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而是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溼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這一生,想要的東西有很多,想去的地方也很遠。但是如果每樣東西都去爭取,並不是一件好事。周幽王為了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雖然得償所願,卻也失了諸侯的信任,最終國破身亡。唐玄宗為了討美人歡心,不惜勞民傷財,留下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笑談,商紂王為了博得妲己的歡心,擴建宮殿,勞民傷財,終日沉迷酒池肉林,終將江山斷送。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爭,不對,那麼是不是就應該不爭呢?不爭,也不對。在自然界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弱肉強食,這是自然界的生存規律。人類,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當然也遵守這個規則。有一個寓言故事說,一個懶漢,一直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平時都是老婆照顧他。有一次老婆要出遠門,害怕他餓著,就烙了一個很大的餅,中間掏了一個大洞,穿過他的腦袋,套在他的脖子上,這個餅很大,足夠他吃十天半個月的。做完這一切,老婆就放心地出門了。等到老婆外出歸來。發現懶漢躺在床上一動不動,一探,早已氣絕,再看脖子上的大餅,只少了嘴巴夠得著的地方,其他地方都沒動。這個懶漢懶得頭都不願意動一下,只吃了他嘴巴夠得著的餅,最終被活活餓死了。

爭,也不對,不爭,也不對。水,之所以幾於道,是因為它 “善利萬物”而不爭。水為什麼會“善利萬物”呢,這是它的本性,是自然界的規律,事物發展的必然。當我們要“爭”一件事的時候,應該像水一樣,考慮的不是爭或不爭,而是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是不要盲目的去做事,不要衝動的去做。而是要考慮自身的條件,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比如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能統一天下,是因為他有幾代先賢的努力,商鞅變法打下了綜合混一的強大基礎,張儀的連橫之策破解了六國的合縱,范雎的“遠交近攻”之策。再加上白起,王翦,司馬錯等一批擁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將領,具備了統一天下的條件,他才統一的天下。要說統一天下,其他六國的君主也一定有這個想法,但是他們沒有秦國所具備的條件,所以也只是空想而已。

我們應該像水一樣,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實事求是地做出決定,走適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