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這一句話,幾千年未被真正理解

作 者:洪兵 戰略研究專家、曾任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

來 源:正和島

本文摘自正和島年度圖書《打勝仗》,原標題為“《孫子兵法》的制勝奧秘”。

《孫子兵法》是2500多年前中國著名軍事家孫子(孫武)撰寫的一部兵書。在2500多年後的今天,這部兵書不僅沒有被人們遺忘,反而在更大範圍內受到更高的關注。在國際暢銷書的排行榜中,《孫子兵法》也名列前茅。孫子的思想,不僅在軍事領域,而且在政治、經濟、外交、體育等各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現代的許多著名企業家,都是依據《孫子兵法》的思想尋找到商戰制勝靈感的。

競爭成為現代經濟領域的核心理念。

企業要想成為競爭中的強者和勝者,就必須認識競爭的規律,掌握制勝之道。

在這方面,《孫子兵法》能夠給予我們最有價值的指導。

實際上,在當今激烈競爭的時代,世界環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是一個充分體現了“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的時代。企業不是在競爭中得到更多的回報,而是付出了更多的難以接受的代價。這種無序的競爭狀態,充滿了機遇或挑戰,充滿了神話或偏見,充滿了迷茫或激情,企業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在改變,原有的競爭遊戲規則在改寫。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紛紛調整自己的戰略,爭奪戰略優勢地位,掌握戰略主動權。

面對這種情況,以往人們熟悉的西方競爭理論無法令人信服地解釋現實問題,無論是市場經濟理論,還是國家宏觀干預理論,都已不是靈丹妙藥。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從前的理論,需要尋找新的出路,需要提出新的競爭理念,需要重新建構執行機制和經營模式。總之,當今時代,企業面對激烈的競爭,急於得到新的理性引導。

作為中國戰略的代表作,《孫子兵法》其核心觀點之一體現為

“勝”

。企業的對抗是一種力量與力量的較量。戰略無非是運用力量求勝的一種科學和藝術。“勝”是組織追求的目標。《孫子兵法》透過對競爭規律深刻的闡述,引導人們走出現代競爭迷宮的“理性之光”,展示出現代競爭制勝的深層奧秘。

01、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全勝”是《孫子兵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思想。它將“全”作為一種戰略追求和戰略境界,儘可能實現戰略目標的完美和保持戰爭力量的完整,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戰爭的破壞作用,儘可能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達成使用武力的目的。

我認為,中國的“全勝”戰略思想明確了這樣一個重要觀點:在對抗中,改變力量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從意志上征服對手,才是目的。“全勝”是一種著眼於長遠的徹底的勝利,是一種著眼於實現更高層次目的的勝利,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從眼前看,損失最小;從長遠看,不留後患。

深入研究孫子“全勝”的思想,必須瞭解中國古人對“勝”的理解。

“勝”,是力量與力量較量的結果,這往往使人得出這樣一種直觀的結論:“勝”,是透過雙方力量直接接觸和激烈拼殺獲得的,是建立在雙方力量形態有形改變的基礎之上的。

中國古代戰略對此有一種更高層次的認識:“勝”,不是指將對方打倒,而是讓對方服從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條件,從而達成自己所追求的目的。

僅僅是力量形態上的有形的改變,是“曲勝”,只有從意志上徹底征服對手,才是“全勝”。用通俗的話來說,所謂“全勝”,就是指“全面”和“全域性”的勝利,強調了戰略目標實現的徹底性。

有許多“勝利”,從區域性和眼前看是勝了,但從全域性和長遠看卻沒有勝,甚至有害,有失敗的隱患,這就不是孫子說的“全勝”。

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孫子兵法·謀攻》)這句話蘊含著非常深刻的戰略思想,告訴我們應該追求的戰爭目的是什麼,告訴我們應該追求的戰略價值究竟在哪裡。

