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三重境界

尼采說:更高階的哲人獨處著,並不是他喜歡孤獨,而是在他的周圍沒有發現他的同類。也就說天才的孤獨是因為他的思想不被人理解,成為當時世人唾棄的孤兒。

孤獨的三重境界

其實人是最不喜歡孤獨,而又往往取酒還獨傾的物種了。從人類的進化到今天都是如此。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而選擇了群居生活,由起初零星的村莊到小鎮再到大都市,依然在演繹者群居式的生活。

而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向往“採菊東籬下”的田園牧歌。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美其名曰詩和遠方。

沒有人喜歡孤獨,更別說長期的孤獨了。除非是主動接受,並養成習慣,在習慣裡靠近整個大自然,且無限的接近神靈與宇宙的奧秘。因為人只有在獨處的時,才面對的整個自然和萬物之源。“非寧靜無以致遠”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孤獨的三重境界

“我不喜歡孤獨,卻又害怕兩個人相處”。這歌詞對孤獨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可以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充其量是寂寞,自憐罷了。而真正的孤獨它是自足的。

孤獨是一個成功的人獨有的特質。它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高處不勝寒的獨處與恬淡。

書上說:一顆平庸的靈魂,並無值得別人理解的內涵,因為他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孤獨。

我說:一顆純粹的靈魂,你理解與不理解他都不會悲歡,因為他深諳這是他必過的關。

“二十文章驚海內,半世風流半世空”的李叔同大師三十九歲出家定慧寺時,據說他的妻子和孩子站在寺門外哀求三日他都沒有回頭,世人多不理解,而他那顆純粹而孤獨的靈魂不悲不喜,一心向佛終成一代大師——弘一法師。

孤獨的三重境界

網上說:孤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那就是你給任何人都聊得來,但哪一個又都不是你的朋友。這給阿桑的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卻是一群人的孤單。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我們常人眼裡的孤獨,大多是無聊的自厭與慾望,是寂寞的自憐與排遣,並不真正孤獨的恬淡與心安。

那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獨”才是孤獨第一境界的悽美展現。

所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駢死於槽櫪之間的悲劇就時常發生。因為他們還沒有真正的耐得住孤獨,並從孤獨中破繭成蝶。

偉大的導師馬克思背後有燕妮,工作中有恩克思,並留下了不朽的鉅著《資本論》。馬克思是幸運的,是孤獨後的恬淡與心安。是孤獨第二境界的恬美展現。

人文始祖伏羲當年宛丘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創下了先天八卦,至今為止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其真諦,才是孤獨最高境界的完美展現。

孤獨的三重境界

【後記】這篇文章完全是我自己的心得,並首次提出孤獨的三境界。我無意褻瀆任何一個先輩,恰恰懷著一顆敬佩之心,從我個平凡人的角度去理解,去評判。當然了我只是在光輝之外遊走。還望師友們多多指教![祈禱][祈禱][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