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的聊聊孫子兵法(2)

孫子兵法十三篇,為首的篇目為計,初看這個篇目,大多會以為這篇講的是計謀,畢竟“兵者,詭道也”,而且“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兩句話也是孫子兵法中人人皆知的名言。

但實際上這裡的計是計算的意思,不是算計,算計有點耍陰謀,挖坑給別人跳的意思在裡面。孫子兵法裡的計篇,整篇實際上講的是透過分析敵我力量的對比,來制定應對策略。

這就非常偉大了,等於早在2500多年前,中國最早的一本兵書,應用了機率論思維,而且是全方位的分析敵我在政治、天時、地利、將帥、法制這五個方面的強弱,完全可以這麼說,孫子兵法雖然是一本兵書,但其實質涉及的範圍遠遠不止於戰爭,而是透過研究國家綜合實力,來分析戰爭的勝率,並依此建立本國的戰略,達到提升本國實力的目的,並最終贏得戰爭。

從機率論的角度來說,孫武是透過孫子兵法這本書建立了一個模型來分析戰爭勝敗的各種數量規律,從中提煉了最重要的五種因素,分析各種因素所佔據的重要程度,在此基礎上進行計算,最後得出結論,即勝敗的機率。

前一篇已經講到,《孫子兵法》裡開門見山指出了戰爭對於國家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而這件大事又是可以進行機率分析的,這就給戰爭這件大事指明瞭方向,不再是雲山霧罩,不再是靠運氣,該怎麼辦心中就有數了。

對個人來說,如果能夠對關係到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或者階段性的)有明確的認知,並且能夠科學的分析自己做好這件事情的各種重要因素,並有所側重的合理安排時間精力做好相關工作,那麼將大大提升這件重要事情成功的機率。

成語典故“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說的就是將軍在帳幕之內計算敵我實力、動向,就能指揮千里之外的戰局。這是因為戰爭在未開打之前,將軍已經計算好戰爭的走向,並制定相應的戰略,讓局勢向我方有利的方向的發展。

孫武的後世子孫孫臏就有不少這樣一個完美計算戰局的經典戰例。孫臏曾與龐涓為同學師從鬼谷子,龐涓深知孫臏的才能,嫉妒他,於是用計讓孫臏受臏刑和黥刑,也是砍掉了雙足以及在臉上刺字,心想這樣孫臏就變成了一個廢人,再也無法威脅到自己。

於是孫臏裝瘋賣傻,讓龐涓徹底放心,再伺機逃亡到了齊國,被齊威王拜為軍師,孫臏以自己對軍事的完美計算能力最終完美復仇龐涓。

先是“圍魏救趙“,透過計算,算準齊軍如果攻打魏國首都大梁,魏軍必然放棄圍城(邯鄲)救援大梁,然後在魏軍必經之路上設伏,打敗魏軍,龐涓敗逃回魏國。

再是“增兵減灶“,透過計算,算準龐涓必然透過計算灶具來判斷齊軍的數量,然後埋鍋減灶,製造齊軍在不斷逃亡的假象,算準龐涓為求速勝,必然率騎兵來追,於是在馬陵伏擊魏軍。他讓士兵們把大樹砍倒,堵塞道路,只留一棵大樹,削去樹皮,在樹身上刻下”龐涓死於此樹下“,果然龐涓深夜趕到馬陵,騎兵們被大樹絆倒,龐涓指揮士兵搬開大樹,看到還剩一棵大樹,點火把觀看,而這正是孫臏計算好的弓箭手射擊的訊號,於是,龐涓看到那幾個字的時候,正是他殞命之時。

孫臏的一生,到處充滿了實踐其祖先孫武“計算”勝率,並大膽搏之的思路策略。還有一個經典的典故“田忌賽馬”,也是孫臏教田忌,用上馬對中馬,中馬對下馬,下馬對上馬,從而以較弱的實力戰勝對手的戰例。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孫子兵法中的核心策略“計”,是不僅能夠實踐於戰爭,而是完全能夠實踐於各種情景的方法論。也就是“機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