在孫子看來,戰爭追求的目的、獲勝的結果,是一個“完整的國家”,而不是一個“殘破的國家”。

你可能在戰役和戰鬥上打得很漂亮,但獲得的結果不完美,你仍然是一個失敗者。孫子闡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勝標準”和“制勝定位”的問題,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勝”。

《孫子兵法》所倡導的競爭,是一種更符合人類理性的競爭,它十分適應當今時代的特徵,十分符合當今時代的要求,併為當今時代的戰略界所推崇。

許多參加過越戰的美國將軍都奇怪地問自己:我們在越南戰場上獲得了許多戰術上的勝利,為什麼在戰略上失敗了呢?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被迫辭職的時候也很困惑:我幾個星期拿下了巴格達,總共傷亡幾十個人,為什麼要辭職呢?答案很簡單,他們獲得的不是一個“全國”,而是一個“破國”,美國背上了沉重的戰略包袱,得到的僅僅是一些戰術價值,而沒有得到戰略價值。

在孫子看來,獲得戰術價值不是“勝”,而獲得戰略價值才是“勝”。

這種戰略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這與我們追求的戰爭目的有關。我們一直認為,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贏得戰爭,就如克勞塞維茨所說,是贏得會戰,是消滅敵人。如果深刻理解孫子的這一思想,就會發現我們的這種認識大錯特錯了。在孫子看來,真正的勝利,不是簡單地看是否消滅了對手,消滅了多少,而是看自己得到了什麼結果,這個結果是否完美。

用孫子的觀點來看:

戰爭的目的絕不是簡單地贏得戰爭,而是贏得和平。

贏得戰爭不是勝, 贏得和平才是勝;贏得“破國”不算勝,贏得“全國”才算勝。正是由於這種認識上的錯誤,人類歷史上爆發了兩次可怕的世界大戰,有數千萬人失去了生命,而且人類現在仍然面臨著可怕的核恐怖。

美國有一位叫麥克內利的商戰專家,對孫子的這句話做過專門的研究, 並用一個下棋的比喻形象地談了自己的體會。

他比喻說,西方人下國際象棋,下完後棋盤是空的,用商業的話來說,就是:市場被破壞,大家都是輸家;中國人下圍棋,下完後棋盤是滿的,用商業的話來說,就是:市場繁榮, 大家都是贏家。他的這個比喻道出了孫子制勝思想的一個更為深層的含義:真正的“勝”,並不是蕭條的“你死我活”,而是繁榮的“共存多贏”。

“全勝”是以最小的代價來奪取戰爭的勝利。孫子所追求的“全勝”,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勝利,而是以最小的代價來奪取戰爭的勝利,這也就是所謂“兵不頓而利可全”。所謂“全”,體現在代價與結果效費比的全面分析和全面衡量上;所謂“勝”,體現在將代價與結果統一起來考慮的戰略目標上。

《孫子兵法》的競爭思想告訴我們:

我們追求的“勝”,不是簡單定位在對方的得與失上,而是在一個更高戰略層面的和平與繁榮的價值追求上。我們求勝的著眼點,不是建立在“你得我失”“你死我活”的衝突利益上,而是建立在“相得益彰”“共存多贏”的共同利益上。

應當說,孫子的競爭思想,更多地表現為“競合”,而不是單純的“競爭”。這種思想正是我們在當今的和諧世界所要倡導的。

依據《孫子兵法》的競爭思想,企業會從對抗雙方的共同利益上去設定目標和實現目標,這樣,競爭的對手不是會越來越多,而是會越來越少。

依據《孫子兵法》的競爭思想,企業在競爭中還會把更多的對手變為朋友,這是明智的。用美國前總統林肯的一句話來說,就是:

“要想永久地消滅你的敵人,最好的辦法是把他變為你的朋友”。

02、勝兵先勝,敗兵先戰

某種程度上,企業家是企業的將領,也是企業的戰略家。作為戰略家,他的所知、所見、所思,就是與一般人不一樣,否則,他就稱不上是戰略家。在一般人看來,勝利來自實際的交戰,如果沒有實際交戰,怎麼會有勝利?可是孫子並不這樣看,

