖籃之中。

不久,趙成侯出兵攻打衛國,衛國是魏國的盟國,魏惠王便打著援救衛國的旗號,命上將軍龐涓率軍直撲趙國。此前趙敬侯將國都遷往靠近中原腹地的邯鄲,將其暴露在了魏國的兵鋒之下,因此,龐涓很快便指揮魏軍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

我們都知道“圍魏救趙”,可是趙國最後真的得救了嗎?

趙成侯一邊指揮趙軍奮勇抵抗,一邊遣使向齊國求援。此時的齊國君臣正有挑戰魏國霸業的想法,在朝堂之上很快就通過了出兵的決意。可是,齊威王君臣卻並不想與魏軍主力硬碰硬,便只是派出了一路偏師襲擾魏國重鎮襄陵,齊國主力仍舊留在國內,靜待形勢變化,等待趙魏兩國兩敗俱傷的時機出現。

公元前353年,趙國在堅守了邯鄲近一年之後,因敵我力量懸殊,最後趙成侯不得不放棄邯鄲城,龐涓指揮魏軍攻佔邯鄲城。而後,衛國又得罪了魏國,魏惠王命龐涓率魏軍主力移師茬丘,準備進攻衛國。

齊威王與大臣段幹朋認為此時是進攻魏國的最佳時機,便派出了大將田忌與龐涓的老同學孫臏率領齊軍主力,打著救援趙國的旗號,突入了魏國腹地。

我們都知道“圍魏救趙”,可是趙國最後真的得救了嗎?

在孫臏的建議下,田忌故意率領齊軍露出破綻,使得魏國君臣誤認為齊軍主將是個無能的庸才,繼而產生了麻痺輕敵的想法。

果不其然,魏惠王與龐涓對這支深入魏境的齊軍放鬆了警惕,開始麻痺輕敵。隨後,孫臏又派出輕裝戰車襲擾大梁城,激怒了魏惠王,魏惠王因而下令,命龐涓率軍回援國內,與國內守軍圍殲這支齊軍。

龐涓起初率領了一部分魏軍從茬丘趕回,對這支齊軍還是有著足夠的戒備心,可孫臏深知這位老同學的弱點,便不斷派兵與龐涓交戰,屢戰屢敗,使得龐涓輕敵冒進。不久,龐涓又拋下輜重與大軍,自己率領軍中精銳,輕裝前行。結果卻在桂陵中了孫臏的圈套,輕裝前行的魏軍精銳全軍覆沒,龐涓被俘。

你以為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

我們都知道“圍魏救趙”,可是趙國最後真的得救了嗎?

當然不是!

在俘獲了龐涓之後,齊威王彷彿看到了戰勝不可一世的魏國,摧毀魏國霸業的希望,於是便命令田忌、孫臏南下襄陵,與此前的偏師匯合,全力進攻魏國重鎮襄陵,隨後又與宋國、衛國達成聯盟,三國共同出兵討伐魏國。

魏惠王得知訊息後,命駐守茬丘的魏軍主力回援國內,與齊、衛、宋三國聯軍對峙於襄陵。齊威王為求速勝,命三國聯軍主動發起進攻,可是在魏武卒的率領下,魏軍很快便打退了聯軍的進犯,“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這句話,又一次地應驗了。

聯軍方面雖然有孫臏作為軍師,居中排程,可是孫臏畢竟此時剛剛初出茅廬,並沒有大兵團作戰的經驗,面對這種情形,除了繼續對峙,等待時機,孫臏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

可魏國呢,魏惠王可沒有閒著——魏惠王意識到了單憑魏國一國的實力,對抗三國聯軍雖然不難,但是戰事繼續膠著下去,對連年征戰的魏國並不利。於是,魏惠王利用外交手段,企圖誘使韓國出兵,韓昭侯看到魏武卒依舊勇猛,認為魏國最後必然會取勝,便急不可耐地出兵參與襄陵之戰,與魏軍夾擊三國聯軍,聯軍大敗。齊威王不得不請楚國居中調停,五國這才休戰。

可是,這個時候的邯鄲城仍舊還在魏國的手裡,趙成侯見齊國已然敗退,便主動與魏國接觸,希望魏國能夠歸還國都邯鄲。魏惠王見此對趙國獅子大開口,並且迫使趙成侯簽訂了屈辱的漳河之盟,這才將命魏軍撤出邯鄲城。不久,趙成侯因簽訂了屈辱的漳河之盟,心情鬱結,鬱郁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