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當和尚有個僧人的法號,還有一個女孩的小名

和尚都叫什麼法號

隋煬帝楊廣無疑是歷史上最有爭議的皇帝,雖說是功過兩半,卻很少有人去客觀地評價他。

楊廣曾用名楊英,小名叫做阿麼,他於公元569年出生於一個門第非常顯赫的貴族世家。當時,他的父親楊堅是北周的隋國公,他的母親獨孤伽羅是北周的柱國將軍獨孤信。這種特殊的家庭和環境,註定了他無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公子哥。他十歲被封為雁門郡公,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後,被封為晉王。

根據《隋書》記載,楊廣小時“美姿儀,少聰慧”。說明他長得是非常漂亮,而且相當聰明。除史書簡單的記載之外,其實我們還可以從他的小名上看得出。他的小名叫阿麼,這“阿麼”是什麼意思呢?

皇帝不當和尚有個僧人的法號,還有一個女孩的小名

原來這是一個佛教用語,又叫麼麼尼,是梵文中善女的意思。我們都知道,在民間給兒子取了個女孩的名字,從迷信上講無非是為了好養活,但對於他這種家庭則不存在這種問題,一定是因為他長得實在是好看的緣故吧。

然而,人生的境總是那麼離,也許是機緣巧合,他的這個具有佛教意義的小名,似乎預示著他真的與佛有緣,日後在江南演繹了一段佛教界的佳話,被流傳於後世。

隋文帝開皇十年,由於隋文帝施政策略上的失誤,平定剛剛兩年的南陳又發生了叛亂,楊廣受命二次平陳。不過,這次他的任務不是打仗,而是安撫民心。他到江南後做了兩件大事,對於南方的穩定至關重要。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攏儒家知識分子。當時陳朝有一個有名的儒士叫潘徽,此人是個禮學專家,在江南名氣是相當大。楊廣來了個禮賢下士,把潘徽網羅到了他的幕府編書,編的這部書叫《江都及禮》,他讓潘徽任主編。大家可能奇怪,這編書就編書吧,這與拉攏文人有什麼關係呢?

皇帝不當和尚有個僧人的法號,還有一個女孩的小名

關係當然大了。他不是主編嗎,當然不是親自去編寫了,下面肯定還需要一大批文人來編纂,這些文人從哪兒找?肯定是江南。這樣,江南有學識的文人就被集中在了楊廣的身邊,也是他們對楊廣有了一個初步的、良好的印象。

楊廣在江南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拉攏當時佛教高僧。江南的佛教文化是非常發達的。梁武帝曾經四次捨身同泰寺,非要去當寺奴,陳後主也是幹過同樣的事情。連皇帝都是如此虔誠,對於普通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楊廣看中了當時的高僧智顗大師。他如何才能夠請來這位佛教界的領袖呢?

皇帝不當和尚有個僧人的法號,還有一個女孩的小名

這位智顗大師有一個尊號,叫智者大師,這個尊號卻是隋煬帝楊廣給封的呢。智者大師,即智顗(538-597),是我國陳、隋之際的著名佛教領袖和佛學思想家,被天台宗人尊為四祖(中國佛教天台宗高推龍樹為初祖,以慧文、慧思為二祖、三祖),實際上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真正創始人。這智顓大師俗姓陳,也是一個世家子弟,後來因為信仰而遁入了佛門,成為天台宗的一代宗師,而且在江南佛教界極負盛名。

楊廣一到江都就給智顗大師寫信,請他到江都來弘揚佛法。這封信寫得非常客氣,自稱弟子。智顗大師那是一個有風骨的人,對於一個征服者他自然是不屑一顧,便斷然拒絕了。你不來不要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楊廣是一次次地寫信,而且一次比一次客氣。這智顗大師終於忍不住了,就接受了他的邀請來到了江都。楊廣馬上就在江都總管府舉行了一個千僧會,非常隆重地迎接智顗大師,這下可算是真給足了面子。接下來,楊廣又出了一個奇招。

皇帝不當和尚有個僧人的法號,還有一個女孩的小名

他拜智顗大師為師,受菩薩戒。所謂菩薩戒就是做為俗家弟子受戒,身為王子,楊廣當然是不可能出家了。

既然當了佛家弟子,師傅總得給個法號吧。智顗大師給楊廣起的法號叫總持菩薩。總持是一個梵文的音譯,簡單地說,就是抑惡揚善的意思。它出自《法華經》“持惡不起,持善不失”。智顗大師對楊廣是寄予了極大的期望,希望他在江南能夠抑惡揚善。

師傅給弟子一個法號,這弟子也得給師傅上個尊號啊?楊廣尊智顗大師為智者大師,意為非常有智慧。從那時起,智者大師這個名號也就留在了佛教史之中,成為江南佛教史的一段佳話。從此,師徒二人交往非常密切,光相互往來留下的書信就多達四十多封。他的這種態度受到了佛教界的好評,因此也輻射到了全社會,讓民眾心理上得到了滿意。

皇帝不當和尚有個僧人的法號,還有一個女孩的小名

楊廣的這段往事在當時,對於穩定江南社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至於後來江南人雖不喜歡隋朝的統治,卻對隋煬帝感恩戴德。

當然,楊廣畢竟辜負了智顗大師的期望,他繼位後既沒有揚善,也沒有抑惡,而在歷史上成了一代昏君。事實上,他所做的這些只是為了適應當時統治的需要,是一次政治表演,是逄壢做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