他談道:“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孫子兵法·形篇》)他的意思是說:真正會打仗的將領,不是透過實際交戰獲得勝利的,而是在交戰之前就已經決出了勝負。

這些將領在交戰之前,已經將勝利的條件、獲勝的資源、取勝的優勢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他們已經穩操勝券,他們已經獲得了勝利,至於交戰或不交戰,已經並不重要了。

孫子明確地告訴我們:真正高明的統帥的決勝點,並不在實際的交戰中,而是在戰前的戰略運作之中。

對抗雙方戰前的戰略較量,要遠比實際交戰過程中的戰役戰術較量重要得多。我們歷史上的許多戰略決策者(注意,這裡說的是“戰略決策者”,而不是“戰役戰術指揮員”),並沒有領會孫子的這一思想,他們考慮得更多的是在實際交戰中如何透過激烈的搏殺來贏得勝利,而沒有更多地關注如何在交戰之前透過更高明的手段贏得勝利。這種關注點的錯位,使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戰爭發生了,使一些本來可以消除的災難出現了。

孫子的“先勝”思想,是典型的“戰略制勝”的思想,而不是“交戰制勝”的思想。

“戰略制勝”強調一種高層面的綜合較量,而“交戰制勝”強調一種低層面的單打獨鬥。

“沒有勳章的將軍是最好的將軍”。這些“無智名”“無勇功”的將軍,才是真正善戰的將軍,才是最大限度避戰爭之害且最大限度取戰爭之利的將軍,才是孫子最欣賞的將軍。在孫子看來,最輝煌的勝利、最高妙的戰略,必須超出一般人的策略思考,超越通常的勝利形式,那種透過浴血奮戰才能實現的戰略和取得的勝利,不是“善之善者”。

就商戰而言,

這一思想要求企業傢俱有一種屬於戰略層次的謹慎與小 心,將一切危險化解於事前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過這樣的報道,一位記者採訪張瑞敏,在聽完對海爾的經營思路和管理措施的介紹之後,有點著急地問張瑞敏:“在海爾的發展過程中,有沒有點傳奇的故事?”張瑞敏笑了:“海爾這十幾年,還真沒有什麼稱得上傳奇的事兒。”也許正是由於海爾十幾年的“謹慎小心”,因此張瑞敏一直沒有機會“力挽狂瀾”,儘管從虧損幾百萬元到銷售額達幾十億元本身就是一個不是“傳奇”的傳奇。對於一家企業來說,沒有什麼傳奇恐怕反倒是一件幸事。如果經常有一些“險情”讓老總時不時地去排除,這家企業也就瀕臨破產的邊緣了。

孫子提出的“先勝而後求戰”的“先勝”思想,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戰略思想。我們在理解時要著重把握住這個“先”字。這一思想在商戰中也能夠得到很好的證明。有的企業家認為市場領先者掌握著主動權,如果它珍視市場份額的話,就沒有人能夠取代它的地位,除非它缺乏維持生產的資金。然而,很多市場領先者卻在無意中犯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丟失了市場份額,成全了進攻者的願望。

深入理解孫子的這一思想,會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危機,是在它出現以後解決好呢,還是在它出現之前解決好呢?孫子“先勝”的思想明確告訴我們:

真正高明的戰略家,是在危機出現之前就妥善地化解了危機。

這樣的戰略家,會像一位名醫一樣,治病不是“治於當下”,而是“治於未發”。這樣的戰略家,會事先敏銳地察覺風險,事先巧妙地規避風險,所以他總是遇不到險,總是一帆風順。正因如此,這樣的戰略家,看起來就像一個“無智無勇”的平常人,就像孫子所說:“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孫子兵法·形篇》)

03、上兵伐謀,其下攻城

孫子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兵法·謀攻》)孫子認為用兵的上策是“伐謀”,用兵的下策是“攻城”。所謂“上兵伐謀”與“其下攻城”,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解讀,也可以說是“攻心為上”和“強攻為下”。“伐謀”與“攻城”,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競爭思想,前者理性多一些,而後者則非理性多一些。

