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龍頭節”又名“春耕節”、“農事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二月二”稱為“龍抬頭”與古代天象有關。“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鬥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為生髮之大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髮,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早上卯時(5點到7點之間),卯月的第一個卯日卯時,出門面向東方深吸氣,此為一吉。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執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北方地平線下。到了驚蟄至春分間,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出現在文獻上將龍抬頭與節俗聯絡在一起是在元代後。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今北京)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麵條,稱為“龍鬚麵”;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有關這一節日的來歷,也是說法頗多。其中一個傳說流傳甚廣:“二月二”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自唐代開始,在這一天,皇帝還要率百官出宮到田裡耕地、鬆土,象徵性地參加勞動。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二月二是土地公的誕辰,稱“土地誕”也稱“社日節”。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古人認為土生萬物,土地公管理著五穀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在中國南方地區,為給土地公公“暖壽”,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舉辦“土地會”,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二月二還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有些地方春旱較為嚴重,春雨貴如油,這些地方的農戶往往會在二月二這天祭祀祈福,請求龍王降雨。“二月二”這一天不僅僅勸耕,也勸讀。過去讀書人要行四個禮: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開筆禮”就是要開始寫文章,之所以定在二月二這一天,有望子成龍的意思,也有讀書趁早的意思。“開筆禮”是極為隆重的典禮,學童們要早早來到學堂,由啟蒙老師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並贈以文房四寶,然後參拜孔子像,便可入學讀書。“開筆禮”最根本的意義就在於勸導學童讀書要趁早、要勤奮,一年之計在於春。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另外一種傳說。說唐朝武則天當上女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到次年農曆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裡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神話著作《山海經》中說,應龍居處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燭龍“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也就是經常招來風雨。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在龍抬頭這天,廣東一些地方有“起龍船”的活動,眾人跳入水中“起龍船”,請龍出水、清洗龍船、試扒龍船。人們選擇這天作為傳統“起龍船”的日子,是為了顯示百姓對龍舟的尊重,以及祈求事事順利的心願。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所以民間有這一天“婦女不動針線,以免扎傷龍眼”忌諱。除此之外,民間飲食,特別是北方百姓在這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麵條名曰“吃龍鬚”;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這些都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願望。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煎燜子是天津著名的傳統小吃,屬於傳統節日食品。天津煎燜子也叫煎龍鱗,煎的時候更得費心,先下燜子再放油,把控住火候,把兩面都煎出些黃嘎巴兒——這就算對“懶龍”的鞭策了,督促它好好治水,今年能風調雨順。這樣熱乎著出鍋的燜子,佐以配料,一口下去其軟、糯、香盡在舌尖綻放。這,才是燜子。有時候光吃燜子不夠盡興,天津人還喜歡配上烙餅,就著一盤合菜,裡頭有雞蛋、豆芽、肉絲、粉絲、韭菜……一頓下來滿滿當當,是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古老儀式感與實實在在的家常美味的結合,代表著天津人對傳統的珍視與當下的滿足。煎燜子是用綠豆粉製成,加調料煎制而成。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相傳一百多年前,有門氏兩兄弟來煙臺曬粉條,有一次剛將粉胚做好,遇上了連陰天,粉條曬不成,粉胚要酸壞,情急之下,門氏兄弟將鄉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加蒜拌著吃,大家異口同聲說好吃,有風味。於是便幫門氏兄弟支鍋立灶煎粉胚賣,人們都說好吃,但問此食品叫什麼名,誰也說不出。其中一智者認為此品是門氏兄弟所創,又用油煎燜,就脫口而出叫“燜子”。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天氣回暖,冬眠中的毒蟲蛇蟻也開始慢慢甦醒,開始活動。在二月二的清晨,很多地方的農民都會用石灰繞著家門以及廚房等地方撒線,也有些地區的人們透過烙煎餅、燃燒薰香等來驅走毒蟲。還有在二月二這天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在部分地區,二月二還有一項有意思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孃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也有地區“敲財”、“引龍回”等習俗,目的都是除害辟邪、祈求吉祥。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

二月初二,民間最大的習俗是“剃龍頭”,不管是老人小孩,剪髮、修容,讓自己煥然一新,預示著可以求得一年的好運。從一大早開始,一些理髮店裡就人來人往,顧客迎門,理髮師們都忙得不亦樂乎。許多人之所以選在這天剪髮,是因為民間有習俗,正月剃頭不吉利,所以很多人普遍是在年前理一次髮,然後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髮去舊”。