所謂“謀攻”,是運用智慧而不是硬拼去戰勝對手,運用巧力而不是蠻力去實現目標。這也深刻反映了中國戰略“以智克力”的思想。在競爭中,企業無論是“謀攻”還是“以智克力”,都不能離開實際的力量去談“謀”和“智”。

孫子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所謂“勝”,最終是讓對方服從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條件,從而達成自己所追求的目的。

僅僅是力量形態上的有形改變,並不是“勝”的本意,而從意志上徹底征服對手,才是“勝”的本意,才是“全勝”。

中國古人將“勝”分為“三勝”,即“凡兵有以道勝,有以威勝,有以力勝。講武料敵,使敵之氣失而師散,雖形全而不為之用,此道勝也。審法制,明賞罰,便器用,使民有必戰之心,此威勝也。破軍殺將,乘, 潰眾奪地,成功乃返,此力勝也。”(《尉繚子·戰威》)這裡所說的“道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全勝”,這是一種因“使敵之氣失而師散,雖形全而不為之用”而達成的勝利。

中國古人還有“王”“霸”“強”的說法。荀子曾經談道:“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奪之人者臣諸侯,奪之與者友諸侯,奪之地者敵諸侯。臣諸侯者王,友諸侯者霸,敵諸侯者危。”(《荀子·王制》)這裡所說的“王者之勝”(“王奪之人”),就是一種“攻其心”“奪其志”的“全勝”。

由此看出,《孫子兵法》在競爭的學問上強調“服”,而不是“制”。既然 是“服”而不是“制”,中國古代戰略家因而特別關注“德”與“力”的關係, 強調暴力的運用首先必須具有一種道德上的合法性。與西方戰略相比,《孫子兵法》競爭思想帶有更多的“理”的成分,包含更多的“服”的分量。

對於以上的論述,

可以用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對聯來概括: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後世治蜀要深思。

再做深層次的挖掘,這背後蘊含著“不爭之爭”的思想,避免過度競爭, 最好的結果是不戰而勝。中國人講力量的運用,而不是單純講力量的碰撞。中國人講“任智而不恃力”,透過“伐謀”“伐交”達成勝利目標。

在商戰中,企業決策者要考慮的具體問題是:如何使發出的威懾訊號具有說服力?有的專家分析說,企業在表示自己將繼續某項行動的意圖時態度越堅決,實現上述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實際上,“不戰而勝”絕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這種追求必須建立在“實戰”和“真戰”的基礎之上。這就是 競爭的辯證法。

我們希望當今的企業決策者,能像孫子說的那樣,多出一些“伐謀”的上策,少出一些“攻城”的下策。

04、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勝”,是力量與力量較量的結果,這往往使人得出這樣一種直觀的結論:“勝”,是透過雙方力量直接接觸和激烈拼殺獲得的,是建立在雙方力量形態有形改變的基礎之上的。但是,《孫子兵法》的制勝理念與此完全不同。

《孫子兵法》強調勝於無形,強調不露形跡地戰勝對手。在孫子看來,

勝於無形,更多地體現在對抗雙方智慧的較量上,更多地透過各種方法不露聲色地左右對方的動機,改變對方的決心,達成自己的目的。

古往今來,這方面的例項很多,中國有一個“二桃殺三士”的故事,能夠由小見大地反映中國戰略的這一思想。

勝於無形,集中體現在“不戰而勝”的思想上。孫子對這一思想做了明確的表述:“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 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孫子兵法·謀攻》)

《兵經》對“不戰而勝”的思想做了很好的總結:“戰者爭事也,兵爭交, 將爭謀,將將爭機。夫人而知之,不爭力而爭心,不爭人而爭己。夫而知之,不爭事而爭道,不爭功而爭無功。無功之功,乃為至功;不爭之爭,乃為善爭。”(《兵經·爭》)

勝於無形,不戰而勝,強調的不是直接地運用力量,而是間接和潛在地 運用力量;強調的不是實際地運用力量,而是巧妙地展示力量。

實現戰略目標,可以透過“示力”和“施力”兩種方式。在戰略上運用 “力”的高明之處,更多地表現在“示”而非“施”上。在對抗過程中,受力的一方通常有兩種基本的感受:一是有形的感受,遭到“力”的直接打擊,自己受到損傷;二是無形的感受,得知“力”的存在和預知可能發生的結果,在精神上或意志上受到一種壓力。後者,就涉及了“力”的顯示。

不戰而勝,也是《孫子兵法》“全勝”“先勝”思想的集中體現。從嚴格意義上講,勝利是力量較量的結果,也就是說,雙方不經過力量的較量,任何一方也不可能獲得勝利。這裡所說的“不戰”,只是說沒有發生力量的直接碰撞,即戰場上的拼殺。但從戰略上看,對抗的雙方已經發生了交戰,只不過這是一場在“寂靜戰場”上的較量,是雙方潛在地運用力 量作用於對方意志的較量。所以說,

不戰而勝,並不是強調“不戰”,而是側重於戰略層面的交戰,突出在“實戰”之前以間接接觸的方式進行的“戰”。

不戰而勝,是一種典型的理性競爭思想。依據這一思想,我們會認識到:力量對抗的目的並不是消滅力量,而是征服對方的意志,達到自己的目的。理性競爭的戰略家的成就感,不是表現在力量的直接硬性對抗上,而是表現在圍繞達成目的的力量運用上,只要力量運用巧妙,就完全可以“不戰” 而達成目的。這種“不戰”之“用”,才是對力量最高明的運用。

必須強調一點,

勝於無形不能離開有形

。我們需要深刻認識這兩者的辯證關係。無形的意志對抗絕不能離開有形的物質基礎。運用有形於無形,這是高超的戰略藝術。離開有形去追求無形,就是離開了必要的力量去空談戰略,無異於痴人說夢、天方夜譚。

按照孫子“勝於無形”“不戰而勝”的思想去指導企業競爭行為,商業社會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將競爭形態由“有形”轉化為“無形”,將力量的使用更多地由“直接”轉化為“間接”,這無疑對維護商業秩序是非常有益的。

對一家企業而言,要想在競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擁有一些寶貴的無形資產。這種無形資產可能是企業文化、先進技術、置業價值、著名品牌等。這種無形資產最好是與眾不同的、不可複製的。現在的企業經營者一定要更加重視無形資產。

05、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孫子說:“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孫子兵法·地形》)這句話告訴我們,在戰爭中,要知彼知己,但還不夠,還要知天知地。這個“知天知地”不只是要了解“天時”“地利”,還有著更深層的含義,就是要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從一個更大的整體上,把握戰爭的全域性,尋找更安全的途徑,尋求更高明的對策。這是一種如孫子所說的“動於九天之上”“藏於九地之下”的大戰略運作,這是一種著眼於整體解決問題的競爭思想,它可以讓我們跳出原有的侷限和偏見,從一個更宏觀的總體上得到一個更完美的結局。

這一思想告訴我們:

不要僅從一個區域性和一種手段上去考慮競爭,而要從全域性和綜合手段上去考慮競爭;不要僅在表面的現象和聯絡上思考問題, 而要在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和根源上思考問題。

一個好的戰略家,不僅知道擁有力量的多寡和強弱,還知道這些力量生成/構成的條件和過程(如孫子所說“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 稱生勝”)。

一個好的戰略家,不僅知道“荷戟持戈”“肉體之身”的可見之兵,還知道“日月星辰”“風雲水火”等不可見之兵。

一個好的戰略家,就像一位好的棋手,不僅知道一枚棋子如何投放,還知道整個棋局如何謀劃。

一個好的戰略家,他的眼光不會僅僅盯住一個區域性的點,而是會放眼一個既有面積又有縱深的立體空間。

在這樣的戰略家眼中的競爭全域性,並不是對競爭要素的簡單綜合,而是對具有各種繁雜關係的事物的整體抽象,其關注點也並不是將幾種所謂好的要素簡單相加,而著眼於更多要素組合的整體效益。

在商戰的關鍵時刻,企業決策者必須將最大的力量投入到決戰中,這些 力量除了自身力量之外,還包括透過各種渠道調集的其他方面的力量。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借”字。

高明的戰略家,能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時空條件以及其他方面的條件,增強自身的力量。

比如,企業佔據產品價值鏈中有利的位置,能夠形成強大的位勢,使自己的力量增強。企業還可以借用“第三方”的力量,利用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等手段,在更大範圍內調動和利用各方面的資源。

我們可以稱這種思想為

“整體理性”

。這種理性類似中國的中醫療法。中醫治病,不是簡單地針對病灶而治,也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著眼於全身的整體調理,疏通經絡,舒筋活血,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從根本上消除病患。這是一種全身性的整體治療,是一種著眼於根本的治療,是一種最有效的、最有益於人體健康的治療。用一位非常有名的中醫的話來說,就是:“灌根葉自茂,澄源流必清。”

這種“整體理性”的競爭思想,主張的是一種在更大範圍內和更高層次上的戰略性對抗。中國古人力求將血淋淋的戰爭廝殺提升為戰略統帥之間的智力較量,力求將一種“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的較量提升為“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的整體運籌。中國的戰略家們從這種提升中得到一種至善至美的感覺。這種戰略的追求和戰略的境界,是西方戰略所不具備的。中國戰略追求完美的這種特性決定並鑄就了它自身的完美,並體現出一種與西方戰略完全不同的魅力。

這種中國戰略的完美和魅力,可以透過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的話得到展現。莊子說:

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

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為鍔,晉魏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夾;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

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以豪傑士為夾。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

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 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莊子·說劍》)

06、

結語

《孫子兵法》競爭制勝思想的奧秘之處突出表現為:在追求的戰略結果上,更加註重共存多贏的“全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破國”;在戰略運作的過程中,更加註重戰前的“未雨綢繆”,而不是戰中的“化險為夷”;在戰略的作用點上,更加註重心理和意志的征服,而不是簡單的力量對比的有形改變;在戰略對抗方式上,更加註重間接和潛在地運用力量,而不是直接和有形地運用力量;在戰略運作的機制上,更加註重溯本求源的“整體調理”,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外科手術”。

《孫子兵法》的競爭思想,將會糾正那些“只看自己,不看別人”“只看有利,不看有害”“只看區域性,不看全域性”“只看有形,不看無形”的戰略偏差, 使當今的戰略決策者看得更遠、悟得更透、更加理性。

《孫子兵法》所主張的理性競爭,是一種在正常範圍之內的競爭,是一種向善的競爭。它既保持了社會發展的動力,又遏制了那些對人類不利的自然屬性。這一思想,儘可能將那些對社會產生直接破壞的“對抗點”從非理性領域中轉移出來,儘可能把對抗者從殘酷的暴力中解脫出來,儘可能把人類社會從戰爭的陰影中解救出來。

毋庸置疑,在現實商戰中,我們的企業決策者如果領會和運用了《孫子兵法》的上述思想,競爭決策就會變得更理性,競爭行為就會變得更規範。

《孫子兵法》的競爭思想對當今企業的推動,不是反映在表面上,而是體現在根源上。這一思想,會從根本上改變企業決策者對競爭的傳統看法,使人們更理性、更慎重地對待競爭。這一思想,會使企業決策者改變傳統競爭的形態,更多地由“有形”轉向“無形”,更多地由簡單粗暴的“硬對抗”轉向心平氣和的“軟較量”。

這個時代呼喚理性,呼喚充分展現人的智慧。理性者將最終獲得成功,非理性者將被無情地淘汰出局。《孫子兵法》的理性之光將引導企業決策者跨過這個時代的十字路口,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孫子兵法》中這一句話,幾千年